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
甪直封面图

甪直

李嘉球, 李亦婷, 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

书籍简介:

甪直是苏州的古镇,本书主要介绍甪直的千年古刹、园林风貌、“桥都”风物、水乡服饰、人物风采及名流遗韵等。

书籍目录:

[神州水乡第一镇]

吴东第一大镇

张陵山[土筑金字塔]

澄湖[水底世界]

书香育人绵绵情园林寻踪泽国桥乡

曾是吴王宫苑地

三步二桥临水波千年古刹国之瑰宝

梁朝古刹保圣寺

[唐塑抢救行动]

唐塑还是宋塑水乡服饰[桥都]风物

[江南少数民族]

[甫里八景]

万盛米行农具博物馆

角直罗卜甫里鸭人物风采名流遗韵

江湖散人

沈万三之师

青丘之子

《清明上河图》收藏者

兄弟进士

梅花主人

角直大净

天南遁叟

圣陶夫子

评弹[巧嘴]

兄弟院士

[国际影后]传统中国是一个小农社会,小农的基本生活空间是怎样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刻画。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这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每户也许有一人每三天去—趟市镇,也许去出售一些土产或者购买别处的一点产品,但无论如何总得在茶馆里、庙宇里或路上会会朋友。……婚姻通常是由镇上的媒人撮合的。人们在镇上庆贺节日,秘密团体也可能在那里举行分会的会议,从村里来的人还在那里会见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收租帐房和税吏。

现实的场景远比这复杂,但透过这一“理想类型”不难发现,乡土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它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之枢纽和润滑,这样,小农的实际生活其实是置身在一个市场共同体之中。作为共同体中心的市镇便成为富有社区特色的民间文化展现的第一块滩头。明清以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大批专业性市镇蓬勃而生,成为近世中国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充满活力的历史生长点,其间的文化样式亦自成一格。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山镇依山濒水,临水的一面是河街,居家多是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而吴冠中先生从小生活过的小镇则滋润在青绿苍翠的江南沃野中,“镇与乡之间难划明确的界线。镇的尽头,已是船坞、独木桥、菜畦,极目四顾,处处都是丛丛新柳掩映着的江南村落”(《水乡四镇》);广东的地主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肯轻易移居墟市,始终坚持“在乡地主”的立场;而江南的地主却很早就由乡居转化成镇居,成为市镇居民,享受着近代文明的成果。川西某镇的茶馆里,赌客们玩着纸牌的时候,苏南盛泽的茶馆里也许刚刚成交了一桩丝绸买卖。在内地僻远某镇里,某人要到省城一趟,可能会被镇上人当作一件大事,议论许多天;而在江南城郊、镇市上的人大半从事商业,进取一点的则把生意做到了苏嘉杭沪的城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经常出没于共同体与外部世界的乡村领袖。节令佳日,贵州乡场上跳着神秘的傩舞,华北集市上扭着秧歌;而在江南的市镇上,此时或许正演奏着温雅的赞神祭歌。茅盾先生曾组织过“中国的一日”的调查:1936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是安徽天长人“烧忙香”的日子,城厢镇的街道上,“满挤着人,踵接踵,肩碰肩,提着腰篮子,穿着蓝布裤子的,带着油瓶、卷上裤子的泥腿儿,光着脚穿草鞋的,扎黑蓝布的包头,围着红带子的围裙,穿着古式有鞋叶拔的鞋子,还有一些拖着满清时代的大辫子”;而在江苏太仓的璜泾镇,这一天则在迎赛猛将神,“猛将庙外面挤满了不少游客和小买卖的商人,玩戏法的江湖佬,菩萨摆在庙门前、香案上,有四面斩旗上写着斩犯某某字样。

……坐着的老太一共有三十多桌,每桌八位,同时三百多张嘴,一起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同一天,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市镇上演的社群活剧何其相似,又别具风情。

为此,我们聚焦乡土江南,精心绘制独具特色的市镇文化长卷。应该说,对于江南市镇,人们并不陌生,据一位市镇史研究学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1999年间,国内学者发表的市镇史论文近700篇,区域市镇史研究论文为500余篇,其中江南占了近一半(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但略加检点可以发现,以文化为主题,或者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之作并不多;特别是,那里充满着的浓厚的学究气息,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参与本丛书撰写的主编和作者还够不上学究的资格,因此我们着意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总之,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当然,我们的初衷未必能完全实现。

江南名镇太多,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周庄、同里、东山、角直、盛泽、南浔、西塘、乌镇这8个市镇。选择哪些市镇作为考察对象,实在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有遗珠之憾,但这8个市镇堪称历史文化名镇,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对她们的考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我们开始了江南文化之旅,古镇是我们抵达的第一个驿站。

角直是苏州的古镇、大镇、名镇,从小就听说,周围也有不少角直人。但是,第一次到角直已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事了,因为我的老家是太湖之滨的光福,位于苏州的最西边,而角直则在苏州的东面,虽然当时同属于吴县,但往来很不方便。

大概是1982年春天,我应邀去角直参加一个由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举办的文物普查现场会。那时角直刚通汽车不久,路况很差。但比起过去那种乘坐轮船花费半天时间才能到的滋味,想来还是要好多了。会议开三天,在古镇一家旅馆住了两个晚上。角直第一次给我的印象是面积很大,街道很大,古桥与老房子很多。1986年8月,我调到吴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参加《吴县志》编纂,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角直的机会也就多了。

但是,真正深入了解、研究角直则是世纪之交的事了。

为了开发古镇旅游业,让广大游客在领略和品味角直水乡风情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她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0年,角直镇党委、政府决定编写一套“角直文化丛书”,约请我撰写其中的一本(《角直名人》。接受任务后,我便潜心投入创作,学海书斋,电话电传……前后花了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20万字的《角直名人》。由于镇党委、政府的重视,该书于年底便得以顺利出版。撰写《角直名人》的过程,的确是一个深入了解角直古镇的过程,角直历史之悠久。角直文化之丰富,角直名人之众多,真让我这个长期搞文史的感叹不已。

《角直名人》是写人,因而当时搜集资料着重的是人,其他方面相对就少顾及。而本书定位于全方位地介绍古镇角直,因此不得不让我重新沉入书斋,并到实地再三调查采访。这无疑又给我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角直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的提供者,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王卫平先生。王院长与我是多年的朋友,本书原本是他要亲自撰写的,但因公务与教学任务实在繁忙,于是把机会转让给了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李亦婷,是我的女儿,就读于南京大学强化部文科基地班,主攻中文,或许是受我的影响,对江南历史文化也颇感兴趣,现已考取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得知我因工作忙而可能来不及完成书稿时,女儿主动跳将出来,帮助我搜集资料,并撰写了“园林寻踪,泽国桥乡”和“水乡服饰,‘桥都’风物”两章,以及部分人物,这对她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这是我们父女的第一次合作,女儿文笔清丽、简洁,令老父喜形于色。

内容摘要:

  不知你是否为性情中人?也不知你是否喜欢江南文化?乡镇,尤其是江南古镇,韵味悠长。闲暇无事时,沐浴在阳光之中,边喝茶,边看这本古镇甪直的历史文化,会是怎样惬意的事呢?不凡一试。
  江南文化丛书.古镇之一。本书的介绍对象为甪直。它以文化为主题,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并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甪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江南文化丛书
9787503839436
《甪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林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甪直是中国林业出版社于2005.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5.33 的主题关于 乡镇-概况-苏州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