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
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封面图

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

于海涌,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2.0

书籍简介:

由于新闻具有时效性强、注重真实、传播范围广等特点,而新闻侵权的抗辩和救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这些特点之上的。这使得大众传媒造成的侵权必须与一般侵权行为区分开来,作为特殊类型的侵权进行特殊处理。针对新闻侵权的特殊性,本书将对新闻侵权的认定、抗辩理由和救济措施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提供者的注意义务、重复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实际恶意”原则的适用、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名誉权、隐私权的合理期待、新闻暗访的合法性、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新闻记者的拒绝作证特权、受害人的申辩权、商业诽谤、真实性误信、纯粹经济损失、特许权、公正评论、临时禁令、连续报道义务、更正报道等。

作者介绍:

于海涌,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律风险管理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民商法学会常务副会长。1991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大学民商法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博士学位(师从梁慧星教授),2004年在中国政法大学从事民商法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江平教授)。先后到瑞士比较法研究所、纽约大学、美国天普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大学从事学术访问。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国家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法国不动产担保物权研究》、《论不动产登记》、《绝对物权行为理论和物权法律制度研究》、《英美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在中国的本土化》。其中《法国不动产担保物权研究》于2005年获中国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不动产登记》于2009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2年12月获得钱端升优秀科研成果奖。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编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及其限制

第一章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

第一节 媒体与表达自由

第二节 平面媒体的表达自由

第三节 电子媒体的表达自由

第四节 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

第五节 表达自由的保护级别

第二章 新闻媒体表达自由的限制

第一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依据

第二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目的

第三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原则

第四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方法

第二编 新闻媒体侵权的判定:原则与问题

第三章 判定新闻媒体侵权的归责原则

导论

第一编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及其限制

第一章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

第一节 媒体与表达自由

第二节 平面媒体的表达自由

第三节 电子媒体的表达自由

第四节 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

第五节 表达自由的保护级别

第二章 新闻媒体表达自由的限制

第一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依据

第二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目的

第三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原则

第四节 限制表达自由的方法

第二编 新闻媒体侵权的判定:原则与问题

第三章 判定新闻媒体侵权的归责原则

第一节 推定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二节 推定过错责任之例外:实际恶意

第四章 新闻暗访的合法性问题

第一节 新闻暗访的困境

第二节 新闻暗访困境的法律突破

第五章 政府机关名誉权的废除问题

第一节 政府机关名誉权诉讼的浪潮及成因

第二节 为什么必须废除政府机关的名誉权?

第三节 剥夺政府机关“名誉权”的后续解决机制

小结:政府机关的名誉权必须彻底废除

第六章 新闻机构的商业诽谤问题

第一节 新闻机构商业诽谤的特殊性和类型化

第二节 名誉诽谤与商业诽谤

第三节 单一传播规则和再次传播规则

第七章 群体组织的名誉权问题

第一节 非经济性质的群体组织原则上不得享有名誉权

第二节 群体组织的个人成员原则上不得提起诉讼

第三节 群体组织的规模较小:个人成员不得提起诉讼之例外(一)

第四节 陈述涉及群体组织的个人成员:个人成员不得提起诉讼之例外(二)

第五节 多因素考量理论:个人成员不得提起诉讼之例外(三)

第六节 我国群体组织名誉侵权规则的具体构建

第八章 网络空间的隐私权问题

第一节 个人隐私与个人数据

第二节 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模式

第三编 新闻媒体侵权的抗辩

第九章 真实性之抗辩

第一节 真实性抗辩的利益考量

第二节 真实性抗辩的适用规则

第十章 公正评论之抗辩

第一节 公正评论抗辩的适用规则

……

第四编 新闻媒体侵权的非物质救济

内容摘要:

《新闻法》迟迟没有出台,《民法通则》本来就挂一漏万,不可能对新闻侵权进行详细的规定,而《侵权责任法》也将新闻媒体侵权排除在类型化之外,如此一来,关于新闻媒体侵权留下了大量的灰色区域,而这些灰色区域只能留给司法机关、新闻传媒和法学学者去逐渐摸索。目前我国关于新闻侵权制度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立法设计简单粗糙,在司法审判中缺乏可操作性。相应地,在理论界我国缺乏对侵权行为类型化的深入研究,仅仅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理论来解决新闻侵权这类特殊的侵权行为,这显然是不够的。随着我国民法典的立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新闻侵权的类型化问题开始逐渐受到法学界的关注。针对新闻媒体侵权的特殊性,《民商法论丛·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新闻媒体侵权的判定、抗辩与救济》对新闻媒体侵权的认定、抗辩理由和救济措施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表达自由与限制、偷录偷拍的合法性界限、政府机关是否有名誉权、商业诽谤、网络空间的隐私权、真实性抗辩、公正评论抗辩、特许权抗辩、重复传播者的责任、新闻记者拒绝作证的特权、非物质救济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民商法论丛
9787301226339
如需购买下载《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3.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3.494 的主题关于 传播媒介-侵权行为-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