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到昙华林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春天来到昙华林

方方,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为中篇小说集。

书籍目录:

春天来到昙华林

出门寻死

武昌城

中北路空无一人

献给我生活的城市(后记)

后记

献给我生活的城市掐指算来,我在武汉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五十年了。这是半个世纪的岁月,这数字甚至把我自己吓了一跳。从我有记忆起,这座城市就在我脑子里生长。它从一个小小的角落,生长成庞大的武汉三镇。我对它的了解也仿佛从一片树叶,逐渐到一棵树,再到整个树林。

这本小说集所有的人物都生活在武汉这个城市里,所有的故事也都在这里发生。我在写这些作品时,心里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我的笔只要落在我熟悉的这座城市,这种舒服的感觉就会陪伴着我整个的创作过程。

所以,这本书,也是献给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我写每一篇小说时,都有自己一点小小的感觉,录在下面,权当是序吧。

一、春天在昙华林见到一个人昙华林是武昌的一个街区,其状正像我小说里写得那样。我因写《汉口的沧桑往事》一书,对武汉的老建筑作了许多调查,于是,那些同样关注武汉老建筑的朋友们与我有了些联络。有一天,我的同学夏武全和他手下的记者小韩约我去昙华林走走,说那里整条街都是百年老屋。夏武全在那里长大,他非常熟悉那里的情况。

于是就去了。于是就看到了无数破败的老房子,看到它们的同时,也获悉他们曾经的往事和现在的状况。有许多的感慨,更有许多的伤心。回来便为夏武全所在的《长江日报》写了篇文章,文章名为《记忆就是文化》,希望有关人士不要随便拆除老屋,因为,在我们去时,看到一些老屋正在被拆毁。

之后,去昙华林的人便多了起来,我自己也常去那边游走。有一天,在太平试馆路,看到一个个子矮小、神情甚至有点委琐的男人,手拎着数码相机,在为一些老屋拍片子。他一点不像那些喜欢穿奇装异服的专业摄影家们,甚至他的气质与神情跟文化人常有的那种迥异。他工作得很认真,表隋中有一种旁若无人的味道。当时我想,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拍这些照片?他是业余玩摄影或是对近代建筑有兴趣?没等我想完,他便离开了。看着他的背影,觉得这个人的步伐沉重,日常生活多少有些压抑。

那正是早春的一个日子,我看那个人背影时,看到了老墙上的几株新嫩的草芽。突然就有一句话从心里冒了出来:春天来到昙华林。

为这句话,也为了那个我从此再也没有见过的背影,我写了这篇小说。

只想很从容很放松地写一个人。一个非常普通甚至有点窝囊的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从来也不想翻起大波浪,只有一点小小的追求。但就算这一点,要追求得到,也不是件易事。他总是不顺。但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令他不顺。这个人常常活在自己的内心里,很难走出去与人交流。有时候他会在偶然间被激活出热情,比方他遇到的谭华霖,却因为这热情,他又把自己燃烧一尽。这样说,仿佛更说不清楚。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经历而已。是大多数人总也记不住的小人物,这个世界的地基却是由他们砌成。

写这小说时是去年秋天,交稿时是十一月。那时还不知道有断臂山,所以,小说里因为人物需要而有一点同性恋意味。谁知到了今年,因了这部电影,这个话题热了,倒显得我有点跟风。这很无奈。早知如此,不这样写的。不过,既然已经这样了,也无所谓。

我把这个小人物安葬在清江边上,我觉得这是最合适他的地方。

二、出门寻死:回去了也是悲剧一些喜欢探讨的朋友总喜欢问,你这篇小说写的什么内容?其实没有一次我说清楚过。甚至我想把其中的故事简单地复述一遍都很是犯难。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让我小说中的故事只是成为一个简单故事。它背后延伸的东西多而杂乱,仿佛有着许多触角的海葵。倘若你把那海葵的触角忽略不计,只是展现它的中间的那团身体,那它呈现在人面前的就不是海葵了。

这可能正是我写小说惯有的方式。喜欢让人物也好,事件也好,都有着众多的根须。喜欢让这些根须扎在深深的背景之土中,彼此间千缠百绕,错综复杂。

有的人读我的小说,可能只读到表面上那副常态的图景。但有的人,尤其一些与我心息相通的人,却一定能透过常态的图景中看到背后那些缠绕在一起、永远存在、永远都拆剪不断的死结。

有一天我去菜场买菜,听到两个卖菜妇女在相互发牢骚。我去时,她们刚好讲到这里。一个妇女说,真是活得发烦啦,不如去死它算了。另一个妇女说,死有么事难,可是你说死哪里死得成?前一个妇女说,我么样死不成?我活不成未必还死不成?后一个妇女又说,你死了你的伢么办?你公公婆婆么办?你娘屋里一屋人么办?我还不是一样?我要死了,我那个瘫子男将么办?都跟到去死?说白了,毛主席讲妇女撑半边天,我看硬是撑了整个天。你一死我一死,我俩个屋里的天就都塌了。这个妇女说着笑了起来,前一个说想死的妇女也大笑起来。

她们俩人的心态和状态都让我十分惊异。听着她们的笑声,再看着她们粗糙的双手和满是皱纹的脸,我又有着十分的感动。我知道武汉的好多女人就是这个样子。矛盾、辛苦但却自寻快乐地活着。这份快乐中只有自己知道其间有着多少的辛酸。

这便是这篇小说最初的契机。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在我站起来生活时,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战胜所有困难,好好生活。活得不好,也很少抱怨别人。只是一旦我坐到桌前,开始写小说时,我的心便开始往下沉。就仿佛有一个无底的洞,总也沉不到底。这个时候,我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无论如何都乐观不起来。

这样的心境也导致我的小说常常是一个悲观的结局。有一个评论家说我再往下走,便走向虚无。我想他说的是对的。

虽然这里的何汉晴没有死成,但这一个结局何尝不是悲观的?没有办法,我的人生观和阅历,决定了我的写作。

我倒是希望我成天面对的生活能够帮助我在某个日子让我的小说乐观起来。

三、中北路上空空荡荡前一阵,老从中北路过,每次过时,往事都会扑面而来。突然间,就有一股想写它的感觉。

我第一次到中北路时还在当装卸工。有一天,我们装卸站不知道是什么活儿,要去武汉重型机床厂。于是派了几个女装卸工,其中有我。我们带着工具,披着搭肩,坐上一辆无篷的卡车上。我并不知道卡车走的是条什么路,印象中过了长江大桥后,我们很快就在一条夹在乡间菜园中的土路上行驶。卡车开过,尘土飞扬,然后我们就到了武重。武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宽大的厂门和宽大的厂区,都让我激动。但我们去那里到底干了什么活儿,却一点也不记得。回去的路上,我和我的几个伙伴都对武重的工人羡慕之极,纷然说如果能到武重当工人,真是天大的幸福。

这是我第一次到这么大的工厂去,第一次领略这么气派的厂房,那些壮观的场景足以让年轻的我记忆一生。

说来这是三十年前的事。

三十年后我的家就住在了武重附近。而我曾经去过的那条土路也早已成为了武昌重要的一条马路,它被叫作了中北路。随着城市的变迁,随着武汉长江二桥的修建,中北路一天天地重要,一天天地壮观起来。同样的随着变化的还有武重和他们那些曾经是我眼里有着天大幸福的工人们。

只是,武重厂门的变小让我心里有一点点难过。我也在不少场合中遇到这个工厂的工人。他们有些是下了岗的,也有些是没下岗的。每次碰到他们,我都会想起很久以前,我是怎么去武重以及我是多么想到武重当工人的事。想得多了,想写点什么的念头就更加强烈。

这就是我写这篇《中北路空无一人》最初的想法。在我正要动笔时,我看到报纸上一场官司的消息。于是这条消息经我改造后,成为我小说中的主线。

有时候我会感谢命运,它让我在年轻的时候落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时间不长不短,刚好四年,就好像是上了一轮大学。四年里的劳动和生活,我所获得的东西,在我的生命离年轻越远的时候我越发感觉到它们有多么重要。我过去的同事们,老的大多已经去世,年轻的大多已经下岗。下岗的他们与下了岗的武重工人,命运大抵相同。近年里,经常会有一两个电话打给我,他们报出名字,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亲近。从这些电话里,我能回忆起许多我几乎淡忘的名字。于是,那些名字上会浮出一些面孔。每次我听到他们的消息时,没有多少欢欣,心里反倒有更多的疼。我知道我不管离他们有多么远,但我始终留下了一份情感在他们那里。因为正是他们的命运,让我明白,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多么的艰难,而这份艰难有时与能力无关,与家世无关,与运气无关,与知识无关,与环境无关,与性格无关,与金钱无关,与身体无关。有关的只是命运,是一切。

四、武昌从此无城武昌自三国孙权时代,就有城墙。唐代时进行了改建和扩大。那时城垣还只在蛇山北麓。及至明朝洪武四年,重建城垣,并设有大东门、小东门、竹觯门、汉阳门、平湖门、新南门、保安门、望泽门和草埠门等九门。嘉靖十四年,又将大东门改为宾阳门,小东门改为忠孝门,竹簿门改为文昌门,新南门改为中和门,望泽门改为望山门,草埠门改为武胜门。清朝末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设了通湘门。此后,武昌城共有十门。辛亥首义后,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

1926年,北伐军一路高歌北上,北洋军于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战两败,退逃入武昌城,并奉命固守。北伐军兵临城下。9月1日,武昌封城。两军对峙,直至10月10日城破,前后共四十天。武昌人民在这期间饱受屠戮和饥饿的创痛,死亡无数。武昌城有史以来历经过好几次围城之战,这是最为惨烈的一次。自这次围城战争结束后,1927年,武昌官方以建设为由,开始拆城。

仅留一起义门作为纪念。从而结束了武昌千年城墙的历史。

现在的武汉人差不多都不知道这段历史。八十年后的9月,我开始写这篇小说。最简单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们居住的地方,曾经有过这样的往事。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事情。

内容摘要:

  本书是著名湖北女作家方方最新中篇小说集。包括《春天来到昙华林》、《出门寻死》、《武昌城》、《中北路空无一人》及后记《献给我生活的城市》。  昙华林,武昌旧城一个汇聚了历史所有沧桑的地方,单是这个名字,就可以窥见光阴留下的烙痕。而方方,居武汉四十余载后,终于将目光渐渐聚集于此,一长串故事在这个让人无法不感怀的斑驳背景下上演,简直再合适不过了。作者简介:  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始发小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1989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现为湖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六十部。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篇小说《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春天来到昙华林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339247
《春天来到昙华林》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春天来到昙华林是作家出版社于2007.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中篇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