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选译
庄子选译封面图

庄子选译

(战国) 庄周,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4.0

书籍简介: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节选了《庄子》中的二十篇,其中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和外篇中的《秋水》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追求“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认为“道”形成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尊尚“知天安命”、“安时处顺”的养生之道;主张“法天归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极高的研究。

书籍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胜箧

秋水

至乐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徐无鬼

外物

寓言

列御寇

天下

历年考题

前言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经典著作。它们涉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学科。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智慧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日趋繁荣,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而文学作品无疑是人类文明宝库中非常重要的瑰宝。阅读名著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对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由此,我们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庄子选译》系丛书系列之一。《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节选了《庄子》中的二十篇,其中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和外篇中的《秋水》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追求“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认为“道”形成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尊尚“知天安命”、“安时处顺”的养生之道;主张“法天归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杂篇中的《寓言》和《天下》两篇也很重要,前者旨在说明《庄子》表达“道”的手法,后者则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活动情况,并列举了重要的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

为了帮助中学生进行无障碍阅读,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地知名的一线教师组成编委会,他们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在完整呈现名著原貌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以下几个栏目:

书路领航:对作者及其作品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介绍,便于同学们在阅读前,对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注释:对著作正文中的一些难字、难词、难句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译文:全部是名家名译,精准诠释原貌。

经典感悟:对原著中经典的发人深思的语句进行鉴赏,分析作品表现出来的主旨精神。

历年考题:列举近几年来的中高考试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做更深刻的思考。

留一点时间给读书,多一点空闲给思考。从名著中吸取知识和智慧,在读书中感悟人生、成长成才。与名著同行,与经典为伴,相信这样的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

内容摘要: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节选了《庄子》中的二十篇,其中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和外篇中的《秋水》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追求“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认为“道”形成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尊尚“知天安命”、“安时处顺”的养生之道;主张“法天归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共52篇。经过秦朝焚书坑儒的浩劫,到晋代郭象注《庄子》时,只剩下33篇,即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较为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杂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其他各家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的,尤其表现为与儒家思想的尖锐对立。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书中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与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庄子》一书,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但庄子思想作为一种系统完整的体系,其精华与糟粕又是杂糅在一起的。下面只就《庄子》哲学思想做一简单概括,以便读者能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一、庄子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常人之所以不能实现自由,达不到逍遥游,是因为有包袱、有依赖、有追求,把自己看得很重。要想达到思想的绝对自由,应放任其性,摆脱束缚,要抛弃大小、荣辱、生死等差别,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这样才能做到逍遥自在,达到“至人”所处的随心所欲的精神境界。但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不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同时也不能脱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而生活,所以,庄子企图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庄子认为“道”形成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庄子所认为的道,又称“真君”或“真宰”,是他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非物质、客观存在的,甚至产生物质,最终万物又归结为道。庄子认为:道是客观万物和人的内心的主宰。生与死、祸与福、物与影、梦与觉、是与非等各种现象,表面看来是各不相同的,但本体上是一致的,都是道的物化现象。故圣人在认识上取消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任之自然、随之变化。天地和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标准难以寻求。这其中虽包含了庄子“不避是非”、“逃之穿虚”的避世思想,也体现了庄子相对主义中辩证的因素。  三、庄子尊尚一种知天安命、安时处顺的养生之道。养生要做到“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亦即顺从自然,就可以保全身体,保持本性,可以奉养父母,安享天年。同时,养生不必介意形体上的缺陷,而养生主要是使精神上得到自由。养生主要是养神而不是养形。一切现象,都是道的物化,是暂存的,终会消失,而道却是永存的。所以养生要养神,养神主要是修道。  四、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的思想。这对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它与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却有很大的不同。庄子的此种主张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反对人为约束,恢复自然本性的思想;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做过漆园吏,虽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的精神自由。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白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唐时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像《逍遥游》、《秋水》等都是《庄子》中的名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庄子选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9787802066953
《庄子选译》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4.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庄子选译是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08.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3.54 的主题关于 道家 ,庄子-译文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