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5.0
本书介绍了印度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概貌与特色,与基础教育关系相密切的专题。如职业教育、开放教育、教师教育、道德教育、语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
导言第一章断裂与延续:印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古代印度教育
二、中世纪印度教育
三、近代印度教育
四、独立后的印度教育第二章走向统一:国家政策与学校制度
一、国家教育政策
二、教育行政制度
三、学校教育制度第三章课程框架:学校教育的核心
一、课程框架形成的背景和焦点
二、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三、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
四、课程评价:吹响以学生为本的号角
五、群策群力开展课程管理第四章全民教育:教育基本权利的保障
一、普及初等教育
二、扫除文盲教育
三、全民教育项目的实施个案第五章中等教育:双轨走向的延续
一、中等教育的概貌
二、中等教育职业化
三、中等学校课程设置的新内容
四、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的改革举措第六章职业教育:通向市场的桥梁
一、印度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纵横交错的现行职业教育体系
三、多元化、非正规的校外职业培训
四、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七章开放教育:正规教育的伙伴
一、行之有效的初等非正规教育中心
二、正在形成的中等开放教育
三、初具规模的高等开放教育第八章教师教育:教育质量的保证
一、教师教育的实施
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培训
三、印度教师教育的改革和重组第九章道德教育:彰显宗教特色
一、历史回溯: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
二、甘地和泰戈尔的道德教育思想三、宗教性和德行并存的学校道德教育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第十章语言教育:多元中显统一
一、印度的语言概况
二、印度语言教育的现行法规政策与课程教学
三、世纪初印度语言教育的主要争端与问题第十一章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
一、“学校计算机扫盲与学习”项目
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导与课程大纲》解读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问题参考文献后记《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丛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当前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高潮中,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非常有意义的。
走向新世纪,世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被称为2l世纪旋风。它与18世纪的产业革命旋风、19世纪的工业化运动旋风、20世纪的资源争夺战旋风不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高科技革命的发展决定了以人才取胜,因此改革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就成为各国策应新世纪竞争的重点。
在这一轮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基础教育备受重视,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还是东南亚各国,都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列为重点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改以往认为基础教育已经普及、问题已经解决的老观念,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做起,对教育进行新的重建。这的确是新世纪人类教育意识的重大进步。人类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离政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而且对离人才成材最远的基础教育下新功夫。这就深刻地表明,人类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已经从摆脱中世纪的宗教禁锢和盲从,进而转到注重社会功效,现在又透过漂浮在世俗之上的功利,深入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启动了一个更加日新月异的崭新时代。人类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根本改革,便抓住了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原动力。
基础教育,在这里包括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从现代教育意义上,世界最早出现的是大学,如12世纪创立的波隆那大学,而基础教育则是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18世纪德国已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口号,但直到19世纪之后才真正开始提出实施普及基础教育的任务。发达国家于20世纪初先后普及小学教育,50年代以来先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许多人看来,基础教育就是教学生识字,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在许多发展指标中,特别是表明国力发展的构成中,只列“识字率”,读到几年级识多少字;在过去的现代化指标中,基础教育只重发展规模。显然,高科技的兴起,使我们对基础教育有了崭新的理解,21世纪的教育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教育精神。
基础教育不仅是认字,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生朦胧天性的初启,一切由此播种萌生,它是孕育世界精神的摇篮,是催生世界大师和一代英豪的家园。基础教育包含着奠基、培苗、初始及最基本等意义。人的一切都由此成长,从识字到著名作家,由鸿蒙初开到创建科学新领域的元勋,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全体国民安身立命的基础,有如苗圃般孕育着未来的莽莽森林。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定了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础教育办得如何,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现代性、发展水平和眼光、视野;不重视基础教育,不仅说明这个民族缺乏眼光,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群体意识仍属低庸,尚不具备把握世界未来发展的能力。国际教育经验表明,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没搞好而国家得到繁荣的先例。
正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历史发展,为人类世界进入新历史阶段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叶英国以全国人口中基础教育识字率居世界最高而奠定了最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基础;德国基础教育的最先普及书写了国家发展的辉煌篇章;而美国19世纪中叶发起的公立学校运动,一个世纪以来绽放出明珠般的灿烂光芒。一个能认识基础教育意义的民族,是具有远大视野的、成熟的民族。
正是秉承这一思想,《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丛书》为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奉上一批重要国家基础教育实践研究新作,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等。
剖析这些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走向新纪元的基本趋向,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会有参考价值的。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在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中国人终于发现,基础教育不仅很重要,要大力普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创新。中国现代化为什么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到目前,现代化的水平还不高,现代化综合指标排在世界第66位(2000年)。这与教育有无密切关系?与基础教育是否关联?中国自宋末以来科举制就日益走向僵化,儿童初涉蒙学,就浸泡在儒学“三纲五常”之经典中,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应举作准备。千百年来儿童的认知以应试为模式,皓首穷经,惟求金榜题名,制约了他们作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基础教育中仍以应试为本,使教师、学生、家长、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都受每年大小升学考试的“指挥”,惟“试”是学,押题做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围绕着各种考试进行无穷无尽的“题海训练”。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说,中学生能大量地拿物理、数学等奥林匹克奖,而中国人却得不了诺贝尔奖;这不是什么“起点赢终点输”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诺贝尔奖需要原创性,这恰恰是中国人首先是中国中小学学生最缺少的。中国教育发展早就超过了识字率80%的现代化指标,但国家现代化水平仍很低,中国的发展成本也比世界平均发展成本高(1.25:1),这些也都同我们民族的创新性,同基础教育模式有极大的关系。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已开始关注这一重大问题,也必定会在这些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本丛书正是从这一愿望出发,通过引介、探讨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希望让中国教育工作者在世界林林总总、各领风骚的基础教育变革实践中,寻找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有积极参考价值的东西。
本丛书的编写得益于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梁忠义先生等专家的帮助和支持。丛书由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常丹琦主任策划并主持编辑工作。丛书得到各分册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曾经留学于所研究的国家,有的还获得该国博士学位并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在繁忙的教学和研究中承担本丛书的写作,给丛书带来鲜活的生命和可喜的亮点,我们在通过他们了解异国教育实践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国际教育丰厚的学术造诣和研究功力。目前研究国际基础教育的论著不少,但是像这样系统地编写一套丛书还是第一次。由于各位作者的个人研究方法及学术视角不同,因此赋予每本书的都是作者独特的学术个性、丰富的人生视野、多维的思想角度,使丛书呈现出多彩的风格。我们力争在求深、求新、求实、求精的方针下,使每一本书都能在作者的精心扶植下,成为聚荟精华之上品。当然,国际教育是发展着的,尤其影响教育的因素是多样的,因而这些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的局限。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带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眼光,一定能在其中有所识别,有所收获。我欢迎各位读者对书中存在的不足给予指正帮助,使之做得更好,以期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一点作用。感谢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辛苦工作,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丛书出版的专家及朋友们。
于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我集中从事印度教育研究,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情。我的《战后印度教育研究》一书1992年被列入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战后国际教育研究丛书》;我承担过“八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中印教育比较研究”,算是国内较早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但此后因相继接受了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故更多地关注一些与我国教育改革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更多地涉及到其他一些研究领域,如高等学校学生贷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研究、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研究等,并在这些研究领域发表或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这期间,我虽然也就印度教育撰写过一些论文,如关于印度全民教育或印度学生贷款等的专题论文,并曾应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之约,参与了《世界教育大事典.印度卷》的组织工作,但终因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印度教育的文献相对较难获得之原因,我虽仍有兴趣但却未能继续将印度教育研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我知道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的比较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印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是与我国近邻的大国,也是一个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因此,研究印度教育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和研究所需要的。
此次因丛书主编冯增俊教授邀请并力陈印度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本人虽深知自己近期缺乏系统研究难以完成这一重任,但盛隋难却,也出于自己不了的印度教育研究之缘而应允下来。对印度基础教育的深人探讨,使我对印度教育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惟因近一年来诸事繁多等种种原因无法按预定时间交稿,感谢冯增俊教授的无限耐心,使我最终完成了这一今天对我而言仍认为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果,由我和诸位研究生合作完成。本书各章作者依次如下:导言、第一、二、四、七章,赵中建;第三章,徐士强;第五章,赵中建、许立新;第六章,杨丽宁;第八章,许立新、赵中建;第九章,兰小云;第十章,李克建、杨志平;第十一章,杨志平、赵中建。全书由我修改和统稿。
需要指出的,我们希望并努力将本书写好,但因为有关印度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料较为缺乏,尽管我们查阅了印度教育部网站及可能查阅的资料来源,这一初衷似乎未能全部实现。我们知道,本书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恳盼读者批评指正。
赵中建2003年7月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本书剖析印度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走向新纪元的基本趋向。印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是与我国近邻的大国,也是一个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因此,研究印度教育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和研究所需要的,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会有参考价值的。
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基础教育备受重视,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还是东南亚各国,都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列为重点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改以往认为基础教育已经普及、问题已经解决的老观念,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做起,对教育进行新的重建。基础教育不仅是认字,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生朦胧天性的初启,一切由此播种萌生,它是孕育世界精神的摇篮,是催生世界大师和一代英豪的家园。基础教育包含着奠基、培苗、初始及最基本等意义。 剖析印度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走向新纪元的基本趋向,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会有参考价值的。印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是与我国近邻的大国,也是一个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因此,研究印度教育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和研究所需要的。
作者简介: 赵中建,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及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曾为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曾长期从事印度教育研究;热衷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研究,策划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并尝试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引入学校管理改革,主编了“学校管理新视野丛书”和“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丛书”;现致力于美国基础教育及美国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研究。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印度基础教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丛书 | ||
9787540665371 《印度基础教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广州 | 出版单位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印度基础教育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639.351 的主题关于 基础教育-概况-印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