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0
本书是当代传记文学。
梨园世家
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
孟小冬身世成谜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旦行世家,三世唱旦
孟小冬成长于梨园生行世家,三代唱生
“老佛爷”赐梅兰芳祖父“胖巧玲”
孟小冬的祖父人称“老孟七”
出生
甲午战争那年,梅兰芳出生
孟小冬出生时,正逢国丧期
梅家家道中落,梅兰芳十岁之前,“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
孟小冬的童年单纯而快乐
梅兰芳四岁丧父、十四岁丧母
幼时的孟小冬常被母亲带着进庙烧香拜佛
初次登台
姑母说,少时的梅兰芳“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孟小冬学戏从“拿大顶”开始
梅兰芳被师傅斥责“祖师爷没给你饭吃”
青衣师傅吴菱仙被请进了梅家,为梅兰芳开蒙
孟小冬被“写”给了姨父仇月祥
梅兰芳首次登台被抱上舞台
孟小冬首次登台唱的是堂会
学戏、唱戏
少年梅兰芳师承名师,练功很惨烈
搭班喜连成,梅兰芳和麒麟童成了同学
倒仓了,结婚了,养鸽子了
跪唱《玉堂春》,梅兰芳初尝“红”滋味
孟小冬的三年学艺期转瞬即过
走红
京城菊榜,梅兰芳中了一次“探花”
谭老板倚老卖老,梅兰芳大胆接招,机智应对
孟小冬六岁出外跑码头
梅兰芳二十岁时才第一次离开北京
孟小冬离开上海时,梅兰芳南下到上海
跑码头(一)
在北京的梅兰芳“红”在上海
在上海的孟小冬“红”在无锡
初到上海。梅兰芳只挂“二牌”
初到无锡,孟小冬演大轴
王凤卿为梅兰芳争“压台”
孟小冬被视为天才
跑码头(二)
又赴上海,梅兰芳第一次遇险,险些被打断腿
排新戏,“梅派”戏初露峥嵘
孟小冬在上海首次登台时,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
孟小冬出师那年,梅兰芳第一次出国到日本演出
又赴无锡,孟小冬在袁世凯女婿家唱堂会
1924年,孟小冬第三次到无锡,梅兰芳第二次到日本
组班、搭班(一)
喜群社的班主是梅兰芳,梅兰芳在喜群社挂头牌
孟小冬跟上海大世界签了一年合约
梅兰芳赴南通,和实业家张謇交谊
盂小冬、孟鸿群父女同演一出戏
梅、孟同登上海舞台
梅兰芳第一次拍电影,拍摄场景被称作“古今中外荟
萃的奇景”。
梅兰芳学画,拜师齐白石
组班、搭班(二)
孟小冬签约上海共舞台,改“孟筱冬”为“孟小冬”
梅兰芳、杨小楼合组崇林社,排演《霸王别姬》
孟小冬赴南洋小吕宋
梅兰芳组班承华社赴香港演出
孟小冬赴汉口,和姚玉兰义结金兰
京城聚首
梅兰芳又拍了五部电影
孟小冬搭班白玉昆班
“梅派”新戏又增八出,每出都有新创造
孟小冬北上,抵济南,险遭“狗肉将军”欺凌
梅兰芳请泰戈尔看戏,泰戈尔赠纨扇
孟小冬过津门,初抵北京,一出《四郎探母》一炮而红
梅孟同台
梅孟之恋
孟小冬定居北京,拜师陈秀华
梅兰芳频繁接待外国友人,梅宅成了“外交场所”
梅、孟合唱《游龙戏凤》
梅、孟两情相悦,渐生情愫
梅兰芳有妻室,前有王明华,后有福芝芳,还有无果而
终的刘喜奎
友人撮合,梅孟结合,另择新屋而居
梅孟分手(一)
反对徒儿成婚,仇月祥离京返沪
梅、孟新婚,甜蜜而温馨
迁新居,金屋藏娇
“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
热热闹闹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
扑朔迷离的一桩“血案”,凶手姓李?姓王?
梅、孟关系蒙上阴影
梅孟分手(二)
梅兰芳内忧外患
内,携妻赴天津,孟小冬心生不满
外,《凤还巢》“禁演”风波
孟小冬不甘被“藏”金屋,也赴天津,重登舞台
梅兰芳发妻王明华病故
孟小冬争宠
梅兰芳冒破产危险赴美
梅孟分手(三)
赴美名单公布,没有福芝芳,也没有孟小冬
梅兰芳抵美,第一场招待演出,观众“听不懂”
张彭春加盟梅剧团
“梅兰芳热”弥漫在美国本土
梅兰芳和范朋克、梅兰芳和卓别林结下友谊
梅兰芳被授予博士荣誉学位
梅兰芳伯母去世,引发“戴孝风波”
梅、孟终于分手
孟小冬公布“紧要启事”
与杜月笙
梅兰芳创办“国剧学会”
《戏剧月刊》为四大名旦排座次
盛大的杜家堂会
早在1925年,孟小冬结识杜月笙
婚姻受挫,孟小冬拟绝食自尽
梅、孟分手,杜月笙从中调解
重新登台
“九.一八”那天,“少帅”张学良正在看梅戏
孟小冬拜师言菊朋、苏少卿
梅兰芳自平迁沪,创排抗日大戏《抗金兵》和《生死恨》
孟小冬心灰意冷,皈依佛门,又重登舞台,再拜师程
君谋
梅兰芳第一次赴苏联,世界三大戏剧理论体系形成
与余叔岩
梅、孟参加杜月笙举办的“义赈会”,却失之交臂
梅兰芳返回北平,和弟子程砚秋打对台
孟小冬南下上海,成了杜月笙的又一个女人
“七.七”事变后,梅兰芳拒绝登台
孟小冬赴香港,和杜月笙、姚玉兰会面
梅兰芳赴香港,从此滞留于此
孟小冬拜师余叔岩
梅兰芳曾经救赎余叔岩,余叔岩誓言“甘愿为兰弟挎刀”
息演
孟小冬求教余叔岩,甚少演出
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舞台
抗战胜利,孟小冬参加电台播音
梅兰芳复出,在上海演昆曲
杜月笙由港回沪,孟小冬再次入住杜公馆
梅兰芳在上海,第二次和弟子程砚秋打对台
孟小冬参加杜月笙庆寿演出,这是她最后一次登台
永远的分离
齐如山劝走,梅兰芳却留在了大陆
杜月笙劝走,孟小冬先去上海,后离沪赴港
梅兰芳参政议政,做了政府官员,却遭遇了一场政治
风波
孟小冬嫁给杜月笙
梅兰芳重返北京
杜月笙死,孟小冬搬出杜公馆
梅兰芳赴朝慰问
有人劝说孟小冬回大陆,未果
梅兰芳入党,绝唱《穆桂英挂帅》
1961年,梅兰芳去世
1967年,孟小冬迁居台湾台北
十年后,冬皇去世
前言
“只是一切都过去了。”
据说,这是孟小冬晚年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不说“一切都过去了”,而是说“只是一切都过去了”。如果她说“一切都过去了”,那么人们就可以感受得到她对过去了的人和事的确已经从容而淡然。但是,她却在“一切都过去了”之前加上了“只是”两个字。这也许是她无心的非刻意而为,却恰恰从中透出她心底隐秘之处仍然错综杂乱。
“只是”,包含了太多无法言明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不论……只是……”,也可以理解为“哪怕……只是……”;更可以理解为“尽管……只是……”。这“不论”、“哪怕”、“尽管”后面的一切,客观上,是过去了;主观上,却沉淀在了她的内心深处。它们组成了她的人生,于是,她这一辈子,就是不想耿耿于怀似乎也不行了。
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单是一代红伶,一介名优,而是一个在旧时代受封建遗毒侵害、历经坎坷的悲惨女人。很多人为她两次为人妾而掬同情之泪。但无论何时提及孟小冬,总绕不过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梅兰芳。有人说,梅兰芳开始了孟小冬的悲剧人生;也有人说,孟小冬使梅兰芳的清白人生留下了一块阴影。这些说法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不免失之偏颇。
梅兰芳选择了孟小冬,孟小冬也选择了梅兰芳。这是他们的选择。如果说孟小冬选择梅兰芳,结局是悲剧的话,那么,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当归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女人,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却偏偏以唱戏为生的女人。这一切,使她的命运不可逆转。有一句话似乎已经成为经典:性格决定命运。换句话说,选择,也决定了命运。
后记
南京小仓山对我来说,是个值得留恋的地方,原因之一是我寓住在那里的几年时间里,好好写了几部作品,而最后一部,便是这本《梅兰芳和孟小冬》。
我的《梅兰芳全传》虽然不是在小仓山写的,却是入住那里后出版的。《梅兰芳全传》是在梅兰芳传记中首次正面描写梅兰芳与孟小冬关系的作品,梅兰芳的家人对我写梅兰芳曾给予热情鼓励,并提供了不少细节性史料。
《梅兰芳全传》面世后,梅孟之恋的题材或涉及梅孟恋情的作品慢慢多了起来,一个并不有趣的现象随之出现了:在一些作品中,崇敬梅兰芳的作者将梅孟之恋的发生写成系由孟小冬勾引梅兰芳所致;而崇敬孟小冬的作者又将梅孟之恋写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上当受骗的故事。
这两种说法显然出于主观臆测与意愿。持前者观点的人不仅看坏了孟小冬,也看低了梅兰芳。梅兰芳出名较早,阅人无数,且情商极高,何况与孟小冬相识时,已有家室,而非血气未定的少年,岂是轻易能被人“勾引”得了的!
后一种说法更可笑,孟小冬登台很早,在一般小女孩菽麦不辨的年纪,就已经随着戏班子四处跑码头了,岂有轻易上人当、受人骗之理!
梅孟相恋的缘由其实很简单,无非两情相悦、两性相吸、彼此相慕而已,与一般男女爱情的生发并无特别之处。倒是他俩显耀的身份,使世人把他们的爱情放大了、美化了或想复杂了。
之所以对梅孟是非各执一词,除了作者的立场与情感的原因外,还因最初被人们看作绝配的梅孟之恋,最终却是以“不欢”而散场、而分手的,而且之间还曾出现过常情之下的、以及人们意料之外甚至令人膛目结舌的许多枝节,孟小冬也曾口出怨言。到了这一步,仿佛“相骂无好言”,把不是都算到对方头上就不奇怪了。
但是出现这样的局面,对双方其实都无益处,更重要的是,浓厚的主观色彩,掩去了真实的历史。由此我想,该有一部以客观的态度、以史家的笔触还梅孟之恋本来面目的作品了,这是写作本书的初衷。
作者
2008年国庆于秦淮河入江口
本书是一部关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纪实文学作品。从这部书中,你可以知道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单是一代红伶,一介名优,而是一个在旧时代受封建遗毒侵害、历经坎坷的悲惨女人。无论何时提及孟小冬,总绕不过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梅兰芳。有人说,梅兰芳开始了孟小冬的悲剧人生;也有人说,孟小冬使梅兰芳的清白人生留下了一块阴影。梅孟相恋的缘由其实很简单,无非两情相悦、两性相吸、彼此相慕而已,与一般男女爱情的生发并无特别之处。倒是他俩显耀的身份,使世人把他们的爱情放大了、美化了、想复杂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人生历程两线并行,各自发展,两相对称,以客观的态度、以史家的笔触来还梅孟之恋本来面目。 本书作者为曾撰写《梅兰芳全传》的梅兰芳研究专家李伶伶,在书中首次撩开孟小冬的神秘面纱,以梅、孟的情感世界作为主题,把二人的人生经历交织穿插在一起,以客观的态度、史家的笔触还原梅孟相恋的本来面目。梅兰芳的家人对此曾给予热情鼓励,并提供了不少细节性史料。 本书试图还原梅孟相恋的真实面目,它以梅、孟成长发展的两条线索自然展开,从两条平行线到互相交叉,再到渐行渐远,两人的艺术与情感世界相互对照、映衬。一个男人将旦角唱得出神入化,一个女人将老生演绎得惟妙惟肖,两人由戏生情,因情入戏。然而梅孟之恋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果首先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战乱不止,婚恋观亦新亦旧;其次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一个有妻有室,一个待嫁之身,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众人仰望的“冬皇”,他们的遇合注定无法平淡;当然,还因为梅、孟的性格,如同作者所分析:“梅家三代在舞台上饰演女人,梅兰芳性格柔弱而温和,永远的彬彬有礼、谦和从容;孟小冬虽然是女人,但她在舞台上饰演的是老生,角色需要她阳刚、霸气。日久天长,她的性格中刚烈的成分更多一些。这是他俩的不同,也许也是他俩无法天长地久的原因之一。” 本书除了为读者交待了一段不了情的发端和终结,更为大家展现了民国时代中国戏曲舞台的繁华和喧嚣。京剧爱好者们可以在书里小过戏瘾,各大戏班、各大门派、各出名戏,俯拾皆是。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梅兰芳与孟小冬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9929828 《梅兰芳与孟小冬》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梅兰芳与孟小冬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8.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传记文学-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