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字源
中华字源封面图

中华字源

骈宇骞, 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年代:2007

定价:29.8

书籍简介:

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用通俗的语言把汉字文字学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书中对所收的每一个汉字都从字形分析入手,说明它的形、义的联系,在每个字头的下面首先从本义出发,引经据典地说明其本义及引申义间的联系,有些字还说明了它的古今含义和用法上的一些变化。

书籍目录:

前言

形义溯源例字

汉字常识

文字学著作简介

文字学人物简介

附录

后记

前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充当了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并把人们的各种活动记录下来,使之传于久远。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的先祖为记录汉语而创造的,但文字的产生时间要比语言晚得多。据一些专家考证,汉语形成的过程,可能超过了十万年的历史;而文字的产生,据出土实物证明,大约仅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早在清朝末年,人们在今河南省安阳商代旧都遗址中首次发现了大批的龟甲、兽骨,上面刻有当时统治者占卜凶吉的言辞记录,之后又继续有大量的发现。在这些龟甲、兽骨上刻写的文字,我们今天称之为“甲骨文“,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体。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它的形体就是从这些商代甲骨文,经过两周的金文、秦代的小篆、秦隶、汉代的隶书、草书,直到魏晋时期的楷书逐步发展而来的。

关于汉字的产生,在我国流传着不少传说,而流传最广的就是“仓颉造字说”,这一传说在传世文献《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书里都有记载。到了秦汉时期,”仓颉造字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淮南子。本经训》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天上落下了米粟,鬼在夜里也感动得哭泣。秦朝李斯在统一文字时所用的识字课本中,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并且把识字课本也定名为《仓颉篇》。汉代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他还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但自古以来,很多人就不相信这种说法。到了近代,怀疑此说者更加增多,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要有一个过程,文字的产生也不例外。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纲要》中就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他在《门外文谈》中又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应,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的。”现在看来,在中国历史上,也许确有仓颉其人,但他并不是什么”生而能书”的圣人,而只能算一个在搜集、整理文字方面做出过贡献的人。

我们认为,汉字的产生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而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若干年代的积累而产生的,决不是什么“天授神意”或出于某个“圣人的灵感”。裘锡圭先生在其《文字学概要》中说:“对完全或独立的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些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使人们感到必须用记录语言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之前,他们只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而不会想到用它们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汉字从产生至今,在形体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发展而来的。它的发展,从形体上可概括为由图形变为笔画,由复杂变为简单。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汉字形体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和今文字(隶、楷)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以前,终于秦代,今文字阶段起自秦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虽然已从图画演变为一种笔画简单的记录符号,但也还有一些文字在表形、表意上仍然带有明显的图形色彩,那时多数文字的写法也不固定。到了西周初期的金文,文字的形体几乎完全沿袭了商代晚期的金文风格,但到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的演变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在文字学上习称这种字体为大篆。到了春秋战国时,由于书写文字的工具发生了变化,汉字字形也有较大的发展,除秦国外,东方诸国的文字更趋于简易和线条化。秦国继承了西周文字的风格,到秦灭六国之后,李斯建议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出现了小篆。小篆比起春秋战国时的大篆来更加简单,结构也趋向整齐,有了一定的书写规范,因而文字也走向了系统化。小篆的形体匀圆齐整,存世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可代表其风格。它是秦代通行的一种文字。同时在秦代还有一种由篆书简化演变成的一种隶书,也叫左书。它是把小篆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书写起来也比较方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日隶字。”一开始隶书是作为篆书的一种辅助书体而存在的,但由于它比篆书书写便利,所以很快就取代了篆书的地位,成为一种流行的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汉字的形体发展结束了古文字阶段。

隶书的笔画一改篆书的圆转形体,笔势带有波折,使文字完全脱掉了图形的性质,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文字也就走向了大众化的方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到了汉代,隶书进一步得到发展,很快取代了小篆,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字体。另外在汉代除了主要字体隶书外,还出现了一种辅助字体草书(也有人称之为“草隶”)。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中又演变出一种比较简便的俗体,有些学者称之为“新隶体”。到了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书。大约在魏晋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楷书出现之后,隶书和新隶体并没有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经过长达二百多年的魏晋时代,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在汉字形体进入楷书阶段之后,虽然在笔画上还在继续简化,但从形体结构上就没有多大的变化了,一直延续到今天。

总之,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趋向是由繁难变为简易,它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关于汉字的性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表音的音节文字。在汉语里每个汉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因为汉字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的语言,所以汉语正适应于记录汉语。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音义,在字形结构上以~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声字为最多,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至于它的发展特点,则是“形声字“的不断增加,有的从“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有的从“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等。

因此,关于汉字形、音、义的溯源工作,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就连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识文解字”时也曾试图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汉字形、音、义的知识。但由于缺乏这方面必要的参考书,往往会产生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如有些老师在讲“毛笔”的“笔”字时,老师就告诉孩子们说:因为毛笔的“笔杆”是用“竹子”做成的,毛笔的”笔头“是用“毛”做成的,所以“竹”和“毛”合起来就是”笔”字。这种讲法显然是望文生义,殊不知今天的“笔”字是由繁体字“箪”简化而来,而繁体字“簟”字则是从会意字“聿”发展而来的。那种望文生义的讲法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研究汉字向来属于专门学者的事情,已出版的有关汉字研究的著作多数是相当专门化的,不太适合对汉字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的需要。事实上,需要有关汉字知识的人是很多很多的,研究汉字文字学的人们有责任把阐释汉字形、音、义的普及类书籍提供给他们,使汉字研究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化。本书的写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想用通俗的语言把汉字文字学的基础知识介绍到广大读者中去,这是一件关系到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大事。在书中,我们对所收的每一个汉字都从字形分析入手,说明它的形、义的联系,有些字也兼说其形、音。在每个字头的下面首先从本义出发,引经据典地说明其本义和引申义间的联系,有些字还说明了它的古今含义和用法上的一些变化。我们还专门介绍了一些有关汉字常识,文字改革、汉字字书和人物的一些知识和书籍,希望通过这些介绍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些了解汉字知识的途径,如汉字是怎样形成的、汉字形体的演变和发展、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何谓象形、何谓会意、何谓形声、何谓指事、何谓假借、何谓转注等等,能够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汉字,并且能正确地使用汉字。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

当然,要想编写好一本普及汉字形、音、义的著作是相当困难的,不但汉字的数量多,而且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中,有些汉字在形、音、义上都经历过种种变化和发展。现在看来,有些汉字形、义的发展脉络还比较明显,大家的意见也基本一致:而对有些汉字的形、义分析则聚讼纷纭,争论不已。另外,在一些汉字引申义的分析上也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些字义的源、流也不好确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于作者学识浅陋,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深感力不从心。书中肯定还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当我们将这本小书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同时,也诚恳地希望得到同行师友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

骈宇骞丙戌年春三月于北京前门六骏斋

后记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师从朱德熙、裘锡圭两位先生专门学习过古文字学,自那以后,我就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汉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用通俗的语言撰写一本探索汉字形音义源流的书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可惜的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天天为别人做嫁衣裳,真是“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公门苦鞅掌,昼日无间隙”。

那时讲“干一行,爱一行”,一干就是三十年,如今自己已成了年近花甲的老年人,啄拟的写作计划还有几项没有完成。时间不饶人啊!二零零四年年底,我毅然要求提前退休,解除了身边的公事杂务,如此才得以一天二十四小时全由自己来安排,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完全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写怍之中、用来之不易的时间来完成自己多年想完而未完的写作计划,《中华字源》就是其中之一。

二零零五年六月间,巧遇智品图书(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克先生,聊谈之间,不谋而合。原来我答应十月底交稿。但没想到,此书刚写了万余字的时候,早先欠下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的《简帛文献慨述》催得更紧,无奈只好按“先来后到”的次序,抓紧时间先完成《简帛文献概述》。直到年底《简帛文献概述》交差后寸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华字源》的写作上来。现在总算完成,叉了结了一槛心事。

由于时间的仓促,本书昕选字头也未及细加推敲,但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文字学方法,将这些汉字的形义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大家。本书的写作也算是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让神秘的汉字文化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化做一点贡献吧!这本小书不久就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也不知能否达到上述目的,全当抛砖引王,希望能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普及读物出版问世。

骈宇骞丁亥年春正月惊蛰日于京都正阳门六骏斋

内容摘要: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字中,汉字是极富魅力的文字样式,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有趣的介绍汉字基奉知识的通俗读物。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命,也是一段历史。它的神奇和深奥,期待着我们取探寻与参悟……  全书以几百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象地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并且系统地介绍了关于汉字的知识,文字学著作与众多的文字学人物,本书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300余副插图,将生动地引领你走进汉字的王国,倾听汉字的故事,探寻汉字起源之谜。作者简介:  1948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沁县。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供职于北京中华书局,一直至今。曾任中华书局历史、语言、综合、影印、旅游、重点项目等部门主任。现为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审、北京大学《儒藏》编辑部特约编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特约编审。长期以来从事古籍整理、秦汉史、古文字、出土简帛的研究工作。1974-1976年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曾策划、组织过不少大型图书的选题和编辑工作。出版著作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银雀山汉简校释》、《简帛文献概述》、《简帛例话》、《银雀山汉简文字编》等,整理古籍有《历代刑法考》、《谷梁补注》、《问字堂集》、《旧京琐记》等。其中撰写和主编的《实用知识词典》曾获鲁迅图书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合著)获北京大学文化特别奖。本人被收入《中国当代古籍整理研究专家名录》。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华字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6018828
《中华字源》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沈阳出版单位万卷出版公司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40 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华字源是万卷出版公司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2-49 的主题关于 汉字-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