听黄仁宇讲历史
听黄仁宇讲历史封面图

听黄仁宇讲历史

倪端,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8

书籍简介: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这部著作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和理解,将黄仁宇先生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梳理成通俗的文字。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

◎影响统一的主要因素:地理条件/2

◎文化凝聚力不可夸大/5

◎中国社会演变的动力:均田制/9

◎中国古典的政治模式:官僚主义/12

第二章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

◎制度与文化的奠基:从周公到孔子/18

◎确定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一帝国/21

◎社会的重新整合:长期的分裂/24

◎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二帝国/28

◎收敛与退缩:第三帝国/32

◎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中国长期革命/35

第三章中国历史的开端

◎封建制度的确立者:周公/40

◎从“克己复礼”到“百家争鸣”:孔孟思想的流变/43

◎计划经济的原始风格:李悝变法/46

第四章第一帝国秦汉(上)

◎开创中国政治的早熟:秦始皇/51

◎并非商人参政:汉武帝/55

◎外戚的最高典范:霍光/58

第五章第一帝国秦汉(下)

◎毕竟是书生:王莽/64

◎最成功的人士:刘秀/68

◎瓦解汉朝的工具:党锢之祸/72

第六章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上)

◎乱世枭雄有局限:曹操/77

◎以军统民的失败:西晋/81

◎长期分裂的确立:淝水之战/85

第七章长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下)

◎与自然力量对抗:南朝北伐/90

◎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孝文帝改革/94

◎文教体系的产生:分裂中的积极因素/98

第八章第二帝国隋唐宋(上)

◎不了解自己的地位:隋炀帝/103

◎帝王将相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107

◎史学家的为难处:武则天/110

◎沉重的隐患:开元盛世/114

第九章第二帝国隋唐宋(中)

◎两种体系的冲突:安史之乱/118

◎新旧交替的代价:藩镇割据/121

◎推动历史的工具:黄巢/125

◎政治与国防重心的东移:五代十国/128

第十章第二帝国隋唐宋(下)

◎权力的重塑:赵匡胤/133

◎财政税收商业化:王安石变法/137

◎农业国家的现代化困境:贾似道买公田/140

第十一章第三帝国明清(上)

◎文化冲突的尴尬:忽必烈/145

◎彻底的“复古”:朱元璋/148

◎被夸大的改革:一条鞭法/151

◎明清无“资本主义萌芽”/155

第十二章第三帝国明清(下)

◎弥补中国的缺陷:清军入关/159

◎中央集权的巅峰:康乾盛世/163

◎不明智的退缩:闭关锁国/166

第十三章长期革命

◎长期革命的准备阶段: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171

◎高层与低层的脱节:辛亥革命/174

◎悲剧性的过渡人物:蒋介石/177

◎创造新的低层:土地改革/179

第十四章世界资本主义

◎商业系统=资本主义/182

◎简单化的数字管理:威尼斯的经验/185

◎进取与保守的统一:荷兰的兴起/188

◎改造英国的高层:光荣革命/191

黄仁宇小传

◎在父亲的影响下/195

◎投笔从戎/197

◎恋爱时光/199

◎求学生涯/202

◎在坎坷中跋涉/204

◎荣誉与耻辱/206

◎尾声/211

附录

附一黄仁宇学术著作概述

◎《万历十五年》/212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215

◎《放宽历史的视界》/216

◎《中国大历史》/217

◎《十六世纪中国明代之财政与税收》/219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220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222

附二黄仁宇现象

附三参考书目

前言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角度,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黄仁宇的研究显系后者。

在黄仁宇“大历史”的范畴内,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作次要。对此,他解释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历史应当或不应当如何展开,因为它一经展开就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无须人们从主观上加以想象或构造,人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历史何以如是展开。以“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客观态度,放宽历史的视界,探寻事件的前因后果,正是黄仁宇“大历史”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那么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凡有一件重要事件的发生必有后面的背景,只要它能与以前或以后的人与事相互印证,就取得它在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存在就一定合理么?这是否又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套路?对此,黄仁宇的解答是:“大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勇敢和道德,……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其实“大历史”强调用较长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个新的视角,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加以掌握和运用。就像在历史研究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一样,它们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绝不能究其一点而不及其他。

“大历史”笔下的通史也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通史不同。在注重历史发展逻辑之余,各朝代己不再是可以拿来互相比较的单位,而是前后一贯,具有因果关系。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其思想核心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走出殿堂,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书斋中“玩物”。以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的标准来看,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国民历史性格”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震撼史学界的《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该书最初是用英文写成,但最早出版的却是中文版。1980年其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其老友廖沫沙特地题笺,印在封面。这部书的英文版是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时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特地在《纽约客》杂志撰写推荐文章。《万历十五年》一书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历史类好书提名。后来,台湾出版人陶希圣先生很欣赏这本书,就由其主持的食货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版,并亲自为这本书作书评附于书后。从此,黄仁宇在两岸三地成为知名度颇高的历史学者,文章时有见报,并集结成多本专书,其作品被各方追捧,真可谓是史学界之异数。探究其原因,这恐怕与黄仁宇先生的文风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作品,首先建立一个大的历史架构,然后以个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国民党下级军官在抗战中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的体会,以及在美国生活多年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认知与反思)对照历史记载,从而发展出一套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独特解读。写作格式不拘成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史呈现于读者眼前,因而吸引了广大读者。

尽管黄先生的书受到了读者的追捧,一时洛阳纸贵,然而在学术界先生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没能获得一致的肯定。正统的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先生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合于一瞬,总让他们觉得过于冒险,把历史解释得过于简单化了。在先生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中,也屡屡提及他撰写的书在美国是如何如何的难以出版,以及他与费正清、亚瑟.莱特等知名汉学家在对中国史解读和撰写方式方面意见是如何如何的相左。实际上,先生半路出家不假,但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明代史,确实是下过苦功的。他曾用两年半的时间,把卷帙浩繁的《明实录》阅读完,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由此可知其用功之勤、功底之扎实。

台湾影响颇大的《中国时报》曾组织了一场《与大历史对话黄仁宇研讨会》,并分别安排了专题演讲与综合座谈会,“业内人士”与“业外人士”各抒己见,互相争鸣,成为史学研讨会的一大奇观。有学者说,随着《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出版,“不仅显示出黄氏以财政制度解析社会结构的史家慧识,更蕴含着黄氏多年苦读全套《明实录》巨帙的心血结晶。那些总喜欢批评黄氏“空疏”的学者,若能早些看到这部明代财政专书,可能亦不会如此“勇敢”。当前的中国史学界,学者们研究的视野愈来愈狭小,出版的作品也愈来愈细屑,历史的价值已经被大量纷繁而琐碎的史料所淹没,史学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

内容摘要:

  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本书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的一种尝试。  黄仁宇先生可谓是近世纪以来史学界的一大异数,他的“大历史观”“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角度,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黄仁宇的研究显系后者。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为其思想核心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走出殿堂,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书斋中“玩物”。以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不知一国之史则不配作一国之国民”的标准来看,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国民历史性格”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学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听黄仁宇讲历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1343272
《听黄仁宇讲历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西安出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听黄仁宇讲历史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81 ,K207 的主题关于 史评-中国 ,黄仁宇 (1918~2000)-人物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