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往事
红尘往事封面图

红尘往事

刘宜庆,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年代:2009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以民国文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为视角来研究二十世纪的历史风云。作者从民国一代学者的婚恋方式入手,将他们的婚恋分为三种:旧式婚姻;半中半西;自由恋爱。从恋爱、婚姻和家庭的视角考察那一代学人的人生遭际和历史命运。

书籍目录:

序言谢泳/1

民国学者的婚恋方式(代自序)/1

一、神仙眷属

水上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2

最浪漫的事:周有光与张允和/15

四姨傅伯伯:张充和与傅汉思/20

张家四姐妹:百年沧桑如流水/23

神仙伴侣:赵元任与杨步伟/28

鹣鲽情深:俞平伯与许宝驯/38

特别有缘:钱锺书与杨绛/47

中英合璧:杨宪益与戴乃迭/55

喜遇知音:汪曾祺与施松卿/61

野蔷薇与二月兰:朱德熙的浪漫爱情/70

二、天若有情

陈寅恪与唐■/76

梁漱溟与他的两任太太/85

蒋梦麟与陶曾谷/91

梅贻琦与韩咏华/105

张荫麟与伦慧珠/112

傅斯年与俞大■/121

竺可桢与他的两任太太/136

冯友兰与任载坤/141

浦江清与张企罗/147

三、恋曲悲歌

三年相思不嫌苦:徐芳与胡适/156

金坚玉洁的“友情”:陈衡哲与胡适/168

短暂的暖昧:陆小曼与胡适/177

恨君不似烟霞月:曹诚英与胡适/183

为伊消得人憔悴:朱毅农与胡适/194

历史的悲凉:李今英哭梅光迪/199

旧恨新愁只自知:吴宓的情感世界/205

百转千回都不讲:卞之琳的苦恋/221

苦涩的浪漫:夏济安的柏拉图之恋/226

贫贱夫妻百事哀:朱湘与刘霓君/229

四、爱情传奇

胡适的新婚和新婚诗/234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惧内趣话/241

春回枯柳:熊希龄与毛彦文的婚姻/251

一对妙人:金岳霖与秦丽琳/258

终身未娶的陈岱孙/267

爱情传奇:罗家伦与张维桢/280

林徽因为何选择了梁思成/287

啼笑因缘:张恨水婚姻三部曲/307

沧桑看虹:沈从文的婚外恋/319

蕙的风:汪静之的情和诗/330

面对历史谁人不惆怅?(代后记)/349

主要参考书目/354

前言

我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了宜庆这本书。我要说这是一本负责任的书,也是一本忠厚的书。这好像不是评价学术著作的语言,但我要这样来评价宜庆的书。

钱穆讲过,一个本国的公民当对自己国家以往的历史具温情和敬意。陈寅恪讲过,对历史当具了解之同情。宜庆这本书,大体合这个标准。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

选择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来研究,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宜庆的这种学术趣味就能看出他学术研究的思路,有趣味的学术最见一个人的才情,因为凡追求趣味的学术研究,多数没有功利目的,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宜庆没有用严格的学术规范来限制自己的才情,却保持着自己的学术追求。这本书事实均有所据,判断合乎逻辑,分析自成一格。

我过去也关注过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我的感觉是婚姻关系中,通常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特别是在中国由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的过渡期间,婚姻关系最体现作家和学者的人格与学养。婚姻虽属个人私情,外人不好完全以此衡人论事,但以婚姻观察历史人物的思想品格,无疑是一个重要尺度。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包括文学史)上,比较明显的事实是左翼作家的婚姻好的不多,而自由主义作家的婚姻相对好一些。因左翼以反抗现成社会秩序为基本特征,婚姻秩序自然也在其中。中国左翼作家的代表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周扬、丁玲等人,在婚姻关系中,多有受后人指责之处。左翼作家的婚姻不好,看似个人原因,与作家的创作以及作家最后选择的人生道路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地说,了解作家对婚姻的态度和他们的婚姻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作家和学者的人生选择。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评价个人婚姻的成败,主要强调个人的责任,特别是婚姻角色中男性的责任感。熟悉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人,可以把左翼作家的婚姻作一个统计,然后再来判断他们的政治选择,从中或许可以找出一点因果关系。大体可以说,左翼作家在婚姻的责任上,一般来说是比较不负责的。婚姻上不负责任,很有可能导致政治上的随机应变。左翼思潮的主体是青年,特别是流浪青年。流浪可以说是左翼的必备因素,漂泊生涯中浪漫是其主要的生活特征。青春、激情和理想,再加上流浪和窘困,最后都要通过释放“力比多”来达到平衡。单就人生的丰富而言,左翼作家和学者的人生多有传奇色彩。中国传统的婚姻以保守为主要特点,但在左翼作家和学者,或者扩大一点来说,在左翼知识分子和左翼革命者的婚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的婚姻对象常常在同伴中转移,而同伴之间并不感到难为情,因为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左翼作家间婚姻对象的变换,常常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他们对革命的热情,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他们很快能把失败的婚姻用更高的革命热情抚平,虽然彼此的婚姻对象发生了变化,但左翼革命者之间产生情敌的现象一般来说并不严重。这方面可以举出很多左翼作家、革命者和知识分子的婚姻谱系。

自由主义作家和学者在婚姻上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但总体观察相对要好。因为自由主义对既存的社会秩序,有较为深刻的判断和分析,不简单盲目认同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加之生活相对安稳,婚姻多是在平静生活中的正常选择。婚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外人难以评说,但稳定是评价婚姻的重要因素。

宜庆本书回避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为人熟悉的婚姻关系,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而另外寻找相对陌生的婚姻关系来叙述,这使他的书有很强的新鲜感。当今重趣味的学术研究极少,宜庆这本书很难得。

谢泳

后记

沈从文说:“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我之所以关注20世纪上半叶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一半是因为这种“惆怅”,另一半原因是景仰。

当年闻一多在写杜甫时曾说:

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在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

闻一多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当20世纪成为背影,我们发现,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光阴,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面目已经模糊,他们的思想、声音渐被遗忘。正如闻一多面向杜甫时的困惑一样,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性情和爱好?他们面对战争和动荡中的国家,有怎样的复杂感受和深刻见解?他们如何谈恋爱?怎样结婚?过着怎样的家庭生活?没有细腻的情感,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细节,一个历史人物给我们的印象是干瘪的、概念化的。沉浸在胡适、吴宓、朱自清的日记中,凭借着他们对时代风云中私人生活的记录,对往昔的追忆呈现一个可感可知的形象,寄托我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向往和景仰。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写的诸位先生,本不该直呼其名,但考虑到行文,均将“先生”二字省略。翻阅书中那些微微有些发黄的照片,分明提醒你时间的蹄音疾驰,而他们精神的光芒未随着时间而流失,反而彰显出他们思想之宝贵,他们的学识和学问,他们的勇气与担当,都激励着今人。

我在书中写到的文人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历史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关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观察他们的遭际。如同惠特曼所说:“只是适当说出事实,一切罗曼史立即黯然失色。”一部文人的罗曼史,浪漫与辛酸,甜蜜与苦涩、幸福与苦难互相交织,让人百感交集。

对我来说,这样的“个人史”比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为重要,比起那些记载历史大场面的镜头,这些被遮蔽和湮没的,应该记录下来。正是这样浪漫又曲折的个人“罗曼史”,才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呼吸与温度。以此为路径,切入历史幽暗隧道的核心位置。如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所说,“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时代的光明与黑暗,时代的正义与苦难,无一不在他们的生活留下投影。书中的篇章交错相通,个人的私密时光,群体的共同记忆,时代的运行轨迹,杂糅在一起,好比零散的拼图复原,构成一幅20世纪中国文人学者家庭婚恋谱。

本书选取1900年前后出生在清末的那一代学人,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他们生于忧患,最初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式的教育,有深厚的国学的根基,随着视野的开阔,走出国门,留学欧美,学成回国,以民族富强为己任,传播学术文化。他们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缩影,时代风云在每个人的生活上都留下了痕迹。追寻他们的人生履历,观照他们的婚恋方式,聚焦他们的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家国相连的命运。

这本书展现的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以及家庭生活,跨度大,和他们的生命历程一样长,与20世纪平行。他们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个人和时代的合力,推动着他们前行。我这么做,是想形成对比和映照,一个人上半生与下半生的对比,一个人和同时代人的映照,希望能够秉着“同情之了解”,沉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探讨和理解那一代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大翻覆之际如何痛苦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

历史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后人看到的永远是尚有余温的灰烬。我们依稀看到他们的歌哭与言笑,看到他们的浪漫或辛酸,我试图重返现场,留取不为人重视的细枝末节,我以为这些琐碎的私人时光,更能展现一个学人的风度。同情之了解,了解之省察,省察之中,细细品味,竞是一脉无言的悲凉。

非常怀念两年多深夜读书的时光,从春风里樱花绽放到秋风里黄叶飘零,从夏夜划过天空的闪电到冬夜万籁俱寂温柔飘忽的雪花。如果一本本打开的书有记忆和灵性的话,它们也应记得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这样安宁的读书时光是幸福的,一灯如豆一摞书,一位书人与多个国学大师的灵魂交流,有他们相伴,总感觉不论是做读书笔记,还是寻章摘句、构思文章,都是在他们目光的注视下进行。当书稿完成时,有如释重负之感,同时,竞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刹那袭上心头,是从历史现场退回到当今的无法言说的惆怅?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选取的资料来自学者的文集、日记、年谱、自传、传记等书籍,部分片段来自《万象》《书屋》《人物》等杂志,除了行文中注明的,主要参考书目附在书后。本书参考了不少师友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史料和书籍的限制,加之本人学疏才浅,书中的文史差错和不当之处,bdlyq618@163.com这个信箱,恳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若有再版机会,定当改正。

这本书能得以出版,是书缘,也是友情。首先感谢余佐赞编辑、《中华读书报》的丁杨记者、黄德海先生。感谢谢泳先生欣然为此书作序。感谢高艳华女士提供珍贵的照片。

其次,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在2007年春天先后中风,几个月后身体才慢慢恢复,在此,我祝福他们安康。父母生病期间,正是我紧锣密鼓写作这本书稿。我的妻子段颖女士,她为我搜集资料并打字。女儿刘润涵的笑脸,缓解了我生活的压力,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使我在困难的时候坚持走下去。

最后,感谢多位师友,他们的来函、他们的鼓励,他们的支持,我受益非浅。他们是杨苡、黄延复、沈龙朱、蔡登山、傅国涌、林少华、韩石山、刘克敌、马振奎、岳卫华、蒋楚婷、蔡震、翁天兵、顾村言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部分片段发表在我所供职的《半岛都市报》副刊朝花专栏。朝花这两个字,是从鲁迅先生的书法中集取的,在当今的报纸上说一些陈年往事,捧一片旧时月色,自有“朝花夕拾”之意。承蒙姚峥华、梁群、彭婷的美意,此书中的部分篇章曾在《深圳晚报》副刊发表;当然,也有部分内容曾以专栏的形式在凤凰网“文化”频道出现。

在茫茫人海之中,我相信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将书与人聚拢,不管天南海北,不管天涯海角,总会在一本书中相逢。您选择读这本书,是我的荣幸。

内容摘要:

  人类不亡,爱情就不死。文学存在一天,婚恋就相伴到永远。本书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民国时期文人的红尘往事。书中写到的学者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乎历史之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集中呈现了民国文人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观察他们的人生遭际,感受他们的浪漫与辛酸,纵是逝去了的红尘往事,依然让人百感交集。  重温民国时期文人的红尘往事,观照他们的婚恋方式,聚焦他们的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家国相连的命运。  书中写到的学者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乎历史之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集中呈现了民国文人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比如,谁是胡适的秘密情人,谁撮合了陈寅恪和唐篑,梁漱溟丧偶为何又续弦,冯友兰的挽妻联为何感人至深,金岳霖为何与秦丽莲同居而不婚,陈岱孙为何终生未娶,沈从文的婚外恋情对他的写作产生什么影响,林徽因为何舍徐志摩而选择梁思成,等等。  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观察他们的人生遭际,感受他们的浪漫与辛酸,纵是逝去了的红尘往事,依然让人百感交集。【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书评人,专栏作家。山东汶上人。生于70年代。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居青岛,供职半岛都市报。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近年致力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史和心灵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中国新闻周刊》《广州日报》《深圳晚报》等报刊开设专栏。著有《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红尘往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1869838
如需购买下载《红尘往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东方出版中心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红尘往事是东方出版中心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传记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