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
本作品是茨威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轻骑兵少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的女儿。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直繁华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少尉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 《今日美国》2006年度好书 :不存在的女儿导言
心灵的焦灼
关于《心灵的焦灼》
前言
一九二三年八月六日,高尔基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写信给罗曼.罗兰,打听这篇小说的作者身份。倘若这位茨威格便是《罗曼.罗兰传》的作者,“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东西好极了,它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尔基想把这篇小说收进柏林一家俄罗斯出版社的“爱情丛书”里,征求茨威格的同意。同年八月二十八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这位受到高尔基和罗曼.罗兰热烈称赞的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对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茨威格自己也知道他的作品已经译成中文。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里回忆他在一九三一年庆祝五十岁生日时,这样写道:“海岛出版社为了庆祝我五十岁寿辰,特地印了一份用各种文字发表的我的著作的书目汇编,它本身就成了一本书;各种文字应有尽有,既有保加利亚文,芬兰文,葡萄牙文,也有亚美尼亚文,中文,以及摩诃刺陀文。”……生,并不是由于“宵小作祟,恶人暗算,厄运使然”,往往是“外界的影响如何激起主人公心里汹涌的波涛,内心的潮涨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动的进退”,主要是由于心灵的危机。我也谈到,茨威格小说中浓郁的抒情性也是使中国读者为之倾倒的重要因素。
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我在德国拜罗埃特大学讲学,开设茨威格研究专题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茨威格的作品和他笔下的人物。在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时,课堂上发生激烈的争论,有几个信奉女权主义的女生,对这位陌生女人大肆攻击,当然也免不了猛烈批评茨威格,另外一派女生则竭力捍卫茨威格。这样激烈的课堂讨论对我也是个难忘的经历。我高兴的是,我这个来自中国的教授把茨威格介绍给了德国学生,使她们为他而激愤,为他而喜悦,为他而感动,没有人对他无动于衷。也许我在讲授时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也许她们想知道,茨威格的什么魅力竟使这位中国教授这样激情满怀地翻译和介绍他的作品,使为数众多的中国读者为他着迷。
一九九三年回国后,我发现读者对茨威格的热情有增无已,而且不仅对他的小说感兴趣,也对他的传记作品发生兴趣。我于是着手翻译茨威格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让广大读者看看八十年前茨威格如何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这个著名变色龙的故事为其政坛上的徒子徒孙勾画脸谱。
在我和两位德国同行共同主编的德文版中国日耳曼学年刊《文学之路》的第二卷(二○○一卷)里,同时发表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出自斯图加特大学教授霍尔斯特.托美之手。在德国大学里,研究茨威格的博士、硕士论文数量正在增加,茨威格已经越来越为德国学术界所关注。茨威格的读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多。作为茨威格的读者、译者和研究者我深感欣慰。我深信,这位优秀的维也纳大师不仅会以他杰出的作品感动中国读者,还会以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赢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热爱。
张玉书二○○六年三月三日于蓝旗营
后记
关于《心灵的焦灼》法西斯上台后,由于茨威格是犹太血统,他的著作竞被斥为毒品,列为禁书,遭到焚毁。他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也就不大为读者所熟悉。
为了纪念茨威格逝世四十周年,我在一九八一年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赶译这部长篇小说,介绍给读者。翌年,一九八二年,正好是这位著名作家逝世四十周年,《心灵的焦灼》的中译本面世,受到读者欢迎。二十多年来,这部长篇小说再版多次,二○○一年,台湾志文出版社也印行了这个译本的繁体字版,从此海峡两岸的茨威格读者都得以欣赏这部长篇小说。今年,此书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茨威格作品集以飨读者,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奥地利杰出小说家一百二十五周年诞辰。
《心灵的焦灼》情节并不复杂。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艾迪特是个下肢瘫痪的残疾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小说便围绕这同情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这同情带来的后果展开情节、发展冲突、刻画人物。作者借小说中人物康多尔大夫之口说出了他自己对于同情的基本观点: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这段话作为小说的题解,放在全书的前面,可以看作是理解全书的钥匙。作者指出,同情别人并不像霍夫米勒所设想的那样轻而易举。真正表示同情必须有尽责任、作牺牲的思想准备。因为接受同情者并非木偶,只会消极地接受别人给予的同情而没有自己的内心活动。书中的艾迪特之所以接受霍夫米勒的同情,是因为她觉得这同情之中含有爱情。她自己爱上了霍夫米勒,她认为霍夫米勒也一定是出于爱情才这样始终如一地向她表示同情。霍夫米勒原来以为自己是出于侠义之心、高尚动机去同情弱者,所以心安理得。
等他一旦发现艾迪特倾心于他,不觉惊慌失措,因为他并无进一步发展两人关系的思想准备。倘若在正常的情况下,和一个身有残疾的姑娘结婚也无不可,更何况艾迪特娇美秀丽、楚楚动人,霍夫米勒对她也并不是毫不动心。
再说封.开克斯法尔伐是个百万富翁,富甲一方,有财有势,这门婚事也不无诱人之处。可是不巧的是,霍夫米勒打听到,这位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其实是个暴发户,并非真正出身世家望族。他原本是个农家子弟,出身贫贱,做过小伙计,当过经纪人,放过高利贷,通过不甚光彩的手段发家致富,虽然后来改名换姓,甚至取得贵族称号,但是这段不体面的历史和卑微的出身依然像个阴影似的笼罩在他头上。尤其严重的是,他还是犹太血统,这就更加为人所不齿。作者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匈帝国。在这个行将崩溃的庞大帝国里,封建的门第观念,潜在的排犹势力十分强大,难以抵挡。而军官阶层,尤其是骑兵军官,却被视为社会的精华、帝国的支柱,地位优越,盛气凌人,成为人们艳羡和尊敬的对象。他们自己也目空一切,自以为高人一等。于是在艾迪特和霍夫米勒之间便出现了一条奇怪的简直难以逾越的门第悬殊的鸿沟。在艾迪特家里,一些年轻人无拘无束,感情交融,互相爱慕,这是个与世隔绝、自成天地、具有牧歌情调的理想世界;而在霍夫米勒的军营里,在他团队的伙伴中间,却是个讲门第、论出身的现实世界。在这里,一位名叫巴林凯的退职军官流落他乡,落魄潦倒,最后和一位富孀结婚,却被人斥为“卖身”,军官阶层的傲慢偏激可见一斑。霍夫米勒周旋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也就分裂成两个自我,在内心深处争斗不已,诚如歌德在《浮士德》里说的:“两个灵魂,唉,寓于我的胸中。”火。倘若它们不是蛰伏很深,蔓延很广,希特勒怎能一声令下就使全国的犹太人惨遭灾难,被送进集中营、关进炼人炉,六百万生灵化为飞灰烟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德国人都赞成这样的暴、行,心甘情愿地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然而面对政治的高压,排犹的狂热,人们大多慑于声威,迫于形势,装聋作哑,委曲求全,默默地容忍了这些令人发指的暴行。
要在战争叫嚣中反战,在排犹主义的狂热声浪中呼吁捍卫人道主义,均须有过人的勇气,大无畏的精神。效法卡珊德拉,预言众人热衷的壮举乃是疯狂、终将幻灭,比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不知需要多少倍的胆识。
……茨威格在《心灵的焦灼》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被视为勇士的怯懦者的形象作为众人的鉴戒。然而他在这里发出的反战的呼声终未被众人听见。第二年便爆发战争,这一次战争更为惨烈,屠杀更为残暴,人们似乎丧失了理智。茨威格自己早已预见到法西斯就是战争,法西斯势必迫害犹太人和进步人士,所以在一九三四年便去国离家,流亡英国,并且取得英国国籍,后来定居巴西。但是对不幸的人充满同情的茨威格绝不会因为个人得到安全便心安理得。他在故乡的亲友被送进集中营,他如此依恋、如此热爱的“昨日的世界”已在冲天战火之中沉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无辜的人在狂轰滥炸之下丧生。他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听到新加坡沦陷的消息之后,便在巴西和他夫人双双服毒自杀,留下了一封凄恻动人的绝命书,祝愿所有的朋友“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他这个“过于性急的人却要先他们而去了”。
这个对普天下不幸的人满怀同情,对人类充满热爱的作家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的为人值得尊敬,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不是一个战士,没有战斗到旭日东升,没有亲眼看见正义战胜邪恶。但是他的作品中洋溢着的人道主义精神定会鼓舞一代代新的为正义事业而战的斗士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斗志去战胜邪恶、迎接曙光。
张玉书二○○六年一月十一日蓝旗营
他,就在你心中最感动的地方,茨威格,一位绝对令你无法平静的人。他有一种力量,逼使你面对自己的内心。在他生前,他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这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尽管先我们而去了,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的还将时时产生震荡…… ??本书是茨威格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心灵的焦灼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茨威格作品集 | ||
9787532740383 《心灵的焦灼》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20 | 印数 |
心灵的焦灼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6.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2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奥地利-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