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6
定价:46.0
本刊专门研究现当代中外文学理论前沿课题,是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刊,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中文集刊,已入选CSSCI集刊。本刊收录反应当今文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高质量的长篇论文,对国内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前沿理论思潮探讨
伦理学与文学研究[美国 ]杰弗里 哈芬 1
全球(世界)文学和医学人文学[美国 ]唐丽园 22
露西伊丽格瑞与东方文化康 毅 39
另类现代性:沃雷索因卡的非洲诗学构建张飞龙 62
彼得拉马克论虚构章 辉 88
当代文论大家
论艾布拉姆斯的学术贡献——兼论其对中国的影响 金永平 107
中外文论的对话
从解构西方强制阐释到建构中国文论体系——张江近年来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批判性研究 王敬慧 147
文学作品的理论解读
论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观——以《雨中的猫》的文本解析为例李 瑾 165
本书立足现当代中外文学理论前沿,反映国内外当今文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分为《前沿理论思潮探讨》《中外文论的对话》《当代文论大家》《文学作品的理论解读》四部分,对国内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经过半年时间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文学理论前沿》第十四辑马上就要与专业文学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像以往一样在此重申,本丛刊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由学会委托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负责编辑,前几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尚无一家学术刊物,而且该学会秘书处又设在中国清华大学(王宁任该学会秘书长),因此经过与学会主席希利斯·米勒教授等领导成员商量,决定本丛刊实际上又担当了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中文刊物之角色。自2009年起,由于本刊主编王宁被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与人文研究院聘为讲席教授,因而本刊将由上海交大和清华大学两大名校联合主办,这应该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强强联合吧。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本刊自创刊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读者队伍日益增大,而且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可以说,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步已经实现。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从2008年起,本丛刊已连续三度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集刊。前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对各种集刊进行了整顿,一些集刊停办,而本刊则得以幸存,而且自2014年起改为半年刊。这些无疑对本刊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想我们今后的任务不仅是要继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要争取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正如我在一辑编者前言中指出的,我们办刊的立足点有两个:一是站在当今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今天的新视角对曾在文学理论史上有过重要影响但现已被忽视的一些老话题进行新的阐释;二是着眼于国际性,也即我们所发表的文章并非仅出于国内学者之手,而是在整个国际学术界物色优秀的文稿。鉴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界尚无一家专门发表高质量的、反映当今文学理论前沿课题新研究成果的长篇论文的大型集刊,本刊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本刊本着质量一的原则,现在改为每年出版两辑,也许今后会出版三辑或四辑。与国内所有集刊或期刊不同的是,本刊专门刊发20000~30000字的、既体现扎实的理论功力同时又有独特理论创新的长篇学术论文10篇左右,长的论文一般不超过40000字。所以对于广大作者的热心投稿,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希望他们在仔细研究本刊的办刊方针和研读各辑所发论文之后再寄来稿件。本刊每一辑发表境外学者论文1~2篇,视其是否与该辑主题相符,这些论文分别选译自国际文学理论的刊物《新文学史》和《批评探索》(主编拥有这两家刊物的中文版版权),或主编直接向境外学者约稿。国内及海外学者用中文撰写的论文需经过匿名评审后决定是否刊用。现在每一辑的字数为200000字左右。
读者也许已经看到,本辑与第十三辑的栏目设置有一些不同。一个栏目依然是过去既定的《前沿理论思潮探讨》。这一栏目的一篇文章出自美国学者杰弗里·哈芬之手,作者长期担任美国国家人文中心主任,在全球化时代推广人文教育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篇文章开始在美国发表时曾为伦理学重返文学理论批评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他从“德曼事件”入手,强调了文学批评的伦理学维度,欢呼伦理学在经历了种种坎坷曲折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人文学术的议事日程之上”。但是,他同时又注意到,“当代伦理学本身的内在悖论和争议纷纭决定了这种回归绝不是简单地回到自由人文主义的道德批评传统”,而是应该具有新的意义。他认为,借助伦理学与文学的对话和互动,我们有望克服两个学科相互隔绝所带来的弊端。近十多年来,国内也有学者主张文学批评的伦理学视角和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当今文学理论前沿的发展方向的。唐丽园作为一位美国比较文学和东方学学者,从世界文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世界文学的讨论中,人们并没有关注文学的另一种功能:疗治作用。除了文学具有这种作用外,她还提出一种新的医学人文学。通过考察人文学教学在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她认为文学、戏剧、音乐、电影学和视觉艺术等可以帮助“准医生们培养观察力、同情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因为她认为,人文学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人们对疾病和疗愈问题的理解能力。她的这种跨越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比较研究和理论探讨无疑为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指明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对中国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研究具有启迪作用。
接下来的3篇论文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前沿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或从比较的视角来阐述老的理论话题。康毅的论文研究的是西方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伊丽格瑞,但她的视角却是比较的和世界的:她注意到了伊丽格瑞近期思想中的东方主题,认为这些主题不仅超过了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领域,更进入了社会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跨学科研究的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伊丽格瑞跳出了西方逻各斯语言系统,站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上,使得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更加有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她的以性别差异为特征的女性主义理论。显然,这篇论文向我们表明,研究西方文学和理论,如果从一个中国学者的独特视角出发就有可能获得新意。张飞龙的论文虽未取比较的视角,但他以索因卡作为个案,试图对他作品中表现出的黑人性以及新黑人性文化诗学作出自己的分析和批判性研究;他认为,索因卡发展了自己的非洲诗学理论。但是张文并没有止于此,而是从非洲文学另类现代性的话语生成、非洲意识与非洲书写和诗学对话三个方面,总结了索因卡的非洲诗学主张,概括了他在非洲文学现代性话语生成中的作用和贡献。通过仔细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这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具有非洲的民族特色。章辉的论文首次向国内学界介绍国际著名美学家拉马克的虚构理论,认为拉马克的虚构理论之特色在于:虚构是作者的虚构性言说模式和读者的虚构性立场或态度合作的产物;并非所有的虚构都是文学,也不是所有的文学都是虚构。虚构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文学则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在虚构世界,虚构人物作为人存在着,而在真实世界,他们则仅仅作为描述性的意义而存在,文学和虚构与真理无关,文学价值不是来自它们所包含的真理,而是来自它们对主题的呈现、解释和发展;当我们对虚构人物作出情感性反应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对从虚构性的陈述中推导出来的思想性内容作出反应。他在仔细分析了拉马克的上述观点后,认为这些观点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值得中国学界在研究文学时借鉴。
本辑的第二个栏目《当代文论大家》编发了金永平研究艾布拉姆斯的长篇论文,该文全面讨论了在中国和整个世界文学理论界享有盛誉的美国文学理论
家艾布拉姆斯的学术思想和贡献。金文通过仔细分析艾布拉姆斯的代表性著作《镜与灯》《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文学术语汇编》以及他领衔主编的《诺顿英国文学选》,认为艾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人文主义批评理论的建构与实践以及英国文学经典的建构和重构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英美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追踪艾布拉姆斯在中国的翻译介绍,金文还初步梳理了他在中国的影响和研究价值。2015年,正是这位年过百岁的文论大师仙逝之年,本刊特发表这篇论文,权且当作是对艾布拉姆斯的一个纪念吧。
接下来的一个栏目是本辑新设的,题为《中外文论的对话》,本辑讨论的是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十分活跃的一位理论家——张江的西方文论研究。作者王敬慧为张江的理论观点走向世界进而与国际著名学者对话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并对张江本人的研究和理论建构有着直接的了解。她认为,张江对当代西方文论及其各种文艺思潮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和阐释,直指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些致命问题,提出了具有独特思考和建构的“强制阐释论”。按照张江的看法,所谓“强制阐释”就是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的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出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这些致命性问题给当代西方文论的有效性带来了严重伤害。王文认为,强制阐释论的提出一方面解构了当代西方文论的有效性神话;另一方面,在质疑其有效性的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建构,也即旨在建构一种较为成熟的、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本辑的后一个栏目是《文学作品的理论解读》。针对国内文论界近年来风行的所谓“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批评”之说,本辑特设立这一栏目,发表从理论的视角来阐释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扎实论文。这一辑发表的李瑾的长篇论文聚焦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解读的作品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作者通过这种尝试性的理论解读指出,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认为叙事作品包括功能级、行动级、叙述级三个不同层级;海明威《雨中的猫》一文中,各层叙述符码逐级展开,层层推进,从静态符码到动态符码以及连结符码的各种叙述符号(语境)与巴特结构主义叙述观相吻合,构建了女性主体意识;尽管如此,《猫》仍可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巴特的《导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包含着后结构主义思想的萌芽,巴特后期转向后结构主义也是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必然,因此在他的《S/Z》中巴特指出,叙事文本由能指片段组成,符号能指的滑动性导致文本意义的复数性,所以同一文本会存在不同的意义解读结果。她的这种从理论视角切入进入文本分析而后又回到理论讨论的方法,体现了理论旅行的双向路径。今后我们还将刊发更多这方面的论文。
本刊的编定正值农历春节,大家都在忙着过节,我在此谨向为本辑刊的出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人员致以深切的谢意。我们始终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