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论“短”中美教育
说“长”论“短”中美教育封面图

说“长”论“短”中美教育

陶继新, 黄思路, 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系著名的教育专家陶继新与留美工作曾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黄思路的越洋对话。主题反映中美文化教育的差异。

书籍目录:

一从北大到哥大

“孤注一掷”上哥大

酸甜苦辣在纽约

二说“长”论“短”中美教育

敢于大胆尝试

普遍能读会写

个个能言善辩

考试综合打分

数学能力很低

异乎寻常自信

三在美国教汉语

识繁写简

老师奇缺

重视听说

获益良多

四在百老汇实习

接受职位来者不拒

在百老汇感受魔幻与神奇

今日的收获来自于往日的付出

“舞动的红楼”搬上美国舞台

《少林武魂》在百老汇遭遇规则尴尬

美国工会的力量

从非主流观众圈里走出来

五美国人的应急机制和安全意识

烟火探测器引来的骚动

安全事故突发时秩序井然

杜绝触发火警的“绝招”

良好习惯从小培养

动物生命受到珍爱

安全教育无处不在

六家教中的文化差异

小孩的喂养与自会吃饭

为孩子加衣暇与让孩子‘识冷热”

包办代替与尊重孩子的选择

对孩子疼爱过度与让孩子经受磨难

父母的含蓄之爱与直露之爱

为孩子准备切与让孩子实现梦想

依靠子女与自食其力

七社会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餐桌上的文化礼仪

公众场合的文明礼貌

家庭中的荆舣教育

学校中的礼仪课程

文明礼仪需要内修

坐车也更讲究礼仪

正式场合的穿衣礼仪

送礼时的包装文化

个人隐私受到保护

八观念中的文化差异

本国中心

出国留学

文明程度

随便退货

诚信体系

法治意识

消费观念

九纽约:天堂与地狱

繁华而破旧

拥挤而不文明

开放与竞争

唐人街的中国味

十美国的穷人与富人

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福利过高

教育优劣悬殊

前言

在二十六年的记者生涯中,我独自采访了全国数百名校长、教师、家长、孩子、专家、局长等,而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三百多万字的作品。正是这种比较深入的采访,使我对中国教育有了一定地了解,甚至是特殊的感悟。

对于美国教育,虽然也看过一些报刊图书,可是,总觉得只停留在若即若离的感知层面。我想,没有自己亲历的经验,就形不成属于自己的感悟。但是,对于美国教育,我又有着特别的兴趣。而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三年多的黄思路,曾不止一次地接受过我的采访,是一个十分值得信赖的忘年交。她也在寻找一个契机与载体,希望能与我交流她对美国教育的感受。

于是,我们的“对话”一拍即合。

既然是“对话”,就相对比较随意与活泼,不过,说事论人,绝然尊重事实;抒情达意,纯然发自心声。不是故意夸张所“长”,也不有意掩饰所“短”。这属于我们两人的共同性格与人格操守,同时,也想让读者从某些侧面比较真实地了解中国和美国的教育。

知“长”才能改“短”,知“短”才能思“长”。我们坚守中国教育的所“长”,也将美国教育之“长”拿来为我所用。但愿我们的这个“对话”,能够为一些有心人提供一点借鉴,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诚如是,心愿足矣。

黄思路远在美国,我身处中国。“QQ”,就成了我们‘对话”的唯一载体。2009年春节过后,每天上午一次对话,两个小时,成文一万多字。凡十次对话,共二十个小时,总计十万多字。于是,就有了这本《说“长”论“短”中美教育陶继新与黄思路的越洋对话》。

“对话”结束后,黄思路没作太多修改,稍作整理,就陆续发给了我。我一贯主张写作的生态化,除了个别地方调整了一下顺序,为每个部分起个题目,并加了小标题之外,几乎是原汁原味地“端”了出来。可是这点“工作”,竟然拖延了几个月。因为我每月在外采访讲课十五六天,还要独立完成四万多字的文章,几乎是见缝插针地在这些必须完成的任务的空隙中完成的。所以,今天才将全部“对话”集结成书稿。总觉得对不起思路,她定然有一个期盼,那就是让这个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早日问世。但是,她含蓄而不加责于人,每次来信反而还总是有“感谢”的话语。所以,这令我自责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敬意。

陶继新

2009年8月于济南

后记

一转眼,来美国已经三年了。j年前的这个时候,大包小包从上海出发,一过国际航班安检眼泪就滚下来,怕被爸妈看见不敢回头告别。身边一个机场地勤叔叔说:“丫头不要哭啦,出国好好读书,学成了回来……”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哥大的时候边打工边读书觉都睡不够,一毕业气都没喘上一口就开始在纽约上班,出国至今还未回过国。回想过去几年,从八年前进北大开始我好像就在跟时间赛跑,排时间表永远是见缝插针。

在这几年里,常有人问黄思路在干嘛呢,也一直有人给我写信,信箱里堆积着的读者来信里,有问我哥大好不好纽约怎么样的,有问我还写不写东西的,有问该报考什么大学的,还有问跟男友分手怎么办的……来信越积越多,但是我的私余时间却越来越少。

翻看这几年的照片,当年的思路姐姐现在已经是阿姨。距离我1999年夏天第一次来美国学古典音乐已经整整十年了,从一个上艾滋病教育课还不好意思的十六岁高中生,到满怀理想上京求学的北漂大学生,再到远赴重洋的普通中国留学生,再到现在曼哈顿岛上打拼的外籍上班族,我成熟了,硬朗了,开始不愿意过生日了,也更怀念“逝去的青春”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而我感谢每一份经历,不论大小与否,不论成功或挫折。

于是在陶老师的提议下就有了这本“对话”。从今年农历大年初三开始,持续十天与陶老师每天两小时网上对话,每天一个主题,总结在纽约见闻心得的同时也算是一次性地给大家一个更新黄思路挺好,一如既往地忙并快乐着。

陶老师是良师亦是益友,我讲故事他点评,隔着大洋才思泉涌,火花进射。陶老师下笔快,我的文字一发送出去,聊天窗口就会显示对方在不停地打字,不一会儿屏幕上就跳出一大段,其中少不了孔孟的语录。陶老师更像时钟般精准,每次对话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就这样,在他的鼓励下,短短几天竟把几年来一直没有时间记录的思想梳理了出来。

真心感谢陶老师百忙之中整理我们的书稿。多年未见,陶老师仍旧是当年那个神采奕奕雷厉风行的陶老师。以至我也不敢偷懒,加班加点校对修改。形式随意,时间仓促,个中错误诚望大家见谅。

是为跋。

黄思路

2009年8月于美国纽约曼哈顿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从事记者生涯二十六年,独自采访过全国数百名校长、教师、家长、孩子、专家、局长等。正是这种比较深入的采访,使他对中国教育有了一定地了解,甚至是特殊的感悟。黄思路,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三年多,对美国教育有其独特的感受。本书正是这两人的“对话”记录。这份记录能让读者从某些侧面比较真实地了解中国和美国的教育。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何在?只有亲历其中的人,才能有其“经验”性的话语。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艺术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就职于纽约罗德公关公司艺术与媒体部的黄思路女士,已有了这方面独特的感触。而不只一次采访过黄思路且与之成为文友的陶继新先生,则在26年的记者生涯中,一直行走于中国教育界,独自完成了300多万字采写文章,对于中国教育相当熟谙。当两个人通过QQ跨越大洋进行对话的时候,就有了对中美两个国家关于教育的独特的视角与思考。读者通过这样的对话,既能对两个国家教育的优与劣、成与败获取形象的认知,又可以从形而上层面窥探两个国度不同教育的本质屙性,从而了解各自的“长”与“短”。知“长”才能改“短”,知“短”方能学“长”。我们坚守中国教育的所“长”,也将美国教育之“长”拿来为我所用,才能够成为当下中国教育的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参照。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说“长”论“短”中美教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5159700
《说“长”论“短”中美教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湖北教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说“长”论“短”中美教育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于2009.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52 ,G571.2 的主题关于 比较教育-中国、美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