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演义
老子演义封面图

老子演义

止庵,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年代:2007

定价:1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阅读《老子》五千言时对此书的释义,此处“演义”即作者在“序”中所说“敷陈义理加以引申”,是对《老子》一书义理的解说与发挥。从全书来看,作者的“演义”能够联系前后各章的思想内容,对《老子》的哲学加以阐释,文笔流畅,对《老子》的解说能自成一家之言。《老子演义》是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做底本,并参考了楚简、帛书及唐宋以来的诸多版本,同时吸收了清代以来各名家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中的文字、章句作了校理和调整,所作文字校改皆严谨有据,注明依照某家之说而改。这是一部水平较高的《老子》普及性读本,适合于爱好文史及《老子》的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引用书目

重印后记

前言

一去年偶与朋友谈起,拟有关于《老子》之作;朋友说,你写过《樗下读庄》,当然该谈《老子》了。其实我倒不以为这么顺理成章。将近二十年前阅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意思浅近,不过他把庄禅算作一路,孙老韩算作一路,倒对我启发不小。此前我尚且被通行之“老庄”说法束缚着呢。后来读到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原来他早就讲得明白:“实则《老》自《老》,庄自庄也。”然而冯氏此语亦自有据,即如其所说:“《庄子.天下篇》,凡学说之相同者,如宋轻、尹文,皆列为一派,而老聃、庄周,则列为二派。”《天下》晚出,绝非庄子所作,实乃一部先秦思想小史,于关尹、老聃云:“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悅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于庄周则云:“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錡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瓖玮而连芥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诹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冯氏一番议论,最是鞭辟入里:“据此所述,《老》、庄之学之不同,已显然可见矣。此二段中,只‘澹然独与神明居’一语,可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言,有相同的意义。除此外,吾人可见《老》学犹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知‘坚则毁’、‘锐则挫’,而注意于求不毁不挫之术。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认为不值得注意者也。”如果细读《庄》、《老》,当知二者实有本质区别。虽然《庄子》讲“道”,《老子》亦讲“道”;《庄子》说“道不当名”(《知北游》),《老子》亦说“道可道,非常道”(王弼本一章);至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澹然独与神明居”,皆指其所体会之道,乃无限超越于普通生活表象。然而《庄子》之道,并不同于《老子》之道。

概括说来,《庄子》之道是事物自然状态,乃是本来如此,如《知北游》所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老子》之道是世界根本规律,可以加以利用,如王弼本四十九章所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傈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庄子》讲“无为而为”或“无为而无不为”,前一“为”字作目的解,后一“为”字作行为解;《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行为,“无不为”指结果。从根本上讲,《庄子》哲学只涉及个人,而《老子》哲学针对社会。《庄子》说“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逍遥游》),《老子》则津津乐道于“为天下”(王弼本十三章)、“取天下”(王弼本四十八章)。《庄子》说“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应帝王》),与他人无关;《老子》之“圣人之治”(王弼本三章),显然是针对“民”或“百姓”的。如果各取一语为代表,《庄子》是“吾丧我”(《齐物论》),《老子》则是“柔弱胜刚强”(王弼本三十六章)。世间“老庄”一说。人云亦云,众口铄金,其实无甚道理。我前著《樗下读庄》,已经讲明此事,这回把《老子》重新研读一过,愈加确信无疑也。……

后记

《老子演义》出版在五年前,这回重印,只改正若干错字,又补上八十一章漏印的一小段话,此外未作增删。惟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解释或嫌不详,且添说几句。自王弼倡言:“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论家多因循之。我则以“道可道,非常道”实为假设复句(“如果……就……”),“名可名,非常名”实为因果复句(“因为……所以……”),故有“常道”,无“常名”;名不可恃,道为根本。细研《老子》,当知此说不妄。如三十二章云:“道常,无名,朴。”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常道”乃《老子》固有概念,“常名”则非是。书中每言及“名”,均在认识或表象层次,不在本质层次,即不“常”也。更标举“无名”以形容“道”,前引三十二章如是,三十七章亦云:“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又四十章(王弼本四十一章)云:“道隐无名。”一章下文“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然后“有名”,“名”非始终存在,即否定“常名”也。回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二句实非并列关系;“名可名,非常名”说的乃是“道可道”后面那个“道”字。“可道”,即“名”也。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皆谓道不可道,不得已勉强名之。

二00六年九月十日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认为:老子五千言,归根结底,既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演义》是作者在阅读《老子》五千言时对此书的释义,此处“演义”即作者在“序”中所说“敷陈义理加以引申”,是对《老子》一书义理的解说与发挥。从全书来看,作者的“演义”能够联系前后各章的思想内容,对《老子》的哲学加以阐释,文笔流畅,对《老子》的解说能自成一家之言。  《老子演义》是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做底本,并参考了楚简、帛书及瑭宋以来的诸多版本,同时吸收了清代以来各名家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中的文字、章句作了校理和调整,所作文字校改皆严谨有据,注明依照某家之说而改。这是一部水平较高的《老子》普及性读本,适合于爱好文史及《老子》的读者阅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老子演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1054613
《老子演义》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老子演义是商务印书馆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3.1-49 的主题关于 老子-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