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0.0
本套教程的模式是目前国内技法丛书所没有注意的视角,即“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十六字方针,一个单元学会了一个或者几个技法,这些技法与另外一些技法紧密相连,各有所用,就像一根非常严密的技法链条。
理性中有聚散开合——黄庭坚与《诸上座帖》
笔画篇
偏旁篇
结构篇
《诸上座帖》原帖选录
临帖示范
创作示范
后记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苏门四学士”之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兼擅行、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世书》《论书》等。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与怀素的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于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诸上座帖》约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纸本,草书,凡九十二行,四百七十七字,纵33厘米,横729.5 厘米。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