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2.0
《野草》,是鲁迅陷入第二次绝望时生命追问的一个过程,一次穿越绝望的行动,它伴随着情感、思想和人格惊心动魄的挣扎与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厌弃、哀伤、矛盾、终极悖论、绝望、怀疑、挣扎、解脱、欢欣等等组成的极为沉潜的情思世界。《野草》并非一般意义上单篇的合集,而是一个整体,《野草》中,存在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野草》处在鲁迅人生与文学的最后转折点的位置上,经过《野草》,鲁迅终于完成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发现,将后期的人生,投入与现实直接搏击的杂文式生存中。
序一:《野草》的文学启示——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序(钱理群)
序二:在词语的迷宫里(孙郁)
代前言:我与《野草》的研究之缘
第一章 1923年的鲁迅
第一节 鲁迅的一个“原点”
第二节 1923年的鲁迅
第三节 《呐喊·自序》
第四节 第二次绝望
第五节 《野草》:穿越绝望的行动
第二章 《野草》的“诗心”
第一节 该拥有怎样的“诗心”,才能与《野草》对话
第二节 自厌与自虐
第三节 矛盾的漩涡
第四节 生命的追问
第五节 《野草》“哲学”的形成
序一:《野草》的文学启示——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序(钱理群)
序二:在词语的迷宫里(孙郁)
代前言:我与《野草》的研究之缘
第一章 1923年的鲁迅
第一节 鲁迅的一个“原点”
第二节 1923年的鲁迅
第三节 《呐喊·自序》
第四节 第二次绝望
第五节 《野草》:穿越绝望的行动
第二章 《野草》的“诗心”
第一节 该拥有怎样的“诗心”,才能与《野草》对话
第二节 自厌与自虐
第三节 矛盾的漩涡
第四节 生命的追问
第五节 《野草》“哲学”的形成
第六节 “虚无”“反抗”、肉身性与丰富的痛苦
第七节 文体、语言及其他
第三章 探寻“诗心”的踪迹
第一节 《秋夜》:《野草》的“序”
第二节 向死:从《影的告别》到《过客》
第三节 死与生的挣扎:从《死火》到《死后》
第四节 新生:从《这样的战士》到《一觉》
第五节 《题辞》: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发现
第四章 《野草》与佛教
第一节 鲁迅与佛教的因缘
第二节 《野草》中所现佛教的雪泥鸿爪
第三节 “人生苦”“厌离心”与“四圣谛”
第四节 “无我”“缘起”与《野草》的解脱之道
第五节 《野草》否定性语法与佛教论理之关系
第五章 《野草》的语言与节奏
第一节 论《野草》的“晦涩”
第二节 《野草》的语言节奏与“意蕴节奏”
第六章 《野草》与交响乐曲式
第一节 鲁迅与音乐
第二节 西方交响乐曲式
第三节 《野草》与交响乐曲式
第七章 意象的线条与色彩:《野草》视觉意识与艺术现代性
第一节 品味、眼光与心灵
第二节 《野草》的线条和色彩
第三节 视觉意识与现代心灵
第八章 在东、西“虚无”之间:《野草》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梦十夜》的深度比较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野草》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梦十夜》的事实性联系
第三节 面向“虚无”的《野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梦十夜》
第四节 在东、西“虚无”之间
第五节 结论
第六节 续论:鲁迅与尼采的相遇
第九章 《野草》之后:《野草》的生成与“杂文”的产生
第一节 鲁迅“杂文”之谜
第二节 杂文背后的“文学主义”
第三节 文学的自觉与小说的自觉
第四节 《野草》的生成与杂文的自觉
第五节 “野草”、杂文意识与后期鲁迅
后记
《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由汪卫东著。《野草》,是鲁迅陷入第二次绝望时生命追问的一个过程,一次穿越绝望的行动,它伴随着情感、思想和人格惊心动魄的挣扎与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厌弃、哀伤、矛盾、终极悖论、绝望、怀疑、挣扎、解脱、欢欣等等组成的极为沉潜的情思世界。《野草》并非一般意义上单篇的合集,而是一个整体,《野草》中,存在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野草》处在鲁迅人生与文学的最后转折点的位置上,经过《野草》,鲁迅终于完成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发现,将后期的人生,投入与现实直接搏击的杂文式生存中。
《探寻“诗心”》认为当下的《野草》研究中客观性不足,对《野草》的本体性关注也不够,作者将《野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选取了佛教、语言与节奏、交响乐曲式、意象的线条与色彩等多个透视角度,探讨其诗学内涵,并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梦十夜》进行了深度比较,还进一步探讨了《野草》与鲁迅杂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