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2.0
本书主要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的形成、发展以及更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涉及的语料有甲骨文、金文、本土文献、佛经传、禅宗语录、话本、通俗小说、戏曲等,能覆盖主要历史时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序
第1章 绪论
1.1 汉语被动式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1.1 汉语被动式的研究现状
1.1.2 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脉络
1.1.3 汉语被动式的研究意义
1.2 汉语被动式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汉语“被动式”的界定
1.2.2 和汉语被动式有关的几组概念
1.3 语法化与汉语史研究
1.3.1 关于“语法化”的阐释
1.3.2 被动式与语法化
1.4 本文研究范围及分期
1.4.1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界定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1.4.2 汉语史分期
1.4.3 语料使用说明
1.5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1.5.1 研究的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5.3 符号使用说明
第2章 上古汉语标记被动式
2.1 “于”字被动式研究综述
2.1.1 汉语被动式的起源
2.1.2 “于”字被动式的发展脉络
2.1.3 “于”字被动式的研究现状
2.1.4 “于”字被动式研究的主要问题
2.2 殷商及西周时期标记被动式
2.2.1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
2.2.2 金文中的“于”字被动式
2.2.3 殷商及西周时期文献中的“于”字被动式
2.2.4 殷商及西周时期标记被动式小结
2.3 春秋战国时期的标记被动式
2.3.1 春秋战国时期“于”字被动式
2.3.2 春秋战国时期“为”字被动式
2.3.3 春秋战国时期“见”字被动式
2.3.4 春秋战国时期“被”字被动式
2.3.5 春秋战国时期标记被动式小结
2.4 西汉时期标记被动式
2.4.1 西汉时期“于”字被动式
2.4.2 西汉时期“为”字被动式
2.4.3 西汉时期“见”字被动式
2.4.4 西汉时期“被”字被动式
2.4.5 西汉时期标记被动式小结
2.5 上古汉语被动标记小结
2.5.1 上古汉语被动标记范畴
2.5.2 上古汉语被动标记概貌
第3章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
3.1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综述
3.1.1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的发展脉络
3.1.2 “为”字被动式的研究综述
3.1.3 “见”字被动式的起源
3.1.4 中古汉语佛传经标记被动式的研究
3.2 东汉时期的标记被动式
3.2.1 东汉本土文献中的标记被动式
3.2.2 东汉时期佛传经中的标记被动式
3.3 魏晋时期的标记被动式
3.3.1 魏晋时期本土文献中的标记被动式
3.3.2 魏晋时期佛传经的标记被动式
3.4 南北朝及隋代的标记被动式
3.4.1 南北朝本土文献中的标记被动式
3.4.2 南北朝及隋代佛传经中的标记被动式
3.5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小结
第4章 近代汉语标记被动式
4.1 近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综述
4.1.1 唐五代时期
4.1.2 宋辽金时期
4.1.3 元明清时期
4.1.4 小结
4.2 近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
4.2.1 “被”字式
4.2.2 “吃(噢、乞)”字式
4.2.3 “叫(教)”字式
4.2.4 “蒙”字式
4.2.5 “给”字式
4.3 近代汉语标记被动式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总结
5.1.1 上古汉语标记被动式使用情况
5.1.2 类型学观照下的春秋战国时期“于”字被动式
5.1.3 中古汉语标记被动式使用情况
5.1.4 构式语法框架下的东汉时期汉语被动“为NP所VP”
5.1.5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使用情况
5.1.6 近代汉语标记被动式使用情况
5.1.7 “被×;×;”非常规组合及其语用功能
5.1.8 汉语标记被动小结
5.2 阐释
5.2.1 被动标记的虚化
5.2.2 汉语被动标记及构式意义
5.2.3 汉语被动标记虚化的原因
5.2.4 汉语被动标记语法化的多视角考察
5.3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汉语被动标记更替历时研究》是一部分研究汉语被动标记历时更替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的形成、发展以及更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时涉及的语料由甲骨文、金文、本土文献、佛经传、禅宗语录、话本、通俗小说、戏曲等,材料翔实,能覆盖主要的历史时期。《汉语被动标记更替历时研究》运用了语义特征、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廓清了汉语被动标记的一些基本问题,指出汉语被动标记的历时特征和规律,即上古单纯、中古渐趋丰富复杂,而近代繁荣多元,也探明了多种被动式的形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