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渠
古河渠封面图

古河渠

何力, 编著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以图的形式,对我国的古河渠渡口做了概要性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的古渠道与古运河、消失的古代津梁等。

作者介绍:

何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 业毕业,在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文物出版社编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早期的古渠与古运河

第一节 江淮纽带古邗沟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开凿的运河中,吴国开凿的邗沟最为有名,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邗沟又名邗江、邗溟沟、渠水、中渎水,长约150千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有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

第二节 楚河汉界古鸿沟

鸿沟是继荷水之后,第二次沟通黄淮水系的人工运河。它将钱塘江、太湖、长江、淮水、黄河水道由水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战国时期魏国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三节 翻山越岭秦凿渠

灵渠主要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组成。分水工程呈“┘”形,似木工的曲尺,角尖对着海洋河的上游。南渠可分上下两段,上段自小天平向西北走向,到兴安县北,接始安水。北渠在湘江的北部,是指从大天平向右过北陡,直至汇入湘江的人工河段。

第四节 千帆往还两都水--两汉时期的漕河

漕渠的通航能力很高,它一直是西汉中后期东粮西运的主要渠道。西汉灭亡后,漕渠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湮废。东汉最大的运河工程是对汴河的治理,治汴工程主要包括改造渠口和筑堤、浚渠等。

第五节 凿渠河北连诸水

东汉末年,曹操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先后凿成白沟、平虏、泉州、新河、利漕等五条运河,把河北诸水连缀了起来。前四渠是出于军事需要,利漕渠则是出于政治需要。

第二章

京杭运河传千古

第一节 南北通途连五水

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分为五段: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和广通渠。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隋炀运河李唐利

唐代的大运河主要是连接扬州与洛阳的通济渠以及山阳渎。它们把长江、淮河、黄河、渭河连在一起,东起扬州、西至长安,长达三四千里。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沿线许多商业城市的繁荣。

第三节 赵宋之世修渠忙

赵宋运河体系中著名的是汴京四渠:汴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北宋的汴河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代的通济渠。广济河前身是唐朝开的湛渠,因河宽五丈左右,又称五丈河。金水河是北宋初年新凿的一条河道,惠民河是北宋时期仅次于汴河的重要河流。

第四节 截弯取直定型来

通惠河这一名称也是忽必烈给起的,含有漕运畅通的意思。郭守敬选定的引水路线因地制宜,极其科学地利用了水源和地形条件,解决了金代开挖闸河时所不能解决的沙多、水少、流急的难题。

第五节 豪华寂寞总关情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到明末的二百多年间,利用南北大运河,北运南粮,并设漕运总督主管,运河的航道与元代基本相同。清代疏浚山东省境内的大运河,注重江苏省境内大运河的安全通航,特别保护里运河的堤防。

第三章

沿京杭运河前行

第一节 通惠河

元代通惠河的起点是大都城内的积水潭。明代永乐初年以后,通惠河的起点移到北京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清代康熙年间曾经引大通桥漕船直达朝阳、东直等门,但后来仍以大通桥为漕运终点。

第二节 北运河

北运河从通州到天津,全长186千米。它流贯河北平原北部,至天津注入海河。干流通州至天津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古称白河、沾水和潞河。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县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

第三节 南运河

南运河从天津向南,到山东临清,全长四百多千米。它流经河北平原的中部和南部,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

第四节 鲁运河

鲁运河又称山东运河,其河道从河北与山东两省交界处的临清,到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台儿庄,全长四百八十三千米,因纵贯山东省境内,所以叫做鲁运河。

第五节 中运河

中运河,从山东省境内的台儿庄,向东南经过江苏省北部的沂沭丘陵平原区,在邳县(今邳州市)运河镇穿过陇海铁路,经过窑湾,沿骆马湖西岸东南行,到达皂河镇,进入徐淮黄泛平原区,然后沿废黄河向东抵达淮阴,全长一百八十六千米,是一条流贯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南侧苏北平原上的人工河道。

第六节 里运河

大运河北起淮阴南到瓜洲的这一段又称为里运河,全长一百九十七千米。里运河是除江南运河之外,京杭运河中能长期保持航运通畅的河段,今天更是鲁南、苏北及淮南与上海、常州等地商品交流与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

第七节 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河”或“官塘”。

第四章

消失的古代津梁

第一节 无形的渡,有形的梁

津梁最初的意义就在于沟通两岸交通,便于河流两岸都市的交流,桥梁和渡口是两岸联系不可或缺的纽带。古渡口和桥梁除了具有军事意义外,还是社交聚集的场所。有的还建有仓储设施,筑仓聚粮,供漕运和转运粮食之用。

第二节 津渡浮梁连江河

黄河是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河流,因而黄河渡口见于文献上的也就比较多,其中以黄河第一津孟津古渡为代表。长江地区由于开发比较晚,见于文献的津渡比较少。但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长江上的渡口也越来越多。如著名渡口有扬子津渡。

第三节 丝绸之路古渡多

河州段黄河上有两个著名的渡口:上渡是临津关渡,下渡是凤林关渡口。兰州附近著名的古渡口有两个:一个是金城渡口,另一个是金城津。在南方丝路交通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拉鲊渡、龙街渡和大渡口(今攀枝花市)。

第四节 彩练飞舞古桥梁

中国古代的桥梁千姿百态,总的说来有拱桥、梁桥、浮桥和索桥等四大类型。“秦梁汉柱”古梁桥,如渭水三桥、闽中桥梁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石拱桥,如赵州桥、卢沟桥等。更有让人心旌摇荡的索桥,以及遮风避雨的风雨桥。

第五节 造舟为梁古浮桥

浮桥结合了桥梁和舟渡的特点,采用联舟、系索、锚碇的修建方法,其长度可长可短,因此浮桥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水面宽深、水流量大,在古代技术解决不了或若造桥既费财力又效益不高的地方。

第六节 渡梁趣话

人类最原始的渡水工具有葫芦、皮囊和筏,这些原始渡具至今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使用,可是它们都还不适应人类频繁往来的需要。独木舟一直是先秦水上工具的主流。两汉时期木板船的迅速发展取代了独木舟的发展势头,此外还有皮筏子等。

内容摘要: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河渠》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历史的车轮不断涤陈推新,早已不再运输漕粮的运河已大半干涸淤塞,古老的津梁已让位于现代化的桥梁,古代的桥梁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已经风雨飘摇,再也不能承受起沉重的负荷,渡口处喧嚣的人群和舟子们嘹亮的号子已渐息平静远去,现代化的交通已经对这些古老的津梁、运河逐渐走进历史,人们已经对这些正在消失的和行将消失的古代运河、津梁漠然不见。桥上飞驰而去的驿马,渡口穿梭往来的渡船似流星般划过天空。悄然消逝的运河曾经静静流淌着,曾经承载历史,承载着南北水上交通的重任,承载着运往京城的一船船漕粮。这些古老的运河、津梁穿越历史,跨越时空,把古代交通中的水上世界展现给世人,它们与陆路交通、海上交通一起铸就了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的流动不息的血脉。

编辑推荐:

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
  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
  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
  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
  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
  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本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
  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
  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古河渠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
9787515003702
如需购买下载《古河渠》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 244 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古河渠是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于2012.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78.4 的主题关于 渡口-文化遗址-介绍-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