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美学与经典诠释
儒学美学与经典诠释封面图

儒学美学与经典诠释

陈昭瑛, 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0.0

书籍简介:

本书考察范围较广,包括经典诠释学、美学和文学等诸多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马克思义义有一定的研究,并在若干论文中运用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及其在西方发展和衍生出来的相关理论对儒家经典和儒家美学进行了研究。

书籍目录:

序燃烧灵魂的星光

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述而不作”与经典性的关系

三、“经”、“权”概念与经典诠释的关系

四、“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的理解和体验

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

一、前言

二、中和:情理相得

三、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形式与内容的统

四、兴、观、群、怨:主客合

五、共鸣与启迪、沉醉:听者与作品的交融

六、礼乐之治:“社会美”的概念

“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

一、前言

二、《论语》中的“情”

三、《孟子》中的“情”

四、《荀子》中的“情”

(一)人情与实情

(二)“情”的主体性内涵

(三)“至情”与“至文”:美学的突破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

三、孟子“知人论世”章析论

四、由伦理学向史学、诗学的转化:荀子、司马迁、刘勰

五、结语:“友情”成为“理解”(“知”)的隐喻

“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荀子与汉代经学:经学传承与“通儒”概念

三、“通变”、“经权”概念的起源:《论语》、《孟子》、《荀子》、《易.系辞》

四、苟子的通变观

(一)“权”的双重意义

(二)通“一与多”之变

(三)通“古与今”之变

(四)“通”与“儒”

(五)“通”与“学”

五、结语:对经典诠释的启发

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

一、前言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别意识

三、“情”的存有内涵:与气、性、身、心的关系

四、“情”的伦理要求:信与久

五、结语

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

一、前言

二、《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发生学

三、时代精神

四、文学的政治学与教育学:风与刺

五、民族诗学

六、文化理论:王与霸的两难

七、原始主义:古典的与浪漫的

八、方法论:赋比兴与主题研究

九、结语

“永恒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

一、前言

二、“礼乐之治”的核心:“仁”作为艺术精神

三、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四、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反省性的反映”与“批判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一、形式主义的误解

二、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三、批判的模仿

名词索引

内容摘要:

  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集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本书为该丛书之一,主要探讨了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等内容。【作者简介】  陈昭瑛,一九五七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外文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诗选注》(1996)、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儒学美学与经典诠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9787561757109
如需购买下载《儒学美学与经典诠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儒学美学与经典诠释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05 ,B83-092 的主题关于 儒家-美学思想-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