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封面图

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邹东颖,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本研究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及经济发展路径的学术专著。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

序言

第一节选题意义

第二节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后发优势研究述评

第一节国外理论演进

第二节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后发优势理论假说

第一节概念解析

第二节理论假说:“后发优势先发优势”三阶段最优路径

第三节数理阐释

第四节三阶段运行机理与动力转换

第三章后发优势与实证检验

第一节图形模拟检验

第二节DEA数据包络分析检验

第三节历史数据检验

第四章后发优势运行的历史比较

第一节美国:成功赶超的典范

第二节日本:超越中的“逆转”

第五章中国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中国后发优势运行阶段测度

第二节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试图深入到纷繁的表象背后,揭示出后发国家后来居上的基础和内在机理,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后发优势的运行规律。  为什么当今多数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而少数后发国家却能够异军突起,快速步入先发国家行列?这些少数国家的经验究竟如何去认识和总结?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该书的出版试图探索出后发国家的最优发展路径,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各国你追我赶的现象比比皆是。14世纪,欧洲从最低点崛起并赶上中国;19世纪初,英国赶超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比英国起步晚100多年的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替代英国登上了世界工业第一强国的宝座;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赶上中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年便又赶上了德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20世纪60年代后,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也相继崛起,大大缩小了与先发国家的差距,成为最有希望的后发国家或地区,等等。可见,落后的国家不等于永远落后,后来居上的事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组国家(共有168个国家,大约占世界人口的1/3),它们从1950-1973年黄金时代以来经济正在不断趋于恶化。在过去的1/4个世纪里,非洲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几乎停滞不前;拉丁美洲和一些亚洲国家的收入增长也是“步履蹒跚”,不但未能缩短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这一差距反而正在逐步扩大,在全球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综合看来,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无外乎两种:一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发展,缩短与先发国家的差距,实现经济追赶;二是由于后发劣势的束缚使得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甚至逆转,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可以肯定的结论有两点:一是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后发优势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本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试图深入到纷繁的表象背后,揭示出后发国家后来居上的基础和内在机理,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后发优势的运行规律。为什么当今多数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而少数后发国家却能够异军突起,快速步入先发国家行列?这些少数国家的经验究竟如何去认识和总结?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本书试图探索出后发国家的最优发展路径,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大致分五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为后发优势理论综述,回顾了后发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提出了目前国内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当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为本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是后发优势的理论假说部分。  首先,根据后发优势的内涵及特性,建构了“后发优势先发优势”三阶段最优路径模型。  其次,运用技术差距模型阐释了“后发优势先发优势”路径转换的数理基础;运用“规模扩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生产率三分解方法认证了最优路径的“后发优势前提阶段后发优势实现阶段后发优势超越阶段”三阶段划分。  最后,讨论了后发优势的三阶段运行机理与动力转换。①后发优势前提阶段。该阶段,后发国家的主要目标为社会能力的培育,如,建设良好的制度、提高初始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本投入等。经济增长的特点表现为经济总量增加,人均产值变化不大的粗放式经济增长。②后发优势实现阶段。后发国家在该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国际技术和商品贸易(进口资本品)、外国直接投资(FDI)、人才流动等接收到先发国家的“技术溢出”,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效率提高为特点的经济高速增长。③后发优势超越阶段。主要是指随着后发国家后发优势的发挥,与先发国家经济差距的缩小,后发国家需在“最后最小差距”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运用模仿与创新的双重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最后超越。④对后发优势三阶段发展动力转换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作了相应的分析。  第三章是实证检验。以美国、日本为典型案例,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综合历史数据对其二者后发优势运行的三阶段进行实证判定。在验证了理论假说正确性的同时,并意外得出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停滞”是由于出现了后发优势运行阶段“逆转”的检验结果。  第四章是后发优势运行的历史比较。美国作为三阶段转换均成功的典范,日本则作为曾经奇迹发展,但在第三阶段后发优势的超越中失败的国家,其二者后发优势的发展均具有典型性,本书通过对二者后发优势变化历史的分析比较,试图探索出其二者成功与失败的宝贵经验,对广大后发国家的现实发展作出指导。  第五章为对中国实证检验与政策建议。本书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及其他历史数据检验测定得出中国目前处于后发优势实现阶段(阶段Ⅱ)的初始阶段。后发优势还没能得以充分利用,经济效率比较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总量要素投入的增加),并且资本收益率已开始递减。中国经济也存在克鲁格曼所描述的“东亚经济危机”的种种迹象,只不过中国是由于后发优势没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日本是由于出现了后发优势阶段运行的“逆转”,因此两者的解决方式是不同的。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一)基于微观分析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研究较多地运用了新增长理论中基于微观分析的宏观分析方法,将技术差距模型和前沿生产函数理论引入到后发优势理论的描述当中。运用技术差距模型数理阐释了“后发优势先发优势”路径转换,运用“规模扩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生产率三分解方法认证了有关最优路径的“前提实现超越”三阶段划分。  (二)前沿生产函数及DEA实证检验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避免了传统参数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对模型具体形式的依赖,具有对多种经济问题的普遍适应性和对大样本研究的实用性的优点。本书中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序时检测手段对英国(1890-1992年)、美国(1890-1992年)、日本(1890-1992年),中国(1982-2000年)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后发优势水平的变化,并验证了理论假说的正确性。理论假设与实证检验相结合。  (三)制度分析方法  本书第二章第四节专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制度后发优势的运行机理,并对制度后发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的关联问题进行了研究。  (四)国际历史比较方法  本书第四章运用了大量历史统计数据,对美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后发优势的变化进行了国际比较,试图探索出其二者成功与失败的宝贵经验,对广大后发国家的现实发展作出指导。  (五)跨学科综合研究  结合制度经济学、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史学进行跨学科分析。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研究方法创新  1.基于微观分析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书较多地运用了新增长理论中基于微观分析的宏观分析方法,将技术差距模型和前沿生产函数生产率三分解方法引入到后发优势理论的描述当中,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数理说明。  2.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实证分析“后发优势”的很好工具,该理论始于法雷尔(Farrell)对技术效率进行测度的开创性研究。法雷尔把实际生产函数与前沿生产函数之间的落差称为技术效率缺口,效率缺口的弥合即是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后发优势的表现。然而,据作者查阅,截至2006年止,国内运用该工具进行后发优势测度的学者仅有黄先海(2003)、林毅夫(2003)两人。林毅夫主要着眼于中国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追赶现象的研究,而黄先海则采取的是横截面数据的检验方法,无法反映出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效率(后发优势)的变化情况。国外学者主要以法雷尔(Farrell),库玛(Kumar)和拉塞尔(Russell)为代表,他们实证检验大多使用PTW数据,该数据最早只能追溯到1950年。本书的创新在于采用了DEA数据包络分析的序时检测手段,以及选用了麦迪森(1995)数据,把DEA数据包络分析的时间范围逆向扩展到1890年,并将其应用于美国、日本经济赶超现象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3.跨学科综合研究。  结合制度经济学、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史学进行跨学科分析。  (二)观点创新  1.本书在陆德明教授(1999)的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后发优势先发优势”三阶段最优路径模型,试图探索出后发国家的最优经济发展模式。  2.本书在动力转换条件分析中,还提出了不同的后发优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的观点。  后发优势前提阶段(社会能力培养时期),主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幼稚工业,使得本国产业结构发展全面;后发优势实现阶段(学习模仿时期),政府应逐步放开所保护的产业,转变为开放政策,迎接国外竞争并学习模仿先发国家的前沿技术,促进本国产业效率的提高;后发优势超越阶段(自主创新时期),后发国家应有重点地对世界主导产业进行政府扶植与贸易保护,实现经济赶超。  3.本书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之所以“停滞”是由于出现了后发优势运行的阶段“逆转”现象,这与克鲁格曼在“东亚奇迹的神话”中所提出的现象不期而证。并且,本书对该“停滞”现象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本书认为,日本经济“停滞”主要是由于在后发优势发挥的“最后最小差距”时期,日本经济增长动力没能及时向自主创新转化,导致经济增长动力缺失,最优路径的发展由后发优势实现阶段(阶段Ⅱ)“逆转”回粗放投入式增长的后发优势前提阶段(阶段Ⅰ)。  4.中国也存在着潜在的“类东亚经济危机”,但其形成的原因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不同。  日本是由于经济增长依赖性严重,在“最后最小差距时”没能及时向自主创新动力转换,因此,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发展阶段的“逆转”。日本的解决方式关键在于:培育基础性研究,加大自主创新。而本书中作者通过理论推断出的这种中国的潜在的“类东亚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不同,其本质在于后发优势的潜能没能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增长一直由大量的资本、劳动粗放式投入推动。因此,中国目前的主要任务应在于:在注重技术引进的同时,增强技术消化吸收,从而增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作者简介】  邹东颖,女,1977年10月生于辽宁省抚顺县。200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专业,获得经济学士学位。现任教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近年来在《日本研究》、《国际商务》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
9787505871304
如需购买下载《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书籍信息归属:

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是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12.1 的主题关于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