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2.5
《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第1版在国内第一次确立了大气环境化学的学科体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框架体系合理、文字深入浅出的特色,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化学国际国内的最新进展,是迄今的一部关于大气环境化学的权威专业教材,并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环保局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于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在保持原书特色的基础上,补充了“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和“气候变化”两章的内容,将原来的“大气放射性污染”扩充变更为“室内空气污染”,并注重体现国内外的学科前沿进展,特别是介绍中国大气环境问题的特征和研究成果。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绪论
第一节 大气环境化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
一、现场实验研究
二、实验室研究
三、模式计算
第三节 大气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第四节 本书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一、地球大气环境概貌
二、大气中对环境有影响的组分
三、对流层化学
四、气候变化的大气化学原理
五、平流层化学
六、室内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地球的大气环境
第一节 大气的发展史
一、大气形成的初始阶段
二、大气由还原性气氛向氧化性气氛转化
三、现在的大气环境
第二节 大气的分层
一、按气温垂直分布分层——热分层
二、按大气化学组分垂直分布分层
三、按大气电离状态的垂直分布分层
第三节 大气的能量平衡
一、太阳辐射
二、大气组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三、地球的能量平衡
四、大气的运动
第四节 大气的物质组成
一、大气组分的源、汇和循环
二、大气保留时间
三、大气组分及其分类
第五节 大气组分的浓度表示方法
一、混合比浓度表示法
二、数浓度表示法
三、质量浓度表示法
第六节 大气中的自由基
一、HOx自由基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变化趋势
二、HOx自由基的源、汇及相互转化
三、HOx自由基的重要性
四、HOx自由基的测定
第七节 大气环境质量及标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化学组分的源、汇与循环
第一节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一、人为源
二、天然源
三、污染物的来源分析技术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的汇机制
一、干沉降
二、湿沉降
三、化学反应去除
四、向平流层输送
第三节 含硫化合物
一、二氧化硫(SO2)
二、低价硫化合物
三、硫的大气化学转化及全球循环
四、含硫化合物的环境浓度
第四节 含氮化合物
一、氧化亚氮(N2O)
二、NO和NO2(氮氧化物NOx)
三、氨(NH3)
四、氮的大气循环
五、含氮化合物的环境浓度
第五节 含碳化合物
一、碳的氧化物-CO相CO2
二、挥发性有机物(VOCs)
第六节 含卤素化合物
一、卤代烃
二、其他含氯化合物
三、氟化物
四、含溴化合物
五、卤素的循环
第七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一、二恶英类化学物质的主要污染源
二、气态的PCDD/Fs
三、大气中PCDD/Fs的气体一颗粒相平衡
四、PCDD/Fs的大气行为
第八节 光化学氧化剂
一、臭氧(O3)
二、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三、大气中的自由基
第九节 大气气溶胶
一、气溶胶的来源
二、气溶胶的汇
三、气溶胶粒子的环境浓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化学反应速率与方程
二、平均寿命与分数寿期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节 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
一、光化学定律
二、光化学的初级过程和量子产额
三、光化辐射和光化通量
四、光化学反应速率
五、NO2的光解常数
六、温度和压力对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三节 大气气相化学反应
一、光解反应
二、氧化反应
三、大气寿命
四、大气污染物的气相化学反应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
一、大气颗粒物反应的分类
二、非均相反应的速率
三、非均相反应的机理
四、表面吸附水对非均相反应的影响
五、亚硝酸和氯原子的非均相生成机制
第五节 二次有机颗粒物生成机制简介
一、气相反应
二、颗粒物表面反应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对流层气相化学
第一节 NO.NO2和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第二节 清洁大气中的气相化学过程
一、清洁大气中的基本化学过程
二、NO在清洁大气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污染大气中的气相化学过程
一、光化学污染(烟雾)的历史
二、光化学污染(烟雾)的化学特征
三、利于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气象特征
四、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第四节 臭氧生成与NOx和VOCs的关系
一、VOCs/NOx比值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二、臭氧生成的等浓度曲线(EKMA曲线)
三、基于NOx和VOCs观测的模型OBM
四、指示剂法
第五节 自由基收支与循环
一、HOx收支和循环的定量关系
二、HOx收支和循环的模式研究
第六节 NOx收支与循环
一、城市近地层大气NOx收支与循环
二、郊区近地层大气NOx收支与循环
第七节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反应活性
一、等效丙烯浓度
二、OH消耗速率
三、VOCs的增量反应活性
第八节 光化学污染的控制策略
一、VOCs和NOx控制区及影响因素
二、基于VOCs和NOx控制的O3削减战略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溶胶化学
第六章 酸沉降化学
第七章 大气化学传输模式
第八章 气候变化的大气化学原理
第九章
第十章 室内空气污染
附录
《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分10章。从地球大气的演变和基本特征开始,分别介绍了大气中主要痕量组分的来源、汇和循环过程,以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和多相过程为核心,叙述了大气中重要的化学动力学机制,对流层的气相化学、气溶胶化学和酸沉降化学,以及描述大气输送和转化的数值模式。针对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和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化学过程,以及对流层化学、平流层化学和气候变化之间的本质联系。由于室内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全面地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范畴、研究方法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等内容。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大气环境化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40193619 如需购买下载《大气环境化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版次 | 2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5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大气环境化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13 的主题关于 大气环境-环境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