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现实语义范畴
论非现实语义范畴封面图

论非现实语义范畴

王晓凌, 著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试图把整个汉语的事件分成现实的与非现实的两大范畴。主要对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作了阐释,对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角度作了描述。

书籍目录:

中文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

1.2研究现实与非现实范畴的意义

1.3对现实与非现实区分的争论

1.4对命题情态的研究必须要以事件为基础

1.5非现实与非事实的概念存在交叉

第二章现实与非现实区分的角度

2.1现实性区分采用的视角

2.2现实性考察的范围

2.3从时间角度进行的划分

2.3.1绝对时间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2.3.1.1时制在汉语中的情况

2.3.1.2绝对时间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2.3.2相对时间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2.4从情态角度进行的划分

2.5结语

第三章将来与情态

3.1汉语中“将来”的表达

3.2将来事件的语义特征

3.3将来与情态的关系

第四章虚拟语境与非现实语义

4.1什么是虚拟语境

4.2虚拟语气(subjunctivemood)的产生机制

4.3外语中的虚拟语气范畴

4.4汉语中虚拟思维的表现

4.5汉语虚拟语境对语法的影响

4.5.1否定标记与一些语法标记的同时出现

4.5.2其他虚拟语境

第五章命题情态与谓头成分

5.1命题情态的主观性特征

5.2认识情态

5.2.1认识情态的定义

5.2.2认识情态的表达

5.3情态动词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5.3.1情态动词范围

5.3.2情态动词的语义系统

5.3.3汉语不同情态动词小类对命题非现实性的影响

5.4语气副词对事件性质的影响

5.5心理动词对事件性质的作用

5.6小结

第六章否定与命题情态

6.1否定的定义

6.1.1否定的哲学含义

6.1.2否定表达了非肯定的信息

6.2否定作用的范围

6.3否定不改变命题性质

6.4汉语否定标记

6.4.1“不”与“没”有分工

6.4.2非现实的语义环境可能改变否定标记的使用条件

6.4.2.1“不”与带结果义的动补结构

6.4.2.2“不”与已经完成的事件的搭配

6.4.2.3“不”与一些“被”字结构的搭配

6.5对情态动词的否定

6.6对惯常事件的否定

6.7小结

第七章汉语的惯常意义

7.1惯常的概念

7.2语言类型学显示“惯常”的归属存在很大差异

7.2.1外语中的“惯常”归属

7.2.2汉语的“惯常”归属问题

7.3惯常的时间特征

7.4惯常的语义特征

7.4.1惯常事件拥有重复性

7.4.2时间上的延续性

7.4.3惯常事件的发生具有规律性

7.5惯常的表达形式

7.5.1过去惯常与现在惯常

7.5.2跨语言的惯常标记形式

7.5.3汉语表达惯常意义的手段

7.5.3.1词汇标记

7.5.3.2语法结构标记

7.5.3.3缺省标记

7.5.3.4词汇标记与语法标记的配合使用

7.6惯常事件之间的频度差别

7.7小结

第八章近远距与事件性质的关系

8.1引子

8.2汉语中近远距的体现

8.3“这”与“那”

8.4“我”、“你”与“他”

8.4.1“你”的虚化

8.4.2“他”的虚化

8.5“下来”与“下去”

8.5.1“下来”与“下去”分布不对称

8.5.2“下来”/“下去”与非将来/将来的对应关系

8.6小结

第九章VV式在不同性质事件中的分布

9.1动词重叠研究概述

9.1.1重叠研究范围

9.1.2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9.1.3动词重叠的研究角度

9.1.3.1词汇的角度

9.1.3.2时间的角度

9.1.3.3事件的角度

9.1.3.4情态的角度

9.2VV式的使用倾向

9.3四组因素对VV式事件性质的影响

9.3.1肯定/否定

9.3.2定指宾语/不定指宾语

9.3.3现场/非现场

9.3.4有描写成分/无描写成分

9.4VV式在现实与非现实事件中的语用对立

9.4.1VV式在现实事件中的语用功能

9.4.2VV式在非现实事件中的表现

第十章结语

10.1回顾

10.2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非现实语义研究领域带有拓荒意义的著作。这部著作的特点有二:其一表现在对“非现实”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角度、与“非现实”相关的各个范畴以及这些范畴与非现实范畴的关系程度等都作了基础性的梳理和研究;其二是描写分析了汉语非现实语义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论非现实语义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在读博士的这几年里,我对情态动词、情态语义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发现情态语义系统远远不止情态动词这一范畴所能涵盖,对汉语语义系统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进行。本书把整个汉语的事件分成现实的与非现实的两大范畴,而所谓的语法规则都是在现实范畴中作用的,在非现实范畴中则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例外。  本书《非现实语义研究》共分十章:  第一章对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作了阐述,“现实”指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以及正在发生当中的情境,说话人与听话人都能从命题中得知该事件的已发生性。而“非现实”指那些尚未发生或不能被肯定能否发生的情境,说话人没有、也不准备提供证据来证明该命题的已发生性。从外延上说,它包括了除了现实命题之外所有的情境。现实与非现实都是以事件为基础的。书中也对非现实与非事实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分,两者虽有重合之处,但后者是逻辑语义学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与现实世界真实性对应的问题。  第二章对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从时间、句类、情态三个角度作了描述。从时间角度看,时相、时体对现实/非现实的区分作用较小,而绝对时间对现实事件与非现实事件的区分关系重大,将来与非现实、非将来与现实的对应是默认的对应,而非将来与非现实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能存在对应关系。从句类角度看,疑问、感叹、祈使与非现实的对应是默认的状况,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只在陈述句中存在。从情态的角度看,拥有认识情态标记的句子都是非现实的,而不拥有认识情态标记的句子,也有可能一部分是非现实的,这还需要与事件的时间等因素结合来进行共同判断。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汉语中将来事件的语义特点及其与情态的关系。汉语中虽然没有时制范畴,但并非没有绝对时间,将来事件的基本语义特征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其与情态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汉语的将来事件大多通过情态成分来表达。  第四章讨论了虚拟与非现实语义的关系,虚拟范畴在英、德、法、西班牙等印欧语言中是一个系统的语法范畴,有系统多样的语法屈折形式来表现,而汉语的虚拟思维没有那么系统的表现形式。书中以汉语条件句为例阐述了三种条件关系:现实条件,反事实条件与可能性条件,后二者实际可合并为非现实条件。书中还指出,虚拟语境所提供的非现实语义背景,能使许多正常情况下无法合理存在的语法现象也合法地出现。  第五章着重讨论了谓头成分对命题情态的重要作用。用来表达非现实的情态标记,以及能将一个现实命题转化成非现实命题的情态标记如情态动词、语气副词、心理动词等都是处于谓头位置上的。语法上的位置能压制或改变事件的性质,其中语序的作用不可小觑。  第六章讨论了否定与命题情态的关系,主要是否定对命题情态是否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以及汉语中两大否定标记“不”与“没”的分工。否定的作用范围是小句,而不仅仅是动词词组;否定不属于情态范畴,不会改变原命题的性质,其相对应的肯定命题若为现实句,则否定之后也为现实句;若为非现实句,则否定之后也为非现实。“不”与“没”分别负责对非现实事件与现实事件的否定,它们是非现实命题与现实命题选择的结果。  第七章对汉语惯常意义的定义、在语言学中的地位、惯常的语义特征、表达形式、频度差别等作了论述。惯常在语言学中处于骑墙(hybrid)的位置,既不完全属于时、体范畴,也不完全属于情态范畴。惯常拥有事件的重复性、时间上的延续性、发生的规律性这三个语义特征。惯常的表达手段有词汇、语法结构、缺省及词汇与语法结构的配合使用。惯常标记表达的频度量值各各不同,但就频度量来说,都是属于中等量值以上的,零标记的惯常事件对频度量值不同的标记有一定的选择倾向。第八章以“这”与“那”,“我”、“你”与“他”,“下来”与“下去”这三组词为代表讨论了物理空间上的近远距是如何经由隐喻途径对事件性质产生影响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在表达事件虚化程度上,“那”比“这”高,“他”比“你”高,“下去”比“下来”高,总的一个趋势就是,远距的事物比近距的事物容易虚化,而虚化程度的高低与非现实程度的高低存在天然的正比联系。  第九章挑选了动词重叠VV式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看看”、“问问”、“说说”这几个高频动作动词的语料检索统计发现,VV式倾向于表达非现实意义,其中,表达祈使意义的比例又非常地突出。但是,其中有四组因素对VV式事件的性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就是肯定/否定,定指宾语/不定指宾语,现场/非现场,有描写成分/无描写成分。VV武一般是不能有否定式的,但非现实的语境能容许它这样做。当VV式宾语是不定指时,其所在事件能表达非现实的意义,但反过来并不能推导出定指宾语一定表达现实意义。现场性是一个与祈使特征紧密相连的特征,W式的祈使句使用倾向使得其现场性特征十分突出,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看看三本书”不可以说,而“看看这三本书”却可以说。谓语带了描写成分的就表达现实意义,而不带描写成分的才可能表达非现实意义。这四组因素都可能对W式的事件性质产生影响,但它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压制与反压制,基本上,除了现场性以外,另外的三组因素都可能以词汇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句法位置越靠左的成分压制其他成分的能力就越强。而事件的现场性则是一个超句法的因素,需要在具体语境中作判断。  第十章结语部分对本书中与非现实相关的问题作了回顾,非现实作为一种语义范畴,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文章最后也指出了本书的不足之处,汉语的语气词也是表达情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本书中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尚未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汉语对非现实语义的探讨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在摸索阶段。本书的出版最重要的作用也许还是抛砖引玉,期待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的面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论非现实语义范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307433
《论非现实语义范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学林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论非现实语义范畴是学林出版社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 的主题关于 汉语-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