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整理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义务教育“正义性与非正义”的悖论 一 义务教育是“最”体现社会正义的教育形态 二 现实义务教育的正义性受到社会质疑 第二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的回顾 二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的反思 三 义务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 第三节 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 判断教育政策失真的两个纬度 二 研究的思路、创新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理论依据 一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分析理论 二 社会伦理学对社会正义的分析理论 三 公共政策学之政策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义务教育“正义性与非正义”的悖论 一 义务教育是“最”体现社会正义的教育形态 二 现实义务教育的正义性受到社会质疑 第二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的回顾 二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的反思 三 义务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 第三节 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 判断教育政策失真的两个纬度 二 研究的思路、创新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理论依据 一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分析理论 二 社会伦理学对社会正义的分析理论 三 公共政策学之政策分析 第五节 方法论与方法:“关系”思维中“量与质”的研究 一 方法论思想:“关系”思维 二 具体的研究方法:文献法、量与质的研究第二章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的实践描述 第一节 经费政策失真实践描述:“量的研究” 一 中部邙洛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增长比例”政策目标失真状况描述 二 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持续增长政策目标失真状况描述 三 西部个别地区“两免一补”贫困生补助政策目标失真 四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正义价值失真 第二节 经费政策失真实践描述:“质的研究” 一 最基层的教育行政机关——中心校 二 “多渠道与无渠道”:一个农村校长公用经费来源的自白 三 义务教育投入政策刚性缺失:“社会资本”维系着学校经费投入 四 “一费制”制止乱收费的政策目标面临失真的危险 五 政策目标失真:个别地方政府经费投入成为政策“白条” 六 乱收费——自筹经费政策价值失真幻“恶果” 第三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实践研究评析第三章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价值选择向度归因 第一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价值选择的“真” 第二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价值选择“城乡二元化”分析 一 义务教育经费政策价值选择“城乡二元化”表现 二 义务教育经费政策“城乡二元化”的严重后果 三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政策二元化的审礼与检讨 第三节 剧变与混变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 一 政策与体制 二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变迁谱系审礼与检讨第四章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可行性向度归因 第一节 义务教育投入主体选择错位:“小马拉大车”现象 一 省及省级以上政府投入职能的缺位导致投入目标失真 二 县级以下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小马拉大车”导致投入目标失真 三 家庭作为投入主体,造成义务教育投入政策价值选择失真 第二节 团体利益博弈中的政策实践偏差分析 一 利益博弈使义务教育经费政策的预期效果与实践之间存在偏差 二 政府官僚主义行为造成政策执行失真 三 地方政府政策能力与意只的缺失造成政策失真 四 监控手段约束力弱化造戈政策失真第五章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规避 第一节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终极价值选择——“社会契约”理想的实现 一 “人民-义务教育-国家”:义务教育成本国家负担隐形社会契约均形成 二 义务教育成本国家负担——完全契约实现的距离与条件 三 完全社会契约实现的必要条件:经费投入主体选择的正确定位 第二节 矫正的正义:义务教育弱势补偿 一 义务教育弱势补偿观中“弱势”内涵界定:农村义务教育 二 义务教育“弱势补偿”的必要性:理论与现实依据 三 义务教育弱势补偿的必然性:矫正正义的需要 四 农村义务教育弱势补偿的模式 第三节 寻找经费政策的刚性:独立公共财政的建立 一 建立义务教育独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二 建立义务教育独立公共财政:美国的经验 三 构建义务教育独立公共财政的措施 第四节 团体利益博弈的规避:强化法律监控手段 一 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法律监控手段的必要性 二 教育经费投入法律调控手段的基本内容结语附录一 访谈录音明细目录附录二 访谈提纲附录三 调查基本表格参考文献 一 中文网络文献 二 中文期刊文章 三 中文论文 四 中文著作类后记
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既是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否具有正义性的哲学反思,也是对义务教育“权利与义务”在制度与政策安排上是否合乎正义的价值审视与“匡正”。社会正义是“本研究”价值判断与分析的逻辑起点,它是基于“人人有权利向政府要求平等分享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假设。整个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实践描述,从“量与质”的双重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普遍性与严峻性。 实践研究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事实:《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基本投入原则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贯彻实行;义务教育投入多渠道筹资政策,在现实中是以“多渠道与无渠道”的悖论呈现给我们;本应是具有刚性的拨款政策,却以校领导的社会资本来支撑;贫困生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在一些地区象征意义大于实践意义。现实的严峻与残酷明确提醒我们,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失真是一种普遍现象,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理论诠释部分,既是对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归因解释,也是对失真现象的理论描绘。 政策失真不仅表现为政策目标的失真,还表现为政策价值选择的失真。理论诠释部分的逻辑分析起点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关键的问题不是贫困没钱,而是钱怎么投入怎么分配使用,在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而是公共价值和理念”。这既是经费政策价值失真的表现,也是根源,表明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公共价值理念的缺失。比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二元化现象;处于“剧变与混变”之中,缺乏独立性与稳定性的经费投入政策变迁,义务教育投入主体选择的错位等等,这实际上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价值选择失真的表现,同时也是投入政策目标失真的原因。 三、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规避研究,是基于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社会契约论而提出一些规避失真的基本建议。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认为,起点公平和规则公平比结果的公平更重要。本部分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无论你出生在农村,或是城市,也无论你出生在富裕的东部地区或落后的西部地区,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应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政策的基本价值选择。本研究提出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规避失真的四个原则: 1.义务教育成本的国家负担原则。基本含义是国家应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部成本,因为人民与国家已形成了国家“买单”的无形社会契约。 2.义务教育财政中立的原则。基本含义是“教育投入的差异不能和地方财力大小程度相关,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相关”。因为义务教育投入不能由“无形的手——市场”来调节。 3.义务教育弱势补偿的矫正正义原则。基本含义是弱势补偿不仅是对弱势的家庭义务教育成本进行补偿,更应是对弱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补偿。因为这是矫正正义与社会公正的现实选择。 4.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律手段调控原则。基本含义是建立义务教育投资法,强化法律监控手段,因为当前行政监控手段约束力量弱化。 如果说过去城乡义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受国力限制有不得已之处,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却是政策、制度所预设和强化的结果。在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绝不能重现加勒特·哈丁的“公地悲剧”,公共生活中存在着价值冲突,必须以人为因素加以引导与纠正,义务教育领域同样应如此。
政策失真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它包括目标失真与价值选择失真两方面。本文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目标失真与价值选择失真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了规避失真的若干建议。社会正义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失真的“量与质”的分析及归因是本文的研究亮点。整个研究可以概括为:从哲学的视野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社会正义安排问题进行价值层面的追问,反思和批判已有政策安排中的非正义现象,为我们建设具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义务教育经费政策提供正确的理论建构和价值牵引。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偏失与匡正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468271 如需购买下载《偏失与匡正》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偏失与匡正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522.3 的主题关于 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投资-研究-中国 的书籍。
陈静漪, 著
杜育红, 著
财政部教科文司, 教育部财务司,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 编著
邬志辉, 主编
吴国生, 黄永林, 田祖荫, 主编
杨光海, 著
申亚民, 高记平, 吴润, 著
李瑞锋, 郭大, 辛贤, 著
刘姬,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