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
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封面图

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

栗蕊蕊, 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作为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民族,中国民众究竟如何渐脱臣民意识而向往公民观念?公民教育是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萌生和发展的?公民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与西方相异的发展路径,它是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相依相傍又相异相斥?作为人们较为关注、也是公民教育开展较为活跃的中小学,公民教育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层面历经怎样的变化。

作者介绍:

栗蕊蕊,女,1981年1月生,河南南阳人,博士,讲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年。曾荣获“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杰出志愿者”、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华夏”奖、华东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同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展研究,尤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及历史有深入探究,在《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十二五”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变革中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反思”、上海市德育实践课题“高校辅导员运用网络交互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免费师范生的角色认同与政策导向研究”等课题研究。论文获得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管理创新论坛征文二等奖、第四届上海市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比赛二等奖、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之厘定

(二)有关公民教育思想起源、意义的研究

(三)有关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的研究

(四)有关近代社会、民众的研究

(五)有关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深化及实践推进的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三、研究构想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

(二)“公民”与“公民教育”

(三)“本土演进”

第一章 中西交汇中公民教育思想的萌生

第一节 冲击与共鸣:公民理想的渐次导入

一、求新于外:异质文化碰撞下对“民主”的初步认识

二、上下求索:思想家的“国民人格”向往

三、革故鼎新:民国成立与民主思想的绽放

四、曲折前行:复古思潮中民主求索的短暂阻抑

五、浓墨重彩: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想革新

第二节 借鉴与移植:植入中国土壤的异域理论

一、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引入

二、杜威来华对中国公民教育的促动

第二章 本土语境下公民教育的自主生长

第一节 从无到有:修身教育的更易与公民教育的萌生

一、外向求索:修身步入课程体系

二、顺应趋势:修身向公民的转换

三、取而代之:公民教育得以确立

第二节 上下互动:公民教育的图景绘描与本土实践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实际讨论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地开展

三、全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趋向异变:国家政治干预与公民教育的改造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宗旨的确立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异变

第三章 生成与变迁: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之变更

一、修身科:“涵养德性,导以实践”

二、公民科:“养成营现代生活的习惯”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四维八德”

第二节 课程内容之变更

一、修身科:“孝悌礼义”“忠君爱国”的个体道德导向

二、公民科:儿童中心的团体生活导向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的政治生活导向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系统化的身心规约

第三节 教学方法之变更

一、修身科:由精神训练渐重实践考察

二、公民科:多重方法综合应用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课内训练与课外陶冶融合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公共训练与个别训练并行

第四章 价值的表达与呈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一、道德文本的时代转换

二、政治文本的走向与变革

第二节 教科书内容之分析

一、《修身》:德目趋变

二、《公民》:培育“明达公民”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政党政治下的千书一面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培养党治的“公民”

第三节 教科书形式之分析

一、《修身》:渐趋现代

二、《公民》:贯以现代气息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编写体例的单一化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沿袭前期

第五章 衍变与更易: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分析

第一节 学生自治会

一、从专制到自由:清末民初的潜滋暗长

二、从理论走向实际:“五四运动”后的全面勃兴

三、从自由发展到全面限制:国民政府时期的强制整顿

第二节 童子军

一、形式上:由民办走向党办

二、内容上:由军事训练而及政治训练

结语 近代以来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反思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作为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民族,中国民众究竟如何渐脱臣民意识而向往公民观念?公民教育是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萌生和发展的?公民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与西方相异的发展路径,它是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相依相傍又相异相斥?作为人们较为关注、也是公民教育开展较为活跃的中小学,公民教育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层面历经怎样的变化。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公民、公民教育、社会文化变迁、本土演进、中小学、民国时期的研究感兴趣的人士

  如果你要对“公民、公民教育、社会文化变迁、本土演进 、中小学、民国时期”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化,就请看《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以公民教育为核心》这本书吧。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3634694
如需购买下载《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经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7 × 24装帧平装
页数 330 印数 1200

书籍信息归属:

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是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14.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416 ,G417 的主题关于 学校教育-品德教育-公民教育-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