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封面图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陈平, 原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作者有关北京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回忆文章的结集。

书籍目录:

自序

辑一关于“城”

“北京学”

“五方杂处”说北京

附录一城市的韵味

图像的北京

在“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

答新华社记者刘江问

文学的北京:春夏秋冬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

附录二大学精神的见证人与守护者

写给大学校园里的“老房子”

长向文人供炒栗

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

辑二关于“人”

十年一觉

“萧瑟昌平路”

从中大到北大

满枕蝉声破梦来

怀念吴组缃先生

童心与诗心

关于林庚先生

与《读书))结缘

“最好”的感觉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生于忧患

同一个舞台

在2004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听君一席话

“专任教授”的骄傲

写在“北大十佳教师”颁奖典礼上

行过未名湖边

辑三关于“书”

京华买书记

逛书摊

书肆与文人

读《琉璃厂小志》

学者小说的魅力

读《大都》

文史的北京

“曾经北大书系”总序

还是不要“戏说”为好

老北大的书缘

《北京研究书目》缘起

闲话北京

《人在北京》自序

《北大段子》序

《北大古典生活))序

前言

将《“北京学”》置于全书开篇的位置,颇有“做学问科”的嫌疑。其实,没那么深奥(或日:没那么无聊),只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编排方式,各辑文章按写作时间排列。如果以此推断,试图从“学术”角度加以评判,那可真是“文不对题”。那文章的题目很吓人,实际上不过是一则随感。说到天上去,也只是预感到“北京”作为学术课题的“伟大意义”。据说,此文乃“北京学”这一话题的最初文献(参照马万昌《对北京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1期),但谁都明白,“话题”与“成果”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对来说,我对《“五方杂处”说北京》、《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以及《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三文,稍有信心些虽说文体驳杂,起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的研究思路、学术趣味和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前者缘于我六年前在北大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的“北京研究”专题课,后两者则关涉我和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现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共同主持的“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相关论文集。其实,关于“北京”这座城市,我还真撰写过若干专业论文,只是有的已人《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有的将收《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故只好割爱了。这样也好,本书于是得以轻装上阵,不必整天端着“学问”的架子。

“为什么是北京”,很多喜欢谈论北京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追问。记得在《“五方杂处”说北京》中,我是这么解答的:“为什么是北京,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不成问题。住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就好像生于斯长于斯,没什么道理好讲。当初只是凭直感,觉得这城市值得留恋。久而久之,由喜欢而留意,由留意而品味,由茶余酒后的鉴赏而正儿八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茶余酒后的鉴赏”多,而“正儿八经的研究”少。也正因此,本书的定位是“随笔”或者说,是一种人文性质的“北京阅读”,而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北京研究”。

书分三辑,分别讨论城、人、书。为什么谈论北京时,非要收入在京访书、买书、读书的文章不可?当然是与这座城市的特点有关,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说白了,“本书的主角确实是北京,但那只是以学术文化为主轴的北京;而且是透过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学者不无偏颇的目光以及略嫌芜杂的笔调,所隐约呈现出来的”这话出自我为台湾版《人在北京》所撰“自序”。

2003年底,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刊行了我的随笔集《人在北京》。书出版后,不断有热心的编辑前来打听,建议刊行该书的简体字版。之所以谢绝,是怕跟我在大陆已刊各书的选文重叠。这一回,拗不过三联书店郑勇君的再三催促,抽去一半旧作,增加一半新文,让其“改头换面”,粉墨登场。

各辑文章的排列,意思显豁,无需作者饶舌。唯一需要多说两句的,是《生于忧患》一文。2003年的4、5月间,面对满街白花花的口罩,还有电视里“抗击SARS,打赢首都保卫战”这样悲壮的标语,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真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不能说没有,但肯定很少。课堂上,我将刊有此文的报纸复印给同学们,据说很是“鼓舞人心”。这大概是我近年所撰文章中,唯一真的感觉“有用”的。

2007年6月7日于圆明园花园

内容摘要: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作者以随笔形式,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本书收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关于人”、“关于书”。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收藏。  本书收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关于人”、“关于书”。作者虽然是岭南人,但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且坐言起行,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现代都市与现代文学”等专题课,指导有关北京研究的博士及硕士论文,主编“北京读本”,为台湾《联合文学》杂志主持“北京专号”,编印《北京研究书目》,并于2003年10月主持召开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试图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作者简介】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2)、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0)、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等。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卷、《千古文人侠客梦》、《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学苑话题
9787108029195
如需购买下载《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91-53 的主题关于 北京市-地方史-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