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0.0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最近几年写的哲学随笔。书中的文章以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中的名言为引子,结合现实生活,并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哲学体悟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具有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
上篇
一、哲学贫困与哲学家的穷困
二、为道与为学
三、在枯燥哲学命题的背后
四、学哲学要防止走火入魔
五、矢人与函人
六、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
七、鲁侯养鸟与郭驼种树
八、“的”必先立
九、一位不懂哲学的国王就像一头戴王冠的驴
十、父母官与公仆
十一、能与不能
十二、个人主义的最佳治疗方案
十三、无知的迷信和有学问的迷信
十四、“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说
十五、非水求人,人实求水
十六、人莫知其子之恶
十七、人不是土豆
十八、心中有群众才能实事求是
十九、白发死章句
二十、“看不见的手”:规律起作用的方式
二十一、“傻瓜”并非傻瓜
二十二、不要在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中思维
二十三、站起来,我们同样也伟大
二十四、如果没有伽利略会怎样
二十五、社会现象的个别性、相似性与本质重复性
二十六、历史没有意义吗
二十七、历史事实是既成的不可更改的
二十八、不探求原因就不必研究历史
二十九、关于克娄巴特的鼻子的争论
三十、社会进步中的曲线
三十一、历史的道德评价
三十二、人的宗教崇拜与当代的追星族
三十三、历史感和现实感
三十四、历史必然性与三角形的证明
三十五、超越个人生命的局限
三十六、类与社会
三十七、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
三十八、王侯尚且忧贫,况编户之民
三十九、老百姓不是零
四十、历史是现实的验证
四十一、历史必然性与乌托邦
四十二、把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四十三、鲁国无儒和真假马克思主义
四十四、从《共产党宣言》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四十五、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四十六、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十七、人的双重角色:剧作者和剧中人
四十八、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终极关怀
四十九、无之为用
五十、人文科学体系的个性不能是“唯我独有”
五十一、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
五十二、文化与文明
五十三、文明与人性
五十四、文化爆炸
五十五、人道与文明
五十六、在物质丰富和精神贫困的背后
五十七、文化的积累和决裂
五十八、在文明冲突论的背后
五十九、以头立地和以脚立地
六十、老九与老大
下篇
六十一、历史的规律与循环
六十二、历史中的芸芸众生
六十三、争论不休的哲学本质问题
六十四、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六十五、利益不是个人脚上的鸡眼
六十六、哲学应该是被把握在哲学思维中的时代
六十七、诗人不识渔人苦
六十八、基因、血统与动物政治学
六十九、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
七十、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价值
七十一、有足未必走遍天下
七十二、君子远庖厨式的人道主义
七十三、幸福的阿Q和阿Q式的幸福
七十四、英雄业绩淘不尽
七十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七十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七十七、尚留微命做诗僧
七十八、“材与不材之间”的历史蕴涵
七十九、知识分子的社会制约性
八十、人生最难是明白
八十一、徒善不足以为政
八十二、凡有所相,必为虚幻
八十三、八十老儿行不得
八十四、弘扬传统文化与尊孔读经
八十五、封建社会的文化并不都是封建的
八十六、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宇宙和历史的理解
八十七、人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也有境界问题
八十八、是腐蚀剂,不是润滑剂
八十九、辩证法与智慧
九十、伟大与渺小
后记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达的哲学随笔集。这本书的风格,文字虽然稍长点,仍属短文。只是文章中涉及中国历史、哲学、文学,有点掉书袋,但还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个人的哲学体悟为主轴,尚可一读。 静园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处宿舍。所处三室,70多平方米。我从50平方米的林园二居小房迁入静园新居,从此有了一个独立的属于我个人的书房,能摆一台电脑。《静园夜语》就是在这间约7平方米的书房中敲成的 《漫步遐思》出版后受到一些读者的鼓励,“老夫聊发少年狂”,有时灵感突发,不能自己,晚上也常敲敲键盘,故名《静园夜语》,实际上还是白天写的时间多。所谓“夜语”,名实难符。 这本书的风格,文字虽然稍长点,仍属短文。只是文章中涉及中国历史、哲学、文学,有点掉书袋,但还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个人的哲学体悟为主轴,尚可一读。【作者简介】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新中国建立后培养出来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方面成就斐然。著作和论文曾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