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中国性
法的中国性封面图

法的中国性

王人博,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稿主要以法学词汇为例,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水、治、法等词语、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并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辨析了“水”“治”“法”等词在传统法家思想中的意涵。本书旨在说明:晚清、民国期间西学的引进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能被无限的夸大,中国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吸纳别人的东西,但倾听和吸纳的方式是自己的;他们可以接受外部文化,但强加的不行。因此,中国的知识者并非只是被动的回应,其中仍然有中国自己的智慧、谋略,既有学习,也有创造,既有应对,也有主动的思考和选择。

作者介绍:

王人博,宪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宪政的中国之道》对中国百年宪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本土化的学术,是一本宪政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完整表达和融入的杰出著述。

书籍目录:

序言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一有缺陷的方法论

方法:物境(Circumstances)、联想和记忆

二来源:中国与西方、明治日本

词性的变异

《孟子》的新意义

三浮士德式的言喻

陈述与预言:一种必要的浅薄

四西方性

中国性(Chineseness)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民主、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一劳动教养的宪法根据

劳动教养性质之辨

一个新概念:"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

二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权力结构中的三方关系

劳动教养:"改造"的一种极端方式

三效用与风险:一条不确定的界线

劳动教养:谁是宪制化中的主角

劳动教养:是宪制化的顺应,还是背离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宪法(Constitution)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宪法(Constitution)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一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机构与程序

三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一阅读的方法

二修辞与意义

三展示的思想

四文本的意义

五文本的关键词

六人民的宪法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水与治

二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水舟"之喻与法统

余论什么才是关键

内容摘要:

《法的中国性》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法的中国性》旨在说明:
  1、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这个事实的体认有关。宪政的思想与语言被中国挪用,主要不是用以表达西方问题,而是中国问题,这是中国宪政思想之所以为“中国”的直接的意思;同时,它也是喻指近代中国历史“非优越性”的一个政治性表征。西方的宪政是因为西方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的“非优越性”这样一种中国式体认被中国接纳的。
  2、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对西方宪政原理如何取舍,取决于中国对自身问题的体认以及体认的方式。而决定这种“体认方式”的,不是西方宪政原理,而是由中国自己的文化历史提供的智慧,以及对智慧的化用。当西方“宪政”剥脱了原有的语境被置于异域场景之后,其意义与价值必定会发生移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这种移转本身,而是移转的意义:“移转”并非是中国对西方的“误读”,而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选择。
  3、晚清、民国期间西学的引进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能被无限的夸大,中国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吸纳别人的东西,但倾听和吸纳的方式是自己的;他们可以接受外部文化,但强加的不行。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法律系学生、法律、历史、思想研究学者及爱好者


  《法的中国性》是一本立宪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民权、民主、宪法等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对其中国实践作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当下尤具启发性。
  其一,命题之大。民权、民主、宪法何也?乃中国宪政文化之核心内容,此乃中国有识有志之士述论百年有余而未解之题,亦是国体政治之实质问题。
  其二,蕴含之大。民权、民主、宪法虽为政治问题,但却是历史文化的生成,所以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特质,无论是中国式的民族诉求,还是西方式的宪政诉求,实际有极为深刻广阔的历史文化内涵,涵盖了许多社会政治、文化、道德问题。
  其三,眼界之大。谈民权不能不谈民本,亦不能不谈民主。但同为近代性话语,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如何?是自生还是他生?是主动创造还是被动回应?上下几千年,纵横东西方,作者一一涉猎,无开阔大眼界,绝难把握。
  其四,文魄之大。开篇破题、立论和批判,不数言已将述论推向颇高的境界,将古今中外的同一或非同一话语连接诠释,贤人智者招之即来,呼之听用,颇有作宇宙文章之势。
  其五,功夫之大。文章读来,每件探微钩沉,旁征博引,逻辑严谨,思考缜密。细细品之,知其决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法的中国性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9557776
如需购买下载《法的中国性》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桂林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精装
页数 292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法的中国性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09.2 的主题关于 法哲学-思想史-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