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
正经封面图

正经

(清) 宋宗元, 著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9.8

书籍简介:

《正经》,初名《巾经纂》。作者宋宗元,《巾经纂》是一部类事类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全书共分仁、义、礼、智、信五帙,每帙又分四日,成为卓鉴、远猷、伟度、慧力、仁方、政术、粒民、折狱、师谋、经务、讽谕、说辞、控驭、妙应、利导、沉几、穷变、处嫌、释纷、奇谲等二十类,每类各为一卷,共二十卷。

书籍目录:

1.1 以贤兴国魏文侯

1.2 卫鞅变法为孝公

1.3 守边破敌赵李牧

1.4 约法三章邦入秦

1.5 文武并用贾劝帝

1.6 曹参为相遵行萧何法规

1.7 重农积贮贾谊言

1.8 劝农贵粟举晁错

1.9 智勇退敌汉李广

1.10 以俭治国汉初兴

1.11 汲黯责大不苛小

1.12 匈奴未灭无以家

1.13 平准有法桑弘羊

1.14 复国力霍光掌权

1.15 废无德君汉霍光

1.16 厉精为治汉宣帝

1.17 劝帝纳匈汉扬雄

1.18 治边自信汉马援

1.19 通西域班超智勇

1.20 举奏赃官汉袁安

1.21 虞诩反对弃凉州

1.22 李固患宦官权重

1.23 张纲反贪首权奸

1.24 君舟民水规应诏

1.25 崔耽谈治国之道

1.26 刘陶上议忧民饥

1.27 曹操从政兴屯田

1.28 苟或、郭嘉析汉雄

1.29 苟悦谈为政之术

1.30 仲长统重论治乱

1.31 刘备三顾卧龙出

1.32 刘备用人定蜀中

1.33 刘备托孤惟贤德

1.34 马谡用兵重攻心

1.35 顾雍为相巧治国

1.36 七擒七纵诸葛亮

1.37 诸葛亮作出师表

1.38 杨阜谈滥用民力

1.39 王基谏君以舟水

1.40 邓艾倡两淮屯田

1.41 董允为令摄黄皓

1.42 费茔为政亚卧龙

1.43 为政须奖罚分明

1.44 裴□论“清谈”误国

1.45 裴□谏上从律令

1.46 魏主治贪锢终身

1.47 魏主纳谏罪不言

1.48 宇文泰革新政制

1.49 宇文泰创府兵制

1.50 帝高演拨乱反正

1.51 隋朝开国定新律

1.52 隋初君明臣又贤

1.53 杨坚待老轻府库

1.54 隋初禁官员放贷

1.55 冲锋陷阵李世民

1.56 李世民述事业成功

1.57 李世民智败突厥

1.58 忧边患世民练兵

1.59 计口为率李世民

1.60 世民治国养百姓

1.61 人君之患由身出

1.62 世民治国行仁政

1.63 世民择官重得人

1.64 李世民安边有策

1.65 李世民治国从谏

1.66 李世民改制封建

1.67 李世民居安思危

1.68 李世民治国鉴古

1.69 李世民兼听而明

1.70 李世民以隋为鉴

1.71 世民治国刑宽律简

1.72 世民治国轻门第

1.73 李世民患守成难

1.74 魏征论皇帝必为

1.75 李世民以屋喻治

1.76 李世民睦内安外

1.77 魏征论君臣之治

1.78 李世民患人主少懈

1.79 李世民鼓励史官

1.80 李世民费心争位者

1.81 李世民认为开边必先顺民意

1.82 唐高宗无为而治

1.83 狄仁杰办事严格

1.84 隆基为政识君体

1.85 开元朝制归贞观

1.86 李隆基和边安内

1.87 张说利农改兵制

1.88 唐玄宗安抚流民

1.89 开元之始论私铸

1.90 李隆基灵活赈灾

1.91 李隆基罪己定军

1.92 辅国专权乱天下

1.93 高郢述“民为国本”

1.94 元载计除鱼朝恩

1.95 司马光论择百官

1.96 杨炎奏请国库公

1.97 杨炎奏施两税法

1.98 刘晏理财养民先

1.99 陆贽论治国安邦

1.100 陆贽论有难兴邦

1.101 陆贽论君臣九弊

1.102 陆贽劝帝莫聚私

1.103 陆贽制敌有巧计

1.104 自古用兵本仁义

1.105 严震劝帝勿偏安

1.106 陆贽劝帝忍而兴复

1.107 陆贽论君王坦诚

1.108 李泌谈料敌料将

1.109 陆贽劝帝福勿骄

1.110 李泌议复府兵制

1.111 李泌劝帝勿害功

1.112 李泌安边而屯田

1.113 李泌与帝论天命

1.114 陆贽论均节财富

1.115 杜黄裳建议削藩

1.116 李吉甫奏减冗官

1.117 李绛论朋党无害

1.118 李翱上言谈文武

1.119 裴度论攘外安内

1.120 韦处厚大论治乱

1.121 杜牧献治国良策

1.122 唐文宗受制于宦

1.123 武宗失信杀降将

1.124 唐武宗打击佛教

1.125 唐宣宗反“会昌灭佛”

1.126 孙樵谏复僧尼弊

1.127 杜棕倡赏罚有法

1.128 李袭吉论国富兵强

1.129 朱全忠诛唐宦官

1.130 冯涓为主定良策

1.131 后梁太祖挫功臣

1.132 唐延孝论梁必亡

1.133 郭崇韬策设速胜

1.134 季兴论矜伐难久

1.135 唐澄论国之可畏

1.136 后晋高祖赦大恶

1.137 后周世宗肃军政

1.138 王朴献统一之策

1.139 司马光评论帝王

2.1 吴起兴魏而强楚

2.2 子思谈用人之道

2.3 齐威王奖惩官吏

2.4 齐威王以良为宝

2.5 孙膑奇计胜庞滑

2.6 韩昭侯任贤无私

2.7 燕昭王求贤若渴

2.8 赵括为将害赵军

2.9 毛遂自荐使楚国

2.10 李斯说逐客无益

2.11 刘邦拜韩信为将

2.12 汉高祖谈用人杰

2.13 陈平谈丞相职责

2.14 汉武帝用将御外

2.15 汉武帝令官荐贤

2.16 来歙临终勇荐贤

2.17 郭仅论选补众职

2.18 阳兴公心荐人才

2.19 第五伦巧遇知己

2.20 汉明帝不用外戚

2.21 杨震不受权贵托

2.22 周举谈识别忠佞

2.23 爰延劝君远谗谀

2.24 范滂抵制任甥为吏

2.25 曹操为慧眼所识

2.26 刘备侠义任关张

2.27 曹操说为国失贤

2.28 崔琰毛玢用廉吏

2.29 孙权论将而用贤

2.30 曹操知人而善任

2.31 杜预论官员考核

2.32 李渊用臣巧放权

2.33 李世民广揽人才

2.34 李世民按才授职

2.35 李世民择人有道

2.36 李世民善于识人

2.37 李世民遣臣察民

2.38 李世民慧眼识忠

2.39 李世民敬重魏征

2.40 李世民痛悼魏征

2.41 李世民评点群臣

2.42 李安期大论贤才

2.43 卢承庆三改考语

2.44 刘晓取士德为先

2.45 狄仁杰无私无畏

2.46 武则天首行试官

2.47 李隆基考核地方

2.48 王毛仲为臣干练

2.49 宗切执政尊法度

2.50 李泌千里赴国难

2.51 李光弼治军有方

2.52 令狐彰临终荐贤

2.53 郭子仪善用败将

2.54 常衮辞禄巧荐贤

2.55 沈既济谈选人才

2.56 陆贽论考课贵精

2.57 陆贽主张用人宽

2.58 崔群论治乱用人

2.59 唐武宗私贬大臣

2.60 唐宣宗用人弃舅

2.61 后周世采求臣言

2.62 周世宗用人守法

3.1 李广廉而爱士卒

3.2 赵广汉为官设骺筒

3.3 祭遵克己而奉公

3.4 孔奋处膏不自润

3.5 吴汉为将勇为先

3.6 光武帝勤于政事

3.7 诸葛亮死走仲达

3.8 陶侃为政慎职守

3.9 宋武帝清简寡欲

3.10 古弼为臣勇谏诤

3.11 古弼笔耕巧裁帝

3.12 颜延之清廉谨慎

3.13 齐高帝淡泊节俭

3.14 李谔反对浮华风

3.15 辛公义推行德政

3.16 梁毗抚边为良臣

3.17 李世民谨慎执政

3.18 唐玄宗亲历农事

3.19 德宗帝励精图治

3.20 唐宣宗治国有法

3.21 唐宣宗明察下情

3.22 唐宣宗效祖遗风

3.23 张承业不用公物

4.1 蔺相如忍让廉颇

4.2 触龙勇说赵太后

4.3 苏武不辱完使命

4.4 寇恂不欲两虎斗

4.5 窦建德善用降臣

4.6 李世民缓解矛盾

4.7 卢怀慎功高轻权

4.8 颜真卿勇赴国难

4.9 颜呆卿视死如归

4.10 张巡拒叛退贼兵

4.11 李泌劝肃宗复国

4.12 张巡赴死色不乱

4.13 李泌不计个人怨

4.14 颜真卿为国冒死

4.15 李泌冒死保太子

4.16 李绛力阻圣德碑

4.17 韦澳居官不贪名

4.18 李存勖劝主言和

4.19 郭崇韬为国捐私财

4.20 高从诲见微能谏

4.21 唐主安民厌争战

4.22 刘知远以财赏民

4.23 周世宗爱民铸钱

5.1 赵奢为吏巧治税

5.2 张释之依法量刑

5.3 缇萦年少也救父

5.4 申屠嘉刚正严明

5.5 周亚夫细柳治军

5.6 汉武帝执法不偏

5.7 隽不疑智办太子

5.8 夏侯胜非议诏书

5.9 董宣执法不畏上

5.10 寒朗奏请平冤案

5.11 虞诩抖胆奏权贵

5.12 苏章执法明公私

5.13 范滂志在天下澄

5.14 李膺执法如奔雷

5.15 史弼钩党不诬陷

5.16 诸葛亮执法有宽

5.17 诸葛亮挥泪斩将

5.18 魏明帝重视法制

5.19 魏孝文帝严治贪

5.20 隋文帝严治儿子

5.21 李世民执法不私

5.22 李世民慎用死刑

5.23 隋文帝执法有度

5.24 高祖有私不乱法

5.25 李世民慧眼识人

5.26 许圉师教子无方

5.27 狄仁杰依法办案

5.28 狄仁杰犯颜执法

5.29 唐玄宗法不容情

5.30 李亨战时巧执法

5.31 柳公绰执法不阿

5.32 薛元赏不畏强权

5.33 韦澳执法不避亲

5.34 刘知远严法治军

6.1 盖宽饶刚直公清

6.2 京房开导汉元帝

6.3 韩歆直言终遇害

6.4 钟离以德治百姓

6.5 第五伦反对苛政

6.6 二苟进善势如愿

6.7 乔豫和苞谏刘曜

6.8 萧衍以廉遮百丑

6.9 杜弼智言抨南梁

6.10 宇文邕视学纳谏

6.11 魏征奉上“十思疏”

6.12 魏征巧妙戒帝

6.13 马周为官巧借古

6.14 魏征论国家吏治

6.15 褚遂良秉笔直书

6.16 徐惠劝帝有深意

6.17 李治轻旧臣规劝

6.18 刘仁轨大胆直言

6.19 魏元忠赏罚分明

6.20 陈子昂劝止攻伐

6.21 陈子昂劝止滥刑

6.22 狄仁杰戒造佛像

6.23 武攸宁劝上济民

6.24 辛替否批评公主

6.25 唐玄宗为政放权

6.26 韩休直谏李隆基

6.27 张九龄谏上莫赏名

6.28 颜真卿进谏通天听

6.29 崔祜甫直言谏贺

6.30 陆贽劝帝勇纳谏

6.31 李泌为韩混辩护

6.32 白居易反对鬻官

6.33 韩愈冒死谏宪宗

6.34 刘栖楚大胆直谏

6.35 李德裕献《丹□六箴》

6.36 唐文宗无奈明党何

6.37 萧俨谏高楼唐主

7.1 江乙言兼听则明

7.2 齐襄王勇于纳谏

7.3 汉高祖宽赦季布

7.4 贾山言治乱之道

7.5 汉文帝复用魏尚

7.6 汉武帝晚年悔过

7.7 光武帝不记前仇

7.8 郅恽夜阻皇帝归

7.9 唐羌谏荔枝害民

7.10 左雄荐周举有喜

7.11 张敞说化人在德

7.12 曹操能用谩骂人

7.13 蒋琬肚罩能撑船

7.14 唐高祖克己纳谏

7.15 张玄素主张分工

7.16 李世民从谏如流

7.17 李世民患不自知

7.18 李世民广开言路

7.19 李世民举一反三

7.20 李世民晚年纳谏

7.21 韩建不听李愚计

7.22 李存勖远识卓见

7.23 后梁均王不听谏

8.1 郑当时智引渭水

8.2 兄宽为民得人心

8.3 汉武帝治理黄河

8.4 龚遂治勃海有方

8.5 王涣为官恩百姓

8.6 河间王悔过自修

8.7 刘宠为政不扰民

8.8 杜畿为民治河东

8.9 魏德深体察民情

8.10 狄仁杰安抚边民

8.11 柳公绰出使河东

8.12 卢弘宣安抚下民

8.13 张全义安抚流民

8.14 杨行密抚御将士

8.15 徐知诰富民安国

9.1 汉文帝临丧有诏

9.2 韩延寿教民礼让

9.3 汉宣帝不忘功臣

9.4 贡禹劝人君节俭

9.5 刘向上疏言薄葬

9.6 卓茂甄别礼与贿

9.7 马援万里还书

9.8 汉明帝云台储将

9.9 樊准重振学习风

9.10 邓太后监督贵戚

9.11 梁商临终教子

9.12 孙权劝学吕蒙

9.13 晋武帝倡导节俭

9.14 西凉王李嵩诫子

9.15 宋文帝诫弟有书

9.16 宇文邕教子有方

9.17 隋文帝着力培养儿子

9.18 李世民不搞封禅仪式

9.19 李世民纳忠言

9.20 李世民力求薄葬

9.21 李世民严格教子

9.22 李隆基厉行节俭

9.23 宋切反对大修墓

9.24 唐玄宗让后妃养蚕

9.25 唐玄宗不惠公主

9.26 郭子仪善教子女

9.27 元缜上疏论谏职

9.28 唐文宗生活俭素

9.29 唐宣宗戒女勿骄

9.30 后唐明宗戒子学经义

9.31 唐主节俭勤政

9.32 后周太祖戒珍华

9.33 后周太祖遗言薄葬

10.1 卫青功大不骄

10.2 张安世为官谨慎

10.3 疏广辞官还乡

10.4 光武帝反对虚美

10.5 马援女为后有才

10.6 马太后不封外戚

10.7 班超不报复谤人

10.8 毛义为母受官

10.9 邓绥为后仍谦让

10.10 杨震清廉慎独

10.11 薛包有道孝父母

10.12 李固育子善磨砺

10.13 有德之士不为客

10.14 北周初年贤俊辈出

10.15 独孤皇后不搞特权

10.16 杨坚不蓄美女

10.17 杨坚与民众共度灾年

10.18 李世民知人知己

10.19 李世民不骄不躁

10.20 长孙皇后贤良体国

10.21 李泌功成身退

10.22 郭子仪功高不遭疑

10.23 柳宗元爱友胜己

10.24 皇太叔有隐德

11.1 赵高指鹿为马

11.2 鲍宣上书陈时弊

11.3 王莽窃取国家大权

11.4 梁冀谋私取灭亡

11.5 第一次“党锢之祸”

11.6 第二次“党锢之祸”

11.7 刘絮专权贪赃

11.8 宋孝武帝假意求直言

11.9 高欢放纵纵下属

11.10 高洋无法无天

11.11 陈帝国宫乱而灭亡

11.12 杨广极欲游江南

11.13 杨广追求服饰奢华

11.14 杨广阻官论奢侈

11.15 隋流亡朝廷声色犬马

11.16 武后除掉不合流的老臣

11.17 贪官李义府横行霸道

11.18 武后垂帘听政

11.19 陈子昂劝阻武则天提倡诬陷

11.20 武则天手下多无赖

11.21 武则天纵容张宗昌制造冤案

11.22 安禄山范阳兵变

11.23 哥舒瀚兵败潼关

11.24 宦官当政,国无宁日

11.25 元载等三相劝代宗信佛

11.26 元载、王缙争纳贿受诛

11.27 王丕、王叔文党人显贵骄人

11.28 唐宪宗大兴土木

11.29 宪宗骄侈信任佞臣

11.30 宪宗求长生而扰民

11.31 唐穆宗游乐无度

11.32 唐穆宗朝令夕改出师无功

11.33 李篪庇护巧谄之人

11.34 穆宗游戏无度而被害

11.35 唐懿宗侈靡迎佛骨

11.36 僖宗为太监掌上物

11.37 唐僖宗游乐无度

11.38 朱全忠杀人灭口

11.39 李克宁谗言而送命

11.40 后梁太祖淫乱子媳而遭杀身之祸

11.41 蜀主奢纵无度

11.42 后唐庄宗纵诸伶而乱政

11.43 孔谦乱政令

12.1 严延年违母教滥杀而亡

12.2 陈汤料事如神

12.3 薛宣说吏道以法令为师

12.4 王莽改革货币失败

12.5 班超但愿生人玉门关

12.6 张衡主张禁绝宣传迷信

12.7 宋文帝教子不懂“习其险艰”

12.8 南梁朝臣鱼龙混杂

12.9 高欢一生都是乱世英雄

12.10 北周帝国的宫廷政变

12.11 斛律光功高震主

12.12 北齐君昏臣奸,改革受阻

12.13 张雕改革招忌,身死家亡

12.14 伊娄谦以德报怨

12.15 官僚主义困扰隋朝政府

12.16 裴矩的西域政策劳民伤财

12.17 杨广狂妄自大

12.18 李密对战时粮食一再失策

12.19 李渊纳谏不尽虚心

12.20 王世充急不可耐做皇帝

12.21 王世充叶公好龙

12.22 李世民治国尺有所短

12.23 李世民由明君渐变为昏君

12.24 李世民宽容下属无心之过

12.25 刘仁轨以德报怨

12.26 娄师德忍辱为官

12.27 豆卢钦望沽名钓誉

12.28 唐朝天下重归李家

12.29 司马承祯道破天机

12.30 太平公主失算李隆基上台

12.31 李隆基再次政变终掌全权

12.32 姚崇反对国家弃武拜佛

12.33 张九龄据理力争

12.34 安禄山装傻卖痴以求宠

12.35 马嵬驿兵变

12.36 唐朝廷权力斗争又趋激烈

12.37 陆贽论君上之权惟不自用,乃能用人

12.38 唐德宗复赵光奇家而掩大过

12.39 唐德宗喜用佞臣

12.40 杜黄裳小节不修误相事

12.41 曹华诱杀降卒

12.42 牛僧孺行姑息偷安之术

12.43 唐宣宗不以爱好乱法

12.44 蒋伸论人思侥幸谋官天下易乱

12.45 黄巢率军人长安憎杀官史

12.46 后梁太祖不用唐卖国贼

12.47 后梁主不用敬翔旧臣而亡国

12.48 郭崇韬以门弟论人遭怨望

12.49 石敬瑭以权术自固

12.50 赵德钧卖主求荣遭斥而死

12.51 桑维翰以爱憎伤政事

12.52 晋主滥赏优伶坏朝政国法

12.53 后汉将相因酒令而失和

12.54 江文举因言害贡举

内容摘要:

《国学经典:正经》初名《巾经纂》在反映宋宗元思想的同时,在传扬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与人生智慧等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正如《燕大书目》中所讲:“其作书之旨,自其善者而言之,可以为立身治国之借镜,颇有裨于学问经济。”它不仅囊括了《资治通鉴》的精华,而且其内容及价值可与《长短经》相得益彰,具有同等的实用价值。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正经》初名《巾经纂》是一部类事类书,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集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巾经纂》的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囊括了清朝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记载,上下长达四千余年,共收录五百多个历史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正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0169576
如需购买下载《正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长春出版单位吉林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 340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正经是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1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91 的主题关于 政治-谋略-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