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本书对我国税负进行了研究分析。
1绪论(1)
1.1相关概念的界定(1)
1.1.1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1)
1.1.2税负转嫁的形式(2)
1.1.3税负归宿的分类(4)
1.1.4税负归宿的影响因素(5)
1.2文献综述(9)
1.2.1税负归宿局部均衡分析(10)
1.2.2税负归宿一般均衡分析(14)
1.2.3税负归宿动态分析(23)
1.2.4终生税负归宿分析(26)
1.3本文的研究定位(28)
1.3.1研究目的与意义(28)
1.3.2研究方法(30)
1.3.3主要创新与不足(31)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2税负归宿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37)
2.1预备知识:线性化(38)
2.1.1生产函数线性化(38)
2.1.2替代弹性线性化(39)
2.2模型的起源及改进(40)
2.2.1划分为直观的四方面(40)
2.2.2引入产品替代弹性(41)
2.2.3剔除无关税种(42)
2.2.4分析均衡状态经济含义(42)
2.3假设条件(42)
2.4模型的结构(45)
2.4.1供给(45)
2.4.2需求(46)
2.4.3市场出清条件(46)
2.4.4定价方程式(47)
2.5均衡状态(48)
2.5.1模型求解(48)
2.5.2税负归宿(48)
2.5.3产出效应与替代效应(49)
2.5.4结论(51)
附录:特别要素税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52)
3税负归宿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58)
3.1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CGE)(58)
3.1.1一般均衡分析与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58)
3.1.2计量经济学与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61)
3.1.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结构(63)
3.1.4中国税负归宿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设计原则(67)
3.2中国税负归宿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基本结构(68)
3.2.1生产方(69)
3.2.2消费方(71)
3.2.3政府(74)
3.3参数估计(75)
3.3.1增加值函数中的参数(76)
3.3.2居民效用函数中的参数(78)
3.4模型中数据(83)
3.4.1社会核算矩阵(SAM)(83)
3.4.2SAM的基本结构(84)
3.4.3SAM的特点(86)
附录1:模型中的方程组(87)
附录2:模型中的内生变量(88)
附录3:可计算般均衡分析的局限性(89)
4税负归宿动态理论模型(91)
4.1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税负归宿(93)
4.1.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引入(93)
4.1.2经济增长条件下的税负归宿(95)
4.1.3资本所得税税负动态归宿(98)
4.2两期生命周期模型中的税负归宿(106)
4.2.1储蓄的供给(106)
4.2.2模型的动态学(107)
4.2.3税收的影响(108)
4.3多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中的税负归宿(111)
4.3.1家庭部门(111)
4.3.2税收的影响(115)
4.3.3生产部门(117)
4.3.4政府(118)
4.3.5模型求解(120)
第二部分实证分析
5中国企业所得税税负归宿实证分析
税负归宿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的运用(125)
5.1两部门划分(126)
5.1.1行业要素收益和税负(126)
5.1.2企业所得税主要征收部门和非企业所得税主要征收部门(128)
5.2要素替代弹性(130)
5.3需求替代弹性(133)
5.3.1线性支出系统(133)
5.3.2两种产品的需求替代弹性(137)
5.4企业所得税税负归宿(138)
5.4.1模型中的参数值(138)
5.4.2模拟分析结果(139)
5.4.3敏感性分析(139)
5.5结论(141)
6中国税负归宿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实证分析(142)
6.1基准均衡状态(142)
6.1.1生产方(142)
6.1.2消费方(157)
6.1.3居民的效用(162)
6.2中国流转税的税负归宿(166)
6.2.1流转税概述(166)
6.2.2流转税税负归宿的实证分析(173)
6.2.3流转税税负归宿结果(177)
6.3中国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归宿(179)
6.3.1企业所得税概述(179)
6.3.2企业所得税税负归宿的实证分析(180)
6.3.3企业所得税税负归宿结果(185)
6.4中国所得税的税负归宿(186)
6.4.1所得税概述(186)
6.4.2所得税税负归宿的实证分析(188)
6.4.3所得税税负归宿结果(192)
6.5中国整个税制的税负归宿(194)
6.5.1整个税制概述(194)
6.5.2整个税制税负归宿的实证分析(195)
6.5.3整个税制税负归宿结果(200)
6.6结论(20])
6.6.1本章主要结论(201)
6.6.2原因解释(202)
6.6.3政策建议(204)
附录:生产部门、消费晶和消费者的构成(205)
7中国税负归宿动态实证分析(206)
7.1中国企业所得税税负动态归宿(207)
7.1.1参数确定(208)
7.1.2模拟分析及结论(210)
7.1.3敏感性分析(211)
7.1.4原因解释(212)
7.2临时性税收政策的税负动态归宿(212)
7.2.1初始稳定状态(213)
7.2.2临时减税政策(213)
7.2.3结论(216)
7.3中国税收负担的代际归宿(216)
7.3.1税制改革政策(216)
7.3.2参数确定(221)
7.3.3税负代际归宿的实证分析(224)
7.3.4结论(230)
参考文献(233)
后记(242)
该论文追踪了世界税负归宿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运用了税负归宿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动态税负归宿分析方法,在我国现实税负归宿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填补了我国税收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税收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见解。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确定究竟谁承担了税收负担,也就是税收负担在不同人群中的最终分布。根据实际纳税人的不同特点,本文的研究目的分为三点:第一,按照人们提供的生产要素把他们划分为资本要素所有者和劳动要素所有者,研究资本所得税税负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资本要素大部分被高收入的人群持有,劳动要素大部分被低收入的人群持有,因此资本所得税是累进的;然而如果对资本所得征收的税收转嫁给劳动要素,那就说明了税制是不公平的。第二,按照收入水平把人们分成不同组,研究税收负担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归宿。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只有确定了税收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分布情况,才能确定整个税制以及各个税种的累进或累退程度,为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利的依据。第三,按人们的年龄将他们分成不同组,研究税负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确定税制改革对不同年龄人群福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确定一项税收政策的长期影响。 二、研究内容和过程文章的正文除第一章绪论以外分为“理论研究”(二章、三章和四章)和“实证分析”(五章、六章和七章)两大部分。“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应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针对上述三个研究目的分别建立三类税负归宿的理论研究模型。针对第一个研究目的“资本所得税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问题,建立第二章的税负归宿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针对第二个研究目的“税收负担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归宿”问题,建立第三章的税负归宿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针对第三个研究目的“税收负担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问题,建立第四章的税负归宿动态理论模型。在“实证分析”部分,分别运用“理论研究”中的三类税负归宿理论模型,根据我国的现实数据,对我国的税负归宿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运用第二章的税负归宿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资本所得税的税负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运用第三章的税负归宿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税收负担在不同收人水平人群之间的归宿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运用第四章的税负归宿动态理论模型,对我国税收负担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进行实证分析。 1.资本所得税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第二章建立税负归宿的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资本所得税的税负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对企业部门资本所得征税后,根据供给、需求、市场出清条件和定价方程式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计算征税后资本要素价格变化率和劳动要素价格变化率的比,再计算如果资本完全承担税负时资本要素价格变化率和劳动要素价格变化率的比。这两种比例的相对关系决定了资本所得税的税负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 第五章运用第二章的税负归宿的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并根据我国的工业普查数据计算出模型中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再建立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最后把计算出的所有参数值代人到税负归宿分析公式中进行模拟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是,我国对企业部门资本要素征收企业所得税,资本要素承担了税负总额的86%左右,还有14%左右的部分转嫁给劳动要素承担。 2.税收负担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归宿第三章建立税负归宿的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税负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归宿。模型中有i个生产部门,m类消费品,j组按收入水平划分的消费者。人们的效用水平是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函数,当前消费是商品消费和闲暇的函数,商品消费是in种消费品的函数,每种消费品又是i个生产部门产品的函数,每种生产品又是增加值和中间投入的函数。根据上述一系列的函数关系和生产要素价格可以推导出增加值价格、产出品价格、每种消费品价格、消费品组合价格和当前消费价格等价格变量的函数表达式。最后对税负归宿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进行宏观闭合,根据校准法计算模型中的参数。 第六章运用第三章的税负归宿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税负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归宿进行实证分析。按照行业将我国生产部门划分为23个,将消费品分为8类。分别把城镇居民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分成7组,把农村居民按户纯收入水平分成5组。选取某一年为基准年,以该年的全部经济活动的统计数据作为基准数据对CGE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算。最后计算均衡状态下每组消费者的效用,再计算取消税收后每组消费者的效用,两者的差额是以效用角度衡量的每组消费者承担的税收负担。计算每组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与最低收入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比,再计算每组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与最低收入消费者承担税负的比,两组比例对比可以确定税收的累进或累退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了税负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分布。 3.税收负担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第四章共建立三个理论模型,研究税负的长期归宿。第一,建立经济增长的税负归宿模型,分析在经济增长的长期情况下,资本所得税的税负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用征税后资本的损失与收入总损失的比例来计算资本要素承担的税负比例。第二,建立两期生命周期税负归宿模型,分析临时性减税政策的长期税负归宿。模型中将每个人的生命划分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个时间段。第三,建立多期生命周期税负归宿模型,分析税负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多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中的每一期表示一年,模型中要综合考虑家庭、政府和生产部门。其中消费者效用是消费和闲暇的函数,税制的变动将影响最优消费和闲暇的数量。 第七章第一节运用第四章第一节的经济增长的税负归宿模型,在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对我国资本所得税税负的长期归宿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第二节运用第四章第二节的两期生命周期税负归宿模型具体计算每一时期税负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布情况,直到最终达到稳定状态。第七章第三节运用第四章第三节的多期生命周期税负归宿模型,对税负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进行实证分析。计算中首先确定基准均衡状态下的各经济变量值,然后分析税收改变后不同年龄人群福利的变化,福利的变化值反映了税负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分布。 三、主要结论1.部分资本所得税税负转嫁给劳动要素承担。在生产要素供给不变的短期情况下,资本要素只承担了资本所得税税负总额的86%左右,其余14%左右转嫁给劳动要素承担(第五章)。在资本供给发生变化的长期情况下,资本只承担了资本所得税税负总额的45%左右,其余55%左右转嫁给劳动要素承担(第七章第一节)。 2.我国整个税制是累退的,所得税和流转税都是累退的,流转税比所得税累退程度强。2005年我国7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最低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依次为:1,1.56,2.14,2.93,4.02,5.49,9.18;他们承担的总税负与城镇最低收入居民承担的总税负的比值依次为:1,1.26,1.53,1.90,2.32,2.84,4.25;他们的流转税税负与城镇最低收入居民流转税税负的比值依次为:1,1.17,1.46,1.83,2.19,2.65,3.23;他们的所得税税负与城镇最低收入居民所得税税负的比值依次为:1,1.26,1.55,1.94,2.41,2.98,4.59。2005年我国5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最低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依次为:1,1.89,2.67,3.75,7.26;他们的总税负与农村最低收入居民总税负的比例依次为:1,1.23,1.48,1.80,2.88;他们的流转税税负与农村最低收入居民流转税税负的比例依次为:1,1.15,0.99,1.24,1.41;他们的所得税税负与农村最低收入居民所得税税负的比例依次为:1,1.25,1.52,1.87,3.10。 3.确定了税制改革对不同年龄人群福利的影响。如果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并取代营业税,那么税收负担主要由老年人承担;如果我国用个人所得税加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的直接税取代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间接税,那么税收负担主要由年轻人承担。 四、主要创新1.针对资本所得税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归宿,建立两部门一般均衡税负归宿模型。模型在原有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四点改进(第二章第二节)。 2.针对税负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归宿,建立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税负归宿模型。在原有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税制情况设定模型中的税收变量。将最终的目标函数设定为居民效用函数,用取消税收后每组居民效用的变化来度量他们承担的税负,再结合每组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准确度量整个税制和各税种的累进或累退程度。 3.针对税负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建立多时期生命周期税负归宿模型。在原有多时期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上,把模型中的所得税改为普遍消费税和劳动所得税,计算保持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税制改革前后人们使用劳动的比值。这套比值反映税制变化对每个年龄人群福利的影响,从而确定税收负担在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归宿。【作者简介】 张阳,辽宁沈阳人,1977年生,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工作;200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税负归宿、税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擅长运用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方法研究财政经济问题。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涉外税务》和《税务与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发表文章八篇。已合作出版专著一部,参与省部级课题两项。其调研报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获财政部颁发的2007年财政干部调研成果奖。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动态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2350762 《中国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动态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税务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 |
中国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动态研究是中国税务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12.422 的主题关于 税收管理-财政政策-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