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中国更行
日本行,中国更行封面图

日本行,中国更行

王锦思, 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9.0

书籍简介:

本书用作者掌握的珍贵的一手资料和大量图片,客观理性地分析日本在现代化指数、国民素质、发展水平等的现状。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日本是最好的参照

换个角度看日本

日本不应该被误读

中国被放在解剖台上

伟人如此赞美日本

日本的“世界第一”

第二章“东亚病夫”PK“小日本”

“小日本”的真正由来

中国人最早自名“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无需讳疾忌医

“小日本”有多大

第三章精神总动员

墙里开花墙外香

见机行事

团结就是力量

情报至高无上

认真到极致

有效率的工作狂

富得小气

在学习中创造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四章竞技场上

金牌并非万能

武术和柔道

从围棋到麻将

地球围绕足球转

无限风光在险峰

盛典奥运会

中国人身体素质世界第几

第五章谁是礼仪之邦

礼当下中国

言行也美丽

将环保进行到底

平安靠公德维系

在商言德

依法治国

民主政治

素质决定脸面

第六章最后一道防线

梦回唐朝

堪称此邦不忘本

群趋东邻受国史

魅力汉字

书画艺术

画面静与动

音乐悦耳

饮食有道

霓裳羽衣

黄连厚朴

漆瓷器物

五大发明

第七章没有硝烟的较量

日本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人口变成人才

把资源点石成金

生存空间无限伸展

产品也是艺术品

“日本造”的进攻

富裕贵在平均

常任理事国之路

武士刀越不过长城

第八章中华如何能复兴

向强者挑战

中日只能相伴

科教兴国

再向日本学习

再向中国学习

多少年赶超日本

前言

“等了千年的山盟海誓,走了万里的地久天长。”

1998年,我为吉林电视台相亲栏目《浪漫之旅》撰写了宣传词,这其中的一句话也是我从少年到现在关注中日问题的真实写照。我固执地认为日本问题是足以揭开中国百年兴衰秘密的钥匙,我期待国家级抗战纪念早日举行,也深知实现理想化中日友好之艰难。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吉林省德惠市。有日本媒体在报道我的时候,还习惯性地称我的家乡前身是曾经被日本侵略,并使用东京时间计时的“满洲”。没有哪个区域像这片黑土地一样,被中国人如此深情且习惯性地放在中国版图方位上看待,称之为“东北”,辽吉黑三省人一概被称为“东北人”。

我童年拥有的连环画《小兵张嘎》而今破烂不堪。

我还是一个农村小学生时,从《小兵张嘎》等抗日题材小人书和电影里知道有一个野蛮、凶残、好战的日本。据说,日本兵操练时走到悬崖边,如果不命令立正,他仍然会跨出足以致命的一步。

在每一张足够详细的中国地图上,都有日本在旁边不动声色,仿佛提醒我们不能安然其外。我是一个中学生时,每次看中国地图,总不会忘了瞅一眼日本,哪怕就一眼,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总耐不住寂寞的岛国,更想亲自踏上它的土地看个究竟。

在德惠一中读书时,班级规定值日生在黑板上写名言自勉,并激励同学。我写下了毛泽东所作的《离家》一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当时同学大多在县城住校上学,这首诗与我们的经历和理想极其相似,因此引起极大的共鸣和反响。直到后来,我才惊讶地发现这首诗有着纯正的日本“血统”,它表达了日本青年渴望走出乡村、走向外面世界建功立业的理想,在日本流传一时。原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后毛泽东将诗作了修改,诗名是《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蒋介石称“予我精神上最大的刺激”,遂赴日留学;少年毛泽东感觉到日本的“美丽、骄傲和强大”,他把《离家》稍做改动,走出韶山冲到外面求学。

一个侵略的、进取的日本出现在中国的文艺作品和历史书里,一个真实的、发达的日本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童年时,我在家乡村路上看到灰色的日野卡车运载粮食送往德惠县城。日本侵华时期出产的电线铁塔、桥梁、木工工具几十年后还能使用,老百姓为此赞不绝口。

少年时,日本的风土人情、田园雅舍、青山白雪、温柔少女,给我精巧含蓄的美感,似曾相识,神往欲去,一时冲动,竟自学了几天日语。渐渐地,日本形象铺天盖地地冲进了我的视野:动画片、电器、新干线、摩天大楼、多层立体交叉桥、人工岛。战败国何以如此强大?我不禁思索……

1986年,家里通过关系找熟人,买了一台日本三洋牌14英寸彩色电视机,使用至今还品质如初。

早在1918年,日本兵就在德惠铁路和饮马河边驻扎,抢抓小鸡食用,以致周围几里内没有公鸡报晓声。当时的诗人王云台写道:“惊心犬吠连声起,报晓鸡鸣半个无。寄予莫留空埘在,怕他多事引倭奴。”而今日本人同样可以吃到德惠的小鸡。德惠正大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就建立在当年日军驻扎地附近,从日本引进设备,把鸡肉加工好后再向日本出口。

1993年初秋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和大学同学来到北京豪华高档的燕莎友谊商城实习,100多名身着藏青色学生服的日本少年极大地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们围观、抚摸超大型的日本电视机,对之评头论足,自豪又兴奋地挺着小胸脯。随后他们购买了中国工艺品,就心满意足小鸟般地飞去了。带队的男老师长得酷似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买了一幅中国画。

中国吸引他们的仍然是传统而非现代,我无言以对,却思绪万千。早就听说,日本学生到中国来更多的是为体会日本产品普及程度,借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当他们见到北京大街小巷的日本汽车时,以为身在东京,就乐不思蜀,忘记富士山下那开满樱花的故园了。

1994年,适逢甲午战争100周年,我写了一篇《甲午百年祭》,文中我认为:

明治维新以降,当中国在无休止的战乱和动荡中顾影自怜江河日下时,日本这轮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光照全球。一百多年来,日本几乎将亚非拉所有的光辉和罪恶占尽,并取代了领先亚洲乃至世界五千多年的中国的优势。但对于中国而言,日本不像我们头上那个会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精灵那样温暖可爱,让文人墨客讴歌不已,它只是格外炙热灼人,始终让与其一衣带水的中国感到那烈日当空火辣辣的存在。

这时,我尝试更深入地研究日本和抗战,准备写书。1996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长春工作,就是为了仔细打量这座昔日的伪满都城,看看有无有价值的史料值得挖掘。2001年,为了推进国家级纪念抗日战争以及个人事业,我又返回北京至今。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

反日是指对日本相关事物(诸如日本政府、日本人、日本民族、日本文化等)的不信任、反感、戒备、愤慨甚至仇视的感觉或态度,从对日本政府的憎恨到对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憎恨,到最后甚至会诉之以暴力手段。

许多人认为我是反日分子,其实我并非反日,我把自己的行动定义为“后抗日”。后抗日是对抗日战争和日本进行理性研究、宣传,并致力于对抗战遗留下来的纪念、索赔、钓鱼岛等问题的解决,以及谴责、批判、抗议日本错误行径等一系列追求正义公理的行动。

我曾处在民间后抗日或反目运动的最前线和漩涡里。每当日本出现错误行为,我和大家一起冲锋陷阵,保卫钓鱼岛、反对京沪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对日索赔,发出了中国民间的最强音。

我从事最主要的后抗日活动是推进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呼吁对死难同胞和英烈实行国家级公祭。我通过上百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提议,又在http://www.wwgc.cc/qm/发起签名活动。目前全国每年有数百个城市在9月18日这天鸣警报。

中国目前拥有反映日本50年侵华历史的纪念馆150多个。在加强抗战宣传的同时,或许应该建立一座反映中日两国2000多年友好交流的纪念馆,但是鉴于中日关系尚未彻底改善,建馆时机并不成熟。我是成千上万个收藏中国史料和日本侵略罪证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成规模、成系列收藏中日交流和中日友好史料的人,各种藏品上万件。我并非无原则地追求中日友好,而是出于研究需要才收藏,我希望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中日关系。

去过日本的人对日本的看法会有一定程度的修正,可见实地考察的重要性。2005年,两次访日的机会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成行。2007年11月下旬,在有关机构和朋友资助下,我终于来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日本和韩国,验证和对接纸上谈日本的思考。

我问一位常去日本、韩国的中国女性对这三个国家发展的看法,她笑着说:“韩国和日本差了20年,中国和日本差距更大,无法用年来衡量。”或许她的看法有些夸大,但是30年前,美国学者沃格尔的专著《日本第一》风靡世界,自负的美国人敢于赞扬日本第一,落后于日本的中国人更应该清醒。

而今,评价日本好的人容易被当成“汉奸”,揭露日本罪恶容易被当成“爱国贼”。这种分歧与其说是思想的多元,不如说是缺乏对不同观点的包容。中日关系中,侵略不是唯一,交流也不是唯一,偏重任何一方都将失衡。如果只看到日本的短处,显然不利于看清我们自己。在牢记历史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的长处,这对于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我偏执地觉得,研究透日本,以日本为参照物,就能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复兴指日可待。孟子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内容摘要:

  这是我们民族的励志书,是中日综合实力的大PK。它道出了中日当前差距的现实,探索了中国未来复兴的方式。  书本从许多全新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和中国的种种差距,提到了日本“行”,也提到了中国“行”,但更多提到了日本“行”,尽管不全是日本“行”,不过日本的确有许多长处“行”值得我们借鉴。承认日本“行”,知耻而后勇,中国才会更“行”,中国更“行”是未来的可能和必然。  本书打破以往反映日本的书籍单纯分析日本的做法,从全新的视角,把日本作为参照物,关照中国的百年兴衰,寻求中国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  书中关于中日两国的一系列对比,无论是经济发展指标,还是国民素质,乃至于在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和陶瓷领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许多领域还落后于日本,这些对比无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本书纠正了人们诸多惯常的关于日本和各种史实的认知,同时也自我剖析和深入反省中国的各种问题,许多观点十分独特,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思想深度。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十分重要。勇敢地承认日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点,不妨碍批判日本的缺点,这才是中国励志进步的必然一步。承认当前日本行,是为了未来中国更行。中国更行是深切的期待,也更是未来的必然和可能。【作者简介】  王锦思,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曾为记者、歌手,目前从事占玩字画史料交流等工作,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也是中国唯一成规模、成系列收藏中口友好交流史料的人士。本书所有图片均来自作者收藏品。进行中国问题、国际关系、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业余研究,相关文章和报道见于诸多中外媒体。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纪念抗日战争和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参与保卫钓鱼岛、抗议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对日索赔等“后抗日”行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日本行,中国更行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认知日本
9787543658899
《日本行,中国更行》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青岛出版单位青岛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日本行,中国更行是青岛出版社于201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313.07 的主题关于 日本-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