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本书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探讨科学创造中的起源、机制、方法、逻辑问题,以及科学功能、文化背景等横向交叉的问题,探索其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科学的原始性创新提供思路及方法。
《科学探索丛书》总序
绪言 科学、科学创造及其横向研究
第一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的界定及特征
二、科学创造始于科学问题
三、科学问题的引导作用
第二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之美
一、历代大科学家都感悟到科学的和谐之美
二、科学之美蕴含在多视角、多层次中
三、科学之美的思维基础及其特点
四、科学之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第三章 科学创造中的心理机制
一、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遇到的心理机制问题
二、科学创造中的心理因素、特点、类型
三、科学创造中的心理活动过程
四、心理机制对科学创造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科学创造中的哲学指导
一、科学创造中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想
二、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三、科学创造中的哲学指导作用
四、哲学素养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
五、关于科学创造与哲学关系的再思考
第五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方法
一、科学创造史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
二、科学方法的概念、种类、特点
三、科学方法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第六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思想
一、科学思想的内涵、特征
二、不同发展时期科学思想的特点
三、科学思想上的新突破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四、关于科学思想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实验
一、科学创造历史中的科学实验
二、科学实验的概念及特点
三、科学实验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四、关于科学创造中科学实验的再思考
第八章 科学创造中的几种效应
一、科学创造中的种子效应
二、科学创造中的"名师效应"
三、科学创造中的"名实验室效应"
第九章 科学发现中的极端条件
一、极端条件下科学发现的现象
二、极端条件的含义和特性
三、极端条件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第十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争论
一、科学争论现象及界定
二、科学争论的类型
三、科学争论的特征
四、科学争论的创新效应
第十一章 科学创造中的智慧碰撞
一、科学发现中的"智慧碰撞"与界定
二、科学发现中"智慧碰撞"的特点及变化趋势
三、"智慧碰撞"引发出的发现优先权之争
四、对科学发现中"智慧碰撞"的思考
第十二章 科学创造中的创造思维
一、科学发现离不开创造思维
二、科学研究中创造思维的概念和内涵
三、科学创造思维的基本方式
四、科学创造思维的基本特点
五、科学创造思维活动的过程
六、对创造思维的再思考
第十三章 科学创造与多领域研究模式
一、多领域研究模式的概念及形式
二、多领域研究模式的创新功能
三、关于多领域研究模式的思考
第十四章 科学创造与文化环境
一、概念:文化与科学文化
二、回顾: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发展
三、比较:由"李约瑟问题"引发出中西文化传统区别
四、文化环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第十五章 科学创造与历史背景
一、古代历史时期的科学起源
二、中世纪的科学
三、近代历史时期的科学进步
四、现代历史时期的科学发展
第十六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理性
一、科学理性的历史及作用
二、科学理性的概念及内涵
三、科学创造中的科学理性
四、科学理性论的特点
五、科学理性的限度问题
六、科学理性的归宿问题
第十七章 科学创造中的科学精神
一、关于科学精神的定义
二、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三、科学创造中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十八章 科学创造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与文明
二、科学与社会变革
三、科学与文化
四、科学与政治
五、科学与民主
六、科学与宗教
七、科学与战争
第十九章 科学名著的评价原则
一、原则之一: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应具有客观真理性和开创性
二、原则之二:著作中的科学理论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三、原则之三:著作中的科学体系结构应具有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四、原则之四: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应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五、原则之五:著作的科学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极大并得到专家肯定
第二十章 科学创造与人才问题
一、科学创造中的基础科学人才问题
二、科学创造中的人才年龄问题
第二十一章 科学创造与高新技术
一、从"质能公式的提出"到核技术
二、从"光量子假说"到激光技术
三、从"量子力学的建立"到电子和信息技术
第二十二章 科技创造与整合创新
一、学科之间的整合创新
二、科技力量的整合创新
三、科技整合创新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科学原创性研究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对高新技术发展和技术跨跃式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促进科学原创性研究的探索方法、创新机制、研究途径、科研环境、管理机制以及相关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科学创造的横向研究》就是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科学创造中的起源、机制、方法、背景等相关因素和问题,为科学探索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思路、方法、策略、桥梁。本书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创造横向交叉研究成果,它对科学研究者和科学管理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对各类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本书适合各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各类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各级科技管理人员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