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蒋亦元院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农业工程学家,专长为农业机械化研究,他主持的“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属国际首创,1995年获我国农机领域最高奖项——国家发明二等奖;他还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桃李满天下。他业余爱好广泛,酷爱文学,古文功底尤为深厚,创作大量诗词作品;爱好音乐,多次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用中文、俄文、英文演唱,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世界。本书材料殷实、照片珍贵、情感真挚,多方面展现了蒋亦元院士的生平业绩、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读来催人奋进,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科研工作者励志之传记作品。
序
第一章觅渡桥边溯影踪
一、龙城有骄子
二、觅渡桥边一少年
三、“不抛弃,不放弃”
第二章金陵农机有才俊
一、向往“南国之雄”
二、投身爱国民主学生运动
三、改初衷,与农机结缘
四、金陵情结
五、难忘师恩
六、融融同窗情
七、农机新秀
八、义无反顾闯北疆
第三章筚路蓝缕沐春风
一、东农初绽芬芳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幸事和佳话
四、师从列多希聂夫
五、一次难忘的实验
六、留苏时光
七、不凡佳作
八、启发与激励
九、意外收获
十、无畏“暴风骤雨”
十一、苦难亦欢歌
十二、“无愧娇山育”
十三、向“割前脱粒”进军
十四、苦寒行
十五、访学?讲学?
十六、不虚“美”行
十七、黎明前的黑暗
十八、攀越雄关
十九、再续新篇
二十、质疑墨菲定理
第四章杏坛名师桃李盈
一、治学有道
二、书山有“路”
三、外语学习的楷模
四、“我深爱这片土地”
五、“蒋亦元效应”
六、秀出班行
七、严师出俊彦
八、“感谢我的助手们”
九、《孙子兵法》的妙用
十、心系农业工程学科发展
十一、教师成长的道路
十二、也说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素养
第五章相濡以沫伉俪情
一、一见钟情
二、携手同行
三、大爱无言
第六章德才兼具仰高风
一、恬淡之美
二、年近八旬登泰山
三、情与诗的交融
四、音乐点亮生命
五、“老百姓一个”
六、身心皆在病痛外
七、耄耋之年亦前行
附录
后记
前言
蒋亦元院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教育家,蜚声学界教坛。深受业内的钦佩和敬仰。
蒋亦元院士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贫旧中国,求学于日寇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怀着科学救国、科教兴邦的抱负于异国他乡深造进修,在学成后忘我地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这位资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致力于农业机械研究,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在科研教学第一线,既研发机器又探索机理,敢于闯难关,富于创造性。特别是在他身患重病后,仍然忘我工作,始终锲而不舍,堪称学界之典范。蒋亦元院士的科教人生和他在东北农业大学所走过的60年历程一样,诠释着“永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为我国农业工程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蒋亦元院士爱好广泛,酷爱文学,古文功底尤为深厚,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他爱好音乐,多次在学界国内外重大活动中用中文、俄文、英文演唱。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世界。现虽已是耄耋之年,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我辈树立了一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为蒋亦元院士作传,试图通过挖掘其成功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来体现这位科学家八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包括童年家庭的教育影响、大学生活的熏陶培养、科研教学的特殊体悟、感人肺腑的伉俪深情、广泛丰盈的业余生活等,不仅能给许多了解、熟悉他的人留下一份全面真实的回忆记录,更为那些对他还不够了解、不太熟悉的人,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学子,提供一份客观而又生动的学习材料。
“造诣精深,德高望重”不是显赫的地位,也不是远扬的声名,而是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出众才能和人性光辉,蒋亦元院士正是如此。石岩同志撰写的这本书,虽然不可能将蒋亦元院士的所有侧面都写得丰满、充实和到位,在材料的组织安排方面也难尽如人意,但总体来说,该书结构分明,材料殷实,笔触自然,情感质朴,可读可感。
东北农业大学六十华诞,适逢蒋亦元院士八十寿辰。该书的出版将更好地激励东农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格外使人欣慰,特为之序。
后记
与蒋亦元院士相识虽晚,但作为后生,有缘来撰写他的非凡人生,却着实称得上是一件幸事!
写作本书之于我,犹如攀登一座山峰。其间虽做了大量的采访,和蒋院士有比较深入的接触,但要尽现他科技创新的历程、执教杏坛的成就、高尚的思想境界以及丰富的心路历程,实需不断探索、不断蓄积、不断体悟。加之蒋院士向来淡泊名利,对媒体更是保持“低调”。现有的相关文字报道可谓少之又少。因此,一时间深感任务光荣、艰巨。
尽管写作有难度,但蒋院士的事迹丰富感人,特别是他虽已年近八旬。却仍然精神矍铄,态度和蔼,讲述生动。从拟定提纲、搜集资料、进行采访、整理材料到首稿出炉,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正处在妊娠后期,蒋院士的精神一直在鼓励、鞭策我。写到先生的艰难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落笔到“割前脱粒”研究成功,又不禁心情飞扬。这些日子给予我的经历和感受值得我用一生去珍藏。
在写作过程中,幸有众多的关心和支持者。
我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东北农业大学各级领导,他们不仅提出了要求,更寄予了厚望,没有他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本书无法完成;感谢跟随蒋院士多年的助手许家美老师以及蒋院士的弟子王德福、郑先哲、张兆国等同志,他们不辞辛劳,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大量资料和记忆中的精彩片段;感谢东北农业大学宣传部的闫志军、霍晨光两位同事为书中图片的摄制和整理所付出的心血和热忱;特别感谢蒋院士的女儿蒋翼、儿子蒋达,他们让我了解到蒋院士为子、为夫、为父的点点滴滴,并对本书做出了修正。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给予我细微而真诚帮助的同事和亲朋,不胜枚举,在此请允许我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尚年轻,阅历及水平尚浅,加之时间仓促,无暇细琢,因此难求深刻,唯求实录。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并恭请指正。
本书与大家见面之时,正值蒋院士八十寿辰之际,我诚挚地祝福他发扬龙马精神,再谱新篇。
石岩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