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是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的教育讲演录。收入本书的10篇演讲稿涉及诸多教育文化层面,如教育研究、教师角色、学校德育、学校文化等,带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关怀和现实关切,具有一种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不敢讲演(自序)
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
关于思想的几个问题
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教育研究的视角
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无条件的道德要求与有条件的道德行为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内在紧张
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
谁是学生的“迫害者”
儿童的自主创新:天性、天能与天权
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的学习
前言
记不清是在什么杂志或报纸上看到过的哪篇文章了,说是一个好的讲演者至少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得有真才实学,你不能让听众一无所获;二是得有满腔激情,你不能让听众昏昏入睡;三是得会深入浅出,你不能让听众云里雾里。
我以为,这三条都是对的,但只有这三条却又是不够的。在这三条之外,似乎还得加上两条:一是得实话实说,你不能天花乱坠地只顾煽情,尽讲一些连你自己都未必相信的假话、大话和空话,或者讲一些貌似真言的假话、貌似微言的大话和貌似实言的空话,那样的演讲也许能赚取听众的几滴眼泪,但却有坑蒙拐骗之嫌;二是得以身作则,你不能像过去许多革命战争片里的国民党军官似的,总是把驳壳枪一挥,大吼一声:“弟兄们,给我上!”而自己却躲在后面。
因为加了这两个条件,所以,我总觉得,讲演是一件既神圣又困难的事情。
若是仅仅以前面的三个条件来衡量,可以称得上“优秀”的讲演者虽然不能说比比皆是,但也绝非凤毛麟角。如今光是在各种平面媒体或立体媒体操办的五花八门的这个讲坛、那个讲堂里,“优秀”讲演者的频频涌现就已让人一年四季都有雨后春笋之感了,更不用说在不计其数的学校、企业乃至政府部门举办的不计其数的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上,闪亮登场的“优秀”讲演者之多更是数不胜数了。
但若是再用后面的两个条件来对照,好的讲演者就真的很难寻觅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应该算一个,他也许可以被视为历史上第一个好的讲演者,因为他执著地宣讲自己所相信的“真理”与“正义”,并按照自己倡导别人做到的那样去行动,直到被以“亵渎神灵、蛊惑青年”的罪名处死。鲁迅无疑也是应该算上的。他在《娜拉走后怎样》、《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关于知识阶级》、《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等一系列著名讲演中发出的呐喊,皆源自其苦闷、忧虑乃至愤怒的内心,没有一丁点儿作秀的成分,而且,他本人就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横眉冷对邪恶势力,决不妥协。毛泽东自然也是可以算的。他相信中国革命只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于是就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秋收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他既不停地宣讲,又不停地宣战,直到夺取最后胜利。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同样可以列入其中。马丁于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向25万游行群众发表过一个震撼世界的著名讲演:《我有一个梦》,这个讲演正是马丁本人的自由理想以及为自由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的真实写照,马丁也最终为自由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明眼人一看就知,这些好的讲演者都是“言其所信”、“践其所言”的。也就是说,他们都不光是讲演者,而且是信徒,是战士。准确地说,他们首先是信徒与战士,然后才是讲演者。也正因为他们首先是信徒与战士,所以他们才称得上是好的讲演者。
所以,我是不敢讲演的,因为我担心我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缘故,而在上下嘴唇一张一合的过程中冒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来,结果对端坐于台下的那些真的在洗耳恭听的听众造成一种伤害,因为我实际上是在欺骗他们!我更担心由于自己身上可能也存在着我所批判的那些丑陋的东西,或者并不能像我自己所倡导的那样去行动,而会在实际上变成类似于前面所说的那种手持驳壳枪、冲锋在后退却在前的国民党军官式的人。
于是,真有什么地方叫我去讲演时,我通常是婉言谢绝的。我哪里有什么讲演的底气!我所习惯的,还是自由地谈一些自己的真思实想,至于这样的真思实想能否体现得出“庄严的理想”、“崇高的追求”,那是要另当别论的。我更希望的,则是能允许我谈一些困惑与苦恼,前提当然是要断定这些困惑与苦恼不只是我个人独有的,而且可能也是其他许多人所共有的,是我们在当下急剧变迁的转型社会中避不开、绕不过去的。我很愿意在这方面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了解他人的精神世界,很想就这些困惑、苦恼及其消除的路向与听众一起讨论、交流,而不是仅仅发一通牢骚。所幸的是,这样的想法通常都能得到对方的理解,他们一般也都会尊重我的意见,不以“演讲”论处。这样,虽然我还是站在讲台上,但我的言说的性质已经不是“讲演”了,而只是一种“发言”。我努力使这种发言只有“讲”的成分,而无“演”的色彩。
本书便是由10篇“发言稿”整理而成的,都是在课堂之外的发言。内容比较宠杂,既涉及大学、中学,也涉及小学、幼儿园,甚至还涉及成人教育。内容一杂,深度就难免受到影响,很有一些“蜻蜓点水、一触即飞”的味道。好在只是“发言”,并不是“讲演”,想来读者的期待与要求也会宽容一点。但即便如此,还是盼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
话是这么说,但不知怎么的,写到这里,忽然也有了些许想讲演点什么的感觉与冲动。但我还是马上冷静了下来,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具备讲演的底气,还是等我把人格修炼好之后再说吧。
若非华东师大出版社吴法源副社长耐心敦促,以我之知趣和疏懒,是断不会将这一堆文字码码叠叠忝列“大夏书系”的;若非林茶居编辑费心把关,以我之见识和笔力,这一堆文字也是不可能以现在这样的面目呈现给读者的。在此一并致谢!
吴康宁
2008年1月13日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发表有《非学校化社会》与《现代教育的病理》等译作、《教育社会学》与《课堂教学社会学》等著作、《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教育的社会功能新论》等论文。本书为吴康宁先生的教育讲演录,收录了在假设的世界中生存,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谁是学生的“迫害者”,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的学习等九篇演讲稿。 主流社会空间里所展现的教育理想往往也就只是少数人的理想,而未必就是多数人的理想,没有什么证据表明主流社会空间里所展示的教育理想就是多数人的理想,因为多数人没有表达的机会。社会是寻找差异、企求公甲的,是转向背后的。本书是由10篇“发言稿”整理而成的,都是在课堂之外的发言。内容比较宠杂,既涉及大学、中学,也涉及小学、幼儿园,甚至还涉及成人教育。【作者简介】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发表有《非学校化社会》与《现代教育的病理》等译作、《教育社会学》与《课堂教学社会学》等著作、《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教育的社会功能新论》等论文。以及《庄子何以“逍遥”》与《我们家是什么阶级》等随笔,主编有《教育社会学丛书》、《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等系列丛书,获教学、科研奖若干。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转向教育的背后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大夏书系 | ||
9787561759127 《转向教育的背后》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