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勃洛莫夫
奥勃洛莫夫封面图

奥勃洛莫夫

(俄罗斯) 冈察洛夫,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5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前言

冈察洛夫于一八一二年出生在俄国一个半地主半商人的家庭。一八三一年他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政府部门任公职,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

一八四七年,冈察洛夫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描写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兴起时,一个耽于幻想、温情脉脉的地主少爷如何顺应时势,放弃浪漫主义,成为一个冷冰冰的实业家的故事。小说立刻博得与他同时代的俄国大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好评,他特别赞赏作家独到的“描绘的本领”。

一八四九年,冈察洛夫发表了《奥勃洛莫夫的梦》。这是未来巨著《奥勃洛莫夫》中的一章,但是没有写完,因为冈察洛夫于一八五二年随俄国海军上将普佳金作了一次环球考察,回国后将旅途见闻写成一部游记《战舰巴拉达号》。

一八五九年,《奥勃洛莫夫》终于问世。同时代人斯卡比切夫斯基说:“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才能理解这部小说在公众中引起了怎样的骚动,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令人震惊的影响。它发表在农奴制取消前三年社会强烈动荡的时期,当时整个文学界正掀起对昏昏沉沉、怠惰与停滞的讨伐。这部小说宛如一颗炸弹,投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一八六九年,冈察洛夫发表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悬崖》。作品通过女主人公的爱情波折,表现了四五十年代俄国青年对新生活的追求。冈察洛夫坚持他的三部小说乃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俄国由农奴制度向废除农奴制过渡时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旧生活、昏昏沉沉、觉醒”。三部曲中,《奥勃洛莫夫》是最符合作家创作才能特征的一部伟大杰作。在这部小说里,冈察洛夫的“描绘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由于这种精雕细刻的文风。原本并不复杂的情节竟发展成一部洋洋洒洒的巨著。

故事开始时,受过高等教育但已退职达十二年之久的奥勃洛莫夫正躺在沙发床上。他“三十二三岁了,中等身材,面目可亲,眼睛是深灰色的,不过从他脸上看不出他有什么明确的思想,或者专注于什么事情”。而奥勃洛莫夫的衣着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作者写道:“奥勃洛莫夫的家常服装跟他那沉静的面容和柔弱的身子真是再相称不过了!他穿一件用波斯料子缝制的大袍……宽宽的,足司以把他裹上两圈。”而为了更舒服自在,奥勃洛莫夫在家里总是穿一双长长的、软软的、肥肥大大的便鞋,早上“他下床的时候,眼睛不必看地板,只要一伸腿,两只脚总是能够准确无误地插进鞋里”。从奥勃洛莫夫那缺乏明确的思想的淡漠的脸相,到他那似乎被赋予生命的大袍与便鞋,绝不限于外表的逼真,而是直透入人物的灵魂和性格的核心。这是一个在农奴主寄生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慵懒成性的、丧失了意志与行动能力的人。

和果戈理一样,冈察洛夫也通过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来丰富和突出形象。在奥勃洛莫夫的书斋里,挂在墙上的画框周围雕花似的结着布满灰尘的蜘蛛网。镜子照不见人,倒成了可以在上面画符号记事的牌子”。“难得有一天早晨他吃饭用的桌子上不残留着些面包渣,不摆着前一天晚饭后没有收走的搁着盐罐和啃过的骨头的盘子”。一书架上有两三本翻开的书和一张报纸,写字台上有一瓶墨水和几支鹅毛笔,但是翻开的书页上有一层灰尘,纸也黄了,显然是早就扔在那里的,报纸则是去年的,那瓶墨水呢,如果把笔插进去,从里面准会嗡的一声飞出一只吓坏了的苍蝇来。”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冈察洛夫的描绘酷似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精美绝伦的市民生活风俗画。而俄国大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则精确地抓住了作家创作方法的独特之处。他说:“冈察洛夫才能的最强有力的一面,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对象的完整形象……他绝不迷离于对象的某一个方面,也不会迷离于某一事件的某一瞬间,而是把这对象转来转去,从四面八方来观察他,期待着这一现象的所有瞬间的完全显现,到那时候他才开始艺术加工。”奥勃洛莫夫在彼得堡他的寓所里,由他的农奴仆人扎哈尔侍候着。他躺着,坐着,过了一天又一天。这一天清晨,他原想起床,但眼下需要就田庄收入的问题给村长回信,这件事竟弄得他心烦意乱。他只有继续躺在床上,空想着如何应付。他就这样在床上吃了早饭,又接待了客人,忽而坐起来,忽而躺下去,忽而把脚伸出床外想穿上便鞋,忽而又把脚缩回来,忽而似清醒,忽而似做梦,直挨到下午四时还未起床,而小说的第一部已到尾声。无怪乎与冈察洛夫同时代的俄国作家谢德林读后说:“想起来都可怕,这只是第一天,而他竟能这样躺上三百六十五天!”

至于搬家,那更是奥勃洛莫夫无法忍受的痛苦了。当扎哈尔向他提出,既然“别人”都能搬家,他们自然也可以搬时,他竞勃然大怒道:“照你看,我是‘别人’吗?”对于他说来,“别人”是那些需要自己刷靴子和穿衣服,不奔波劳碌就没有饭吃的人。而他本人呢,“感谢上帝!我这辈子还没有自己动手穿过袜子!”一个懒惰已深入骨髓的地主老爷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他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靠三百五十个农奴养活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而洋洋自得。

作者在《奥勃洛莫夫的梦》这一章中形象地说明,奥勃洛莫夫田庄这个典型的俄国家长制地主庄园生活环境正是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摇篮。这片“乐土”保证奥勃洛莫夫家的人平静地走完由生到死的人生之路。在这里,吃与睡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整个上午主人们都在仔细讨论并决定一天的食谱,而厨房里剁肉和切菜的声音直传到村子里。午餐后则是死一般的静寂:在屋子里、树阴下、马厩里,到处可以听见均匀的午睡的鼾声。接着又是吃,吃了睡,睡了吃。好动的小奥勃洛莫夫原想上山涧和打谷场去玩耍,但只要他一动,就有一群大人在身后阻止他,惟恐他跌伤或晒得头疼,他只有静下来。他幼小的心灵日复一日吸吮着这里的一切,终于形成了自己未来的生活纲领。当读者在第一章中见到他的时候,他已人到中年,只会这里躺躺,那里坐坐了。

但在好友施托尔茨的一再敦促下,奇迹发生了。奥勃洛莫夫振作起来,整理行装,预备去巴黎。不仅如此,他竞堕入情网。他不再总是睡觉,他的眼睛开始发光,他穿上燕尾服,不停地拜访奥莉加。而奥莉加看到奥勃洛莫夫内心的温柔与善良,也爱上了他,并且抱着满腔热忱,决心唤醒这个沉睡的生命。但是,当爱情发展到需要负担起成家立业的艰辛职责的时候,奥勃洛莫失陷入烦恼与痛苦之中。他想,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有幸福和安宁呢?于是,在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之后,他退缩了。他找出种种借口,连连失约,终于两人不得不分手。后来他和会做馅饼并且善于服侍他的房东太太普舍尼岑夫人这个善良的小市民女人结合了,在维堡区的一处庭院里找到了另一个奥勃洛莫夫田庄,吃着,睡着,缓缓地、过早地进了坟墓。正如他最终向施托尔茨所说的:“我已经永远脱离了你想带我去的那个世界……我的弱点已经使我跟这个坑长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开,我就会死。”这一场面冈察洛夫写得十分动情,犹如一首哀歌。同时也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一部成功的作品总会给文学宝库增加一些新的东西。《奥勃洛莫夫》一书的贡献在于:在冈察洛夫之前虽然有很多作品谴责农奴制度,但没有一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整个一生,并通过他如此有力地表现出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如何戕害了一个人的灵魂,使他从不会穿袜子开始,而以不会生活告终,任什么也不能挽救他这种走向毁灭的命运。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在反农奴制斗争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冈察洛夫企图用施托尔茨作为奥勃洛莫夫的对立面,树立起一拿理想人物。这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事业开拓者,最后也是他赢得了奥莉加的心。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施托尔茨“写得不好,苍白无力,表现得太赤裸裸了”。

虽然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俄国社会对资本主义化的要求,但是只有奥莉加才是俄国进步阵营承认的理想人物。她对待生活严肃认真,对人既热情又有理智。她爱上奥勃洛莫夫,以“足以使顽石活起来”的努力去挽救他。但是当她确知自己不可能成功的时候,她痛苦地、却毅然地离开了他。她和充满活力的施托尔茨结合了,又并不满足于那种没有理想的平庸生活。她说:“我逐渐变得对什么也不满足了。”奥莉加是俄国文学史上众多优秀俄罗斯妇女形象中的一个,她们都很坚强,有高尚的追求,与市侩习气格格不入。

冈察洛夫对次要角色的心理特征也是从不疏忽的。例如农奴仆人扎哈尔为了缅怀昔日奥勃洛莫夫家族的显赫,总是身着旧时代的号衣,并按老规矩留着“宽极了的连鬓胡子,从里面似乎就要飞出两三只小鸟来”。而那个不停地在做点心和做饭的房东太太普舍尼岑夫人的滚圆的胳膊肘儿,永远活动不止,“敏捷地画着圆圈”,更是十分传神。对于奥勃洛莫夫来说,这胳膊肘儿正是他童年时代奥勃洛莫夫田庄“美好”生活的再现。他仿佛在这胳膊肘儿的不停活动中找到了安宁,回到了故园。

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冈察洛夫在批判和否定农奴制度与地主阶级人物时,毫无疾言厉色,没有辛辣的讽刺,相反,时常温情脉脉,几乎要一洒同情之泪。这恐怕是和冈察洛夫对文学应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看法相联系的。在《奥勃洛莫夫》中,主人公曾向友人谈到,对于写作,怨气和嘲笑是不够的,“你们尽管去写盗贼、娼妓、狂妄自大的糊涂虫好了,但是别忘了他们是人……你们以为思想不需要心灵吗?不对,能使思想结出果实的是爱。你们应该向堕落的人伸出手去把他拉起来。如果他濒于毁灭,应该为他痛哭,而不是嘲笑他……”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英国评论家V.S.普里契特曾说:“在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疯狂的文学中,冈察洛夫的小说,照我的感觉,其感情是最柔和最富于同情心的。”但是杜勃罗留波夫指出,冈察洛夫对自己的主人公的一些赞扬是“不公正的”,因为他毕竟无力完成自己任何一个良好的意愿。

在典型问题上,冈察洛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于一八七六年二月十一日致信陀思妥耶夫斯基道:“您说,‘新诞生了这样一个典型’,请原谅我斗胆指出其中的矛盾。如果是新诞生的,那就不是典型……典型是由长时期多次的重复、现象与人物的沉淀而形成的……”这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但却与他的描绘本领珠联璧合。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物才容许作家有充分时间来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而完成这样丰满而生动的描写。善于紧跟时代并作出迅速反应的屠格涅夫的小说,就完全不同了。

《奥勃洛莫夫》创作于一百多年前,艺术创作原则也只能供借鉴。但是这部作品却使作家冈察洛夫和他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不朽。奥勃洛莫夫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或气质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它在不同时间会不同程度地再现于不同人物的身上。

作家的一个同时代人说得好:“冈察洛夫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一个无人能取代的位置,任何其他即使更耀眼的光辉也不能完全掩盖他的光辉。”

张秋华

一九九四年九月

内容摘要:

  《奥勃洛莫夫》创作于一百多年前,是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典型的“奥勃洛莫夫性格”,揭示了奥勃洛莫夫自我毁灭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和人生根源。小说构思于一八四七年,一八四九年三月他在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奥勃洛莫夫的梦》,引起极大反响,这一章也成为全篇小说的核心部分。一八五七年八月小说最后定稿,并于一八五九年发一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反响极为强烈,这部巨著也使得冈察洛夫和他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不朽。奥勃洛莫夫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或气质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它在不同时间会不同程度地再现于不同人物的身上。冈察洛夫声誉大振。这是一部以腐朽没落的俄国农奴制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以奥勃洛莫夫为其典型代表的一批贵族地主由懒散,无所事事,终于走向灭亡的历史等。作家的一个同时代人说得好:“冈察洛夫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一个无人能取代的位置,任何其他即使更耀眼的光辉也不能完全掩盖他的光辉。”  《奥勃洛莫夫》的同名主人公是俄国农奴制下闭塞落后的地主庄园生活与传统产生的典型人物他不乏聪明才智,也有激情满怀的时刻,能够对未来画出宏伟的蓝图,可就是不能付诸实行一到该行动的时候,他的惰性就上来了,一推再推,怕“麻烦”如洪水猛兽。最后他只能躺着混日子,成为永远站不起来的废物和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及典型代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奥勃洛莫夫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
9787020071630
如需购买下载《奥勃洛莫夫》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奥勃洛莫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12.44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俄罗斯-近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