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之旅
艺术欣赏之旅封面图

艺术欣赏之旅

金开诚, 著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3.0

书籍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文集,文章涉及诗作、书法、艺术等。

书籍目录:

艺术欣赏之旅(代序)

技道功

艺术欣赏是一种学习

“单课独进”与“一通百通”

说“气”

说“韵”

说“味”

诗与文化随想

学诗闲谈

古诗用典谈录

读古代诗书画论札记

说“意在笔前”

漫谈书信文学

臆谈“鲧禹治水”

文艺创作中的善恶之报

闲谈“江湖”及其他

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书法艺术的功力与情性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再谈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现代书法”讲录

漫话招牌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答问

漫谈京剧流派的形成

漫谈京剧创新

谈京剧唱腔的“韵味”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电视情节剧创作答问

体验与表演

通感与艺术欣赏答问

灵感二题

谈谈艺术默契

略说悬念

文学创作与心理平衡

高雅与通俗

含蓄与朦胧

前言

艺术欣赏之旅(代序)我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当然主要是为了得到乐趣。不过,既然喜爱也就希望逐渐提高欣赏的能力,然而这并不容易。试以数例来说明:先说听京戏,这我从小就喜欢,连带着也就爱看谈戏的文章。这些文章凡谈到唱腔必涉及韵味,谈到武戏则必涉及动作干净漂亮。然而,什么是“韵昧”,什么是“干净漂亮”,我却无所感觉。

于是向人请教。名票某先生给我又唱又比划,讲了半天,我仍然无从体会。最后他说:“你只要多听多看,自然就知道了。”这话没错。我后来听得多看得多了,果然也就知道了。然而却经历多年才得到这个结果。

其次是篆刻,这也从小就感兴趣。开始最喜欢“圆朱”、“满白”两种形式,既惊其功夫精到,又爱其匀称雅洁。常想自己要是能刻到这样就好了。

然而看看谈篆刻的专书与文章,却说古拙的汉印才是典范;“圆朱”、“满白”倒是品位不高的一类。为此专门找了印谱来看汉印,却觉得一点也不美。但专书与文章中的论述总不会骗人,看不出汉印的好处还是自己欣赏能力差。怎么办?多看!等到看懂也经历了多年。

再有就是书法,从小参观展览总觉得美不胜收。但有一次在人家里看到一副晚清俞樾写的对联,旁边一个人说道:“这字像小孩写的,有什么好?”这话可刺激了对联的收藏者,他叫道:“这是俞曲园写的,怎么能不好?”“好在哪里?”“你自己看嘛。”我是儿童,当然没资格说话,但心里也感到看不出好处来。

后来因为练字,写了几个月隶书,看懂俞樾那样的书法不算太难了。

但有个书法家却对我说:“篆刻要用刀如笔,书法要用笔如刀。”前一句话我懂,后一句就无法理解了。请问为什么,他说:“用笔如刀,笔画才有力度与深度。古人讲‘入木三分’,难道毛笔真能入木?无非是形容行笔沉着有力,不使人感到浮躁浅薄而已。”道理是讲得不错,然而在我眼中看来,书法无非白纸写黑字,黑处都是一样的黑,怎么能分出深刻与肤浅来呢?但后来欣赏经验多了,就明白的确是能分出来的。

文学作品的欣赏也不那么容易。我从小喜爱古典文学,惟独欣赏不了楚辞。上了大学,听老师说,屈原有进步思想,有斗争精神,有爱国主义等等,这我都同意;但仍然不能从楚辞中得到艺术享受。只觉得各篇都很杂乱,说来说去都是那些话,叫人心烦。

不料,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却让我专门去研究楚辞,无可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去读。读来读去终于感到《离骚》的抒情深度在文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抽思》、《哀郢》也很感人,而《九歌》则是天下至美之诗。

这些情况,我在最近出版的拙作《屈原辞研究》的“前言”中也曾说过。

诸如以上这样的事例,我想不必再多举了。总之是说,文学艺术的欣赏虽看乐趣,却并非只要去看或听就有享受,而是往往有欣赏不了的时候。但只要欣赏得多了,又用心玩味,情况还是会转变的。

事情到此本已完了,但后来我的职业却决定了我常常要对学生或读者分析讲解文学艺术作品。这时我想,我自己因为出身寒微,从小得不到明师传授(当然更谈不到名师),所以提高欣赏能力才很不容易。如今我至少要做个“明师”,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感受讲清楚、讲具体,使学生或读者产生同感。

这个愿望虽好,却是收效甚微。得到的反馈中有这样一些话:“无论你把《离骚》说得多么了不起,我总感到它没有诗味。”“京剧是过去了的艺术,你说唱腔韵味好,可是我听不出来;就算听出来了,也不知它美在哪里。”“把《兰亭序》说得天下少有,那不过是传统观念人云亦云而已;其实它的书法很平庸,我们这代人可不信邪。”面对这些话不能不引起深思。总算心理科学帮了我的忙,使我觉悟到光用语言来传授是不太可能有效地使人产生艺术同感、变不欣赏为欣赏的。

原因在于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而用言语所作的讲解则属于第二信号系统;两个信号系统虽有联系,却彼此不能替代。这就意味着通过语言讲解并不能把自己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原封不动地传到他人的感知过程中去,使之产生同感。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吃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感受,尚且不能用言语传授来代替,而必须“亲口吃一吃”;何况对艺术“滋味”的感受,那是复杂得多了,岂是单靠言语讲解就能引起同感的?要知道某种艺术的“滋味”,就必须亲自欣赏它,而且浅尝辄止还不行,要想感受得深刻一点和敏锐一点,还要靠感觉经验的积累与感知能力的磨炼。

当然,做教员的不能因此就推卸传授的职责。事实上言语的讲解也不是完全没用,它能给文学艺术的欣赏以正确的引导,也有利于感受能力的较快提高。但无论如何却没法脱离了直接的、大量的欣赏实践,来立竿见影地使人提高欣赏的水平。这是明显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往往令人苦恼。

回顾我的“艺术欣赏之旅”,其间多有甘苦,希望能供青年朋友们参考。我感到有的青年同志非常自信,自信是好的,但也要想到人们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原有的想法往往会发生变化,所以在一开始最好不要把“结论”下得太绝对。在对待文学艺术(特别是传统的文学艺术)的态度上,最好不要把本应根据大量的欣赏经验才能作出的结论提前到尚无多少欣赏实践的情况下就作出来,要知道这样的结论是很可能在艺术欣赏的漫长旅程中被更正的。但在同时,上了年纪的人的确也应该向青年人学习,因为青年人乐于求新、敏于求新的劲头在任何时代都是促使文学艺术推陈出新、取得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开诚

内容摘要:

  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艺术,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会渴求精神生活上的充实与提高,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艺术欣赏的需求从来不曾断缺过。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金老的脚步,慢慢步入艺术欣赏的殿堂,去体验文学、书法、戏剧等等带给我们的美感,去体验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本书内容分为主要三部分,分别从艺术欣赏的理论、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艺术问答这三者来对艺术欣赏做了一个概括,给读者指明了一条艺术欣赏的道路。【作者简介】  金开诚,江苏无锡人、1932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学概论》、《屈原辞研究》,《艺文丛谈》、《谈艺综录》、《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文艺心理学》(合著)、《书法艺术美学》(合著)等十余种。主编《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艺术欣赏之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838340
《艺术欣赏之旅》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工人出版社
版次2版印次2
定价(元)23.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艺术欣赏之旅是中国工人出版社于2007.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7-53 的主题关于 文艺评论-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