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拖延毁了你
别让拖延毁了你封面图

别让拖延毁了你

孙欣东,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29.8

书籍简介:

本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认清拖延症的成因、危害,并为读者摆脱拖延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使读者克服拖延习惯,改变自我,迎来自信、阳光、果敢的新生活,成为一个有行动力和有效率的人。

作者介绍:

孙欣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长期从事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顶层方案设计、人员结构优化调整等工作,同时以心理学视角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企业科学调控人员总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上等多方面颇有建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活窥视:无处不在的拖延生活之中,拖延无处不在,可能一不小心你就被它“传染”了。要想真正摆脱它,首先就必须认清它的面目。何为拖延思维漏洞: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追求完美主义,迟迟不愿动手经常感到焦虑,想找逃避出口自我心理暗示:压力大能力强受害者心态:别人行我不行三种类型:鼓励型、逃避型、决心型第二章 心理博弈:拖延是这样炼成的

第一章 生活窥视:无处不在的拖延生活之中,拖延无处不在,可能一不小心你就被它“传染”了。要想真正摆脱它,首先就必须认清它的面目。何为拖延思维漏洞: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追求完美主义,迟迟不愿动手经常感到焦虑,想找逃避出口自我心理暗示:压力大能力强受害者心态:别人行我不行三种类型:鼓励型、逃避型、决心型第二章 心理博弈:拖延是这样炼成的拖延的习惯并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养成的。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是拖延形成的外部因素,不断地自我设限和自我宽容是其内部机制。长期拖延的人,极易陷入一种“拖延怪圈”,无法自拔。先天or后天拖延的怪圈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不断被宽容,不断地拖延对抗焦虑:推迟执行任务自我保护:我不需要那么优秀选择与放弃: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第三章 拖延负效应:认清拖延给你带来的危害拖延就像压在你胸口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如果不能及时纠正,那么总有一天它会轰然倒塌。只有彻底认清拖延的危害,我们才能真正警醒,并最终摆脱它。情绪管理:老是沉溺在悲观的情绪之中压力谎言:妥协——挥霍时间的借口团队协作: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定力下降:改变不了养成的习惯自我评价:我本来就不行精神不振,身心俱疲丢失信仰:目标和价值观摇摆不定缺乏动力:不思进取而满足于现状第四章 理性思维:勿把拖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拖延的生活是感性的,但我们要学会理性思维,不给拖延找借口,学会肯定自己。不要想着“明日复明日”,其实“明日并不多”。事物都有两面性,善用拖延的益处不浪费时间,强迫症也是一种拖延认清你给自己找的各种拖延借口从不完美开始,以完美来结束掌控情绪,远离敌意与抵制学会自我鼓励,肯定自身能力明日复明日,明日并不多利用空闲,让时间更充裕第五章 对症下药:甩掉拖延的长尾巴认识了什么是拖延以及它的负效应,接着便要“对症下药”了。拖延并非不可治愈,只要你能找对方法,对症下药,一定可以甩掉拖延的长尾巴!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自我暗示的督促力量找到效率,省时省力省心分大饼:一步一个脚印时间管理:分清轻重缓急建立安全感:从做擅长的事开始自我设限:绝不给明天留机会劳逸结合:学会休息第六章 职场应对:行永远比知更重要职场是每个上班族生活的中心,拖延也成为其最为常发的地段。许多人都知道自己存在拖延的陋习,却迟迟不肯拿出行动来与之对抗,反而听之任之。只有积极地行动,才能冲出拖延的“围城”。战胜恐惧,直面自我选择困难症:切勿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打破二分法:成功之外不只是失败承担责任,不要转移给别人承认不完美:没有所谓的“最好”决策力练习:行之有效地迈向成功学会说不: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突出围城:甩掉迷茫的尾巴

编辑推荐:

全球100000家企业首推的员工培训理念。  揭示拖延成因,提供“战拖”对策,易学易懂易用,个人企业都需要。  效率提高5倍,时间节约50%,心情愉悦指数上升30点,业绩至少翻一番。  联邦快递、麦肯锡、通用电气等全球500强企业一致推崇“不拖延”的工作准则。  今天你若拖延,明天它就会把你 “拖光”。  领导催死你,同事怨死你,你自己恨死你自己。  没地位,没面子,没心情,没前途,看你怎么过!  接着“拖”,还是趁早“脱”,全由你决定!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别让拖延毁了你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8077468
《别让拖延毁了你》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华夏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 256 印数 7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别让拖延毁了你是华夏出版社于2013.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4-49 的主题关于 心理学-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