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阅读史封面图

一个人的阅读史

张颐武, 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8

书籍简介:

阅读究竟有没有用?阅读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些都是平凡人如你我,名人如张颐武、苏叔阳、王蒙、刘心武、包括余秋雨等人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有时甚至引发激烈争论。读,还是不读,这已经是个问题。但事实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自觉不自觉地,主动与不主动地阅读一些书籍。这些书籍也必将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是具有一辈子不忘的性质的。从所读书籍上,也必然能寻出一个人的思想成长过程的深刻痕迹,感受得到作者人生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甚至还可以捕捉得到情绪上的细微变化。这正是此系列丛书最大内容特点。

书籍目录:

第一章生命的滋养:面对人生的书

A.读书从语言开始:《语文影及其他》

B.“读经”的两面性:经典的复杂意义

C.人生需要“钝感力”:励志小书的大哲理

D.《下流社会》:切入当下的人生境遇

E.“乐活”的文化价值

F.“熬”住人生

G.挥别百年:中国的新生

H.我们需要”梦想比回忆多”的精神

第二章当代作家和作品:三个作家的记忆:巴佥、玉蒙、王朔

一、巴金

二、王蒙

三、王朔

第三章想象的空间:和中国小说一起成长

A.关于《猫》

B.刘斯奋的《自门柳》

C.关于《沉沦》的感慨

D.远近之别

E.和时代拔河:王小波的价值

F.《无字》:生命的痕迹

G.发掘回忆:关于王安忆小说

H.《秦腔》一曲动地哀

I.感慨高行健

J.梁晓声的意义

K.从“硬”的边界进入:《狼图腾》的价值

L.中国梦的片断

M.冯唐的两本书:摆荡在欲望和嘲讽之间

N.空山不空

O.残酷青春的痕迹

第四章世纪的“流年碎影”

A.天壤之别:王韬和刘恒

B.情何以堪

C.■影楼中

D.无尽歧路

E.随风而逝

F.胡兰成的传奇

G.“落难”的感慨

H.东京故事

I.风中之烛

J.如梦沧桑

K.“检讨书”祭

L.岁月无情

M.难言乡隐

N.行走江湖

O.“80年代”的意义

P.风雨20世纪的背影

第五章世纪思想的痕迹

A.召唤“新青年”的精神

B.“文艺复兴”再思

C.“狂飙时代”与现代中国

D.冯友兰的《贞元六书》的文化关怀

第六章世界和我们之间

A.诺贝尔文学奖:三十年的传奇

B.德里达与我们:知己或陌生人

C.《崩溃》的意义

D.《哈扎尔辞典》的价值

E.《布尔加科夫文集》的启示

F.说《帝国》

G.看“花生”全集,怀念“花生”

H.自白的效用:耶利内克的启示

I.理论的趣味

第七章和他人的书的对话:“序”里的意昧

A.《家族图谱》

B.展现“现代性”的矛盾

C.以摄影家的想象力赋予“中国”形象

D.《“看”/“说”》

E.女性内心世界的展开

F.张冲的《1977年以来喜剧电影研究》

G.朱家雄的小说

末章一个人的生命史

前言

好像有个读书俱乐部名字叫“读来读去”。我喜欢这个名字里面的意思,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读来读去之间消磨过去了。来去之间,只有书为我们人生的旅途刻下一些印记而已。读书当然是为了增广见闻,但其实也是在阅读之中让我们的人生有一些明确的标记,什么时刻读过什么书这样的事情会让人难忘的同时,也让人对于书多一层感慨和理解。读来读去的历程中我们也就慢慢地老去,一些没有看的书没有机会再看,一些看过的书偶然重温也会有一层老友重逢的欣悦。毕竟读来读去中生活在延续下去了。

看书的趣味当然并不只是学习知识,而且也在消遭和娱乐,在于偶然的灵光一闪,觉得自己有所发现,不虚一读。死读书当然也是人生不可免的部分,我们为了生活和发展都少不了这样的寒窗营读,现在有人说苦读已经过时,应该靠兴趣读书,其实人生里无奈的是苦读任何时代都取消不了,没有苦读的训练,所谓的“快读”也就难以存在。我们都推重才子的文不加点,一日十行,但其实没有实实在在的功夫,才气也难得展开。钱锺书先生当然是天才的典范,但看看最近出版的手稿《容安馆札记》,就明白他的功夫下得多大。虽然我们不得不死读书,却也不免想着死读之中有一些趣味突然来临,让人眼前一亮,心为之一动。

这部书可以说就是我的阅读生活的真切的记录,也是我生命史的真切的记录。这里是一些读书笔记的存留,也是许许多多半生读书的生活的真实感受的汇集。虽然零散,却依然敝帚自珍,虽然未必宏大,却还是我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展现。这里的一切其实都有我的体温,有我的心跳,也有我和我的生命的挚爱所在。我也渴望通过这部书和读者分享我读书的经验,给予读者一种对于书的感受。

这就是这部书存在的价值了。当然我的阅读肯定充满了盲点,充满了困惑和充满了问题。这里没有结论,只有在人生路上的一点点生命的痕迹,期望和读者共同度过这漫长人剩的一点真挚的情感而已。

内容摘要:

  回望30年的中国流行阅读史,我们发现,30年来,国人的文化轨迹是通过流行阅读辐射出来的。由于流行阅读投射的是国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时代之阅读是国人的集体吁求和想像,所以,流行阅读与时代文化心理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一部国人的“心灵史”。不仅如此,可以看到的是,国人的阅读生活受历史环境影响很大,则阅读体现的不仅止于时代文化心理,还是一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史,社会变迁史和中国发展史。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的阅读,到上世纪90年代“物质”之阅读,再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个体”之阅读,30年的阅读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人从计划经济集体中的一员解放出来,成为个体的人;这个个体的人从精神之解放,到具体应对个人的复杂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将这30年的流行阅读史,概括为一部“个人完成成长史”。  阅读究竟有没有用?阅读在_个人的生活历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些都是平凡人如你我,名人如张颐武、苏叔阳、王蒙、刘心武,包括余秋雨等人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有时甚至引发激烈争论。读,还是不读,这已经是个问题。但事实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自觉与不自觉地,主动与不主动地阅读一些书籍。这些书籍也必将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是具有“一辈子不忘”的性质的。从所读书籍上,也必然能寻出一个人的思想成长过程的深刻痕迹,感受得到作者人生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甚至还可以捕捉得到情绪上的细微变化。这正是此系列丛书最大特点。  本丛书每本题目相同,都叫《一个人的阅读史》,但作者不同,所阅读过的书籍也一定不同,所经历的人生感悟也一定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也必然不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系列图书之所以有出版价值的地方。我们普通读者这次可以真正走入那些名人的内心世界,看他们读什么书,听他们的内心独白,感悟他们对人生的真切感悟。本书讲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作者简介】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对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作出了重要阐释。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等论著多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一个人的阅读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05063214
《一个人的阅读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沈阳出版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一个人的阅读史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52.17 的主题关于 读书活动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