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残阳
南国残阳封面图

南国残阳

汤毓贤,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系2007年度计划的选题,主要以太平军余部在福建南部活动的情况,以史实为主,加以纪实性的文艺加工,其中还有多幅插图。

书籍目录:

前言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引子

第一章侍王挥师克漳云城弱守沦陷

第二章莆阳备御鏖战众力独撑漳南

第三章清将浴血松关侍王雄镇漳城

第四章列王平和乞师莆城颦鼓不歇

第五章莆城森严壁垒杨添阵斩枭将

第六章南诏告警调兵战局急转直下

第七章天将兵逼诏城中军乞援潮郡

第八章天兵掘地陷城南诏赵令死节

第九章霞勇围诏救云天兵南寨丧魂

第十章楚军会战漳境侍王败遁平和

第十一章万善同归黄土千秋节义永存

第十二章漳南灾后余事诏城赵令归葬

第十三章梁峰备御清剿岳坑喋血抗暴

第十四章岱山清军扫荡天国残阳西坠

尾声

附录一岳坑古战场寻古

附录二云霄“万善同归”义冢由来

附录三140年前,漳州惨遭“长毛反”文史专家汤毓贤历时4年寻找太平军屠城血证

附录四一部探讨闽南“长毛反”的力作读汤毓贤的《南国残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云霄县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汤毓贤是一位很勤勉上进的年轻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工作中勤于收集资料,勤于思考写作,先后发表近百篇的学术文章,是漳州市直接管理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和云霄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过福建省第五届自学成才奖。我对这样的年轻人是很赞赏的。

最近,汤毓贤同志写了一本纪实作品《南国残阳》,反映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漳州的一些事,文字优美,内容翔实,史料丰富,与其说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历史作品。它的属性定位,应当是史学类的,只是通过纪实文学的形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了解,这也是一种创新。我很轻松愉快地浏览了该书,他的才思、文笔和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感动。

只是有点遗憾,我不是历史学家,对漳州的地方史知之不多。该书翻开了历史上少为人知的一页,在一般了解历史事件之中,引发诸多的思考。如:如何认识农民起义的两重性?如何认识乡勇这样的地方武装?如何评价清王朝中与农民起义军相对立的、像左宗棠这样的一些出色人物?

说到这本书的写法是一种创新,又让我想到,当今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常常让人感到文史不分,真假难辨,引发许多历史学家的批评。明确纪实这样的定位,或许有一些工作可做。创新的意义不在于有开头,还在它方兴未艾,有很长的路可走,历史纪实这条路是可以走下去的。同时也希望作者能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在研究和创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6年元旦

(许怀中福建省文联主席、著名评论家、教授)

后记

早年常听长辈们说,太平天国残部曾攻入云霄。起初窃想,攻入云霄?那就是推翻清朝政府在云霄地区的统治了!而对于陷身这场战争的云霄民众而言,他们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那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我从事南方后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纯属云霄文物工作赐予我的一次机缘。县内多处文物点常见碑碣提到“发逆陷云”之事,集中起来也就不是小事了。从2000年开始,我从各件碑刻着手,参照了各观点并存的太平军入云资料,特别是与其同时期的文人们所珍贵的纪事诗文抄本,查阅了大量地方史和太平天国史等文献资料,并追寻历史的足迹,多次赴粤东、闽西及漳属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访问。本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重新审视140多年前这段历史风云,自觉颇有所获。这才开始撰写《血染岳坑》、《万善同归》、《华庙案刻》、《从几处史迹看太平军余部在云霄的活动》、《岳坑古战场寻古》、《云霄“万善同归”义冢由来》、《太平军岳坑之役》等学术论文,相继在《人民政协报》、《中国文物报》、《福建文化报》、《福建史志》、《闽南日报》、《漳州论丛》、《漳州今古》、《漳州人大》等报刊发表。不过这种学理性强的文字,一般读者不愿问津。但如果用活泼的语言描述和较为通俗的纪实方式,把漳属各地有关著述和民间盛传太平军入漳的情况如实地再现出来,写就一部长篇历史纪实,不就可以填补这类课题的缺憾吗?也就有读者乐于问津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史事输入脑海,竟然形象而鲜活起来。但也常为此嗟叹不已,泪流满面。于是顿觉情与境会,顷刻万言注入笔端。我开始在《云霄文艺》连载《太平军陷云与岳坑之役纪实》,获得不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时云霄县史学界耆宿陈嘉音先生在阅罢本著初稿后,慨然赠诗云:

云霄故郡傍漳江,雄镇闽南重一方;

天国兵临遭战祸,莆阳抗暴世传扬。

史事沧桑逾百年,当时御寇事犹鲜;

相传遍野无辜血,多少泪流义冢前。

恃险岳坑冒战尘,围攻血战迹难湮;

西山日落回光照,野老犹言史事真!

看到过去站在事件风口浪尖的莆美、前涂、岳坑、和瑞堂等村诸姓后裔们,都能正视、尊重和理解这一突发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并能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使笔者深感敬佩和欣慰。在几位热心读者的鼓励下,我开始设想出个单行本。但最大的障碍还是巧妇无米,史料不足。除了云霄、诏安部分资料外,有关其它地方存世史料则少之又少。一些人物有姓无名,地点错处甚多。为弥补这一缺憾,我把手头掌握的地方史料进行深入考证,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事态本来面目。同时,将太平军人漳事件放在南方太平军如何走向覆亡的大背景中,放在历史的同一坐标轴上,按编年顺序层层铺展,力求使写作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故此我从主干到枝叶,完全忠于客观史实,忠于科学态度,忠于一个文物工作者应有的严谨作风和治学精神。

众所周知,文史资料一旦染上文学的五色土,将更有魅力,更能起到传播和教育功能。这是学术与知识相调和与相融合的结果使然。为了增强可读性,我在文中尝试着加入一些文学要素,征引了不少当年亲历兵燹的历史文人因感怀而作、弥足珍贵的叙事诗句。特别指出的是,诏安陷城部分,同云霄战场不可分割,故此大量援引《乙丑诏安屠城记》中的史料。我在字里行间适当加入一些浅显的见解,既充分展示其真实原貌,又好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以增强文章的翔实性和史料的可信度,使之既可当历史纪实来读,也可当存史资料来看,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南方太平军残部的活动给民众带来的灾祸,使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史料不至于湮没,让以后的研究者免却搜集资料之累。当然,由于这是一部以描写事件(特别是灾难)为题材的著述,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肯定达不到读者应有的期望。本著在写作中厚蒙许怀中、郑国珍、李金明、郭志超诸教授惠赠序言,以及漳州师范学院汤漳平、漳州市委党校何池教授、福建教育出版社汤源生编审提出宝贵意见;又蒙何丙仲研究员提供重要史料,漳州文史界、福建文博界多位学者同仁不吝赐教并提供图文,全国政协常委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著名版画家吴平,书法家赵剑龙为本著题写书名,漳州市图书馆张大伟馆长、诏安县文史学者傅崇毅友情校勘,谢勇群、方群达、谢鹏志、钟武艺等挚友给予协助支持,福建省文物局对本研究课题给予支持等等,在此一并表示谢忱!写作中尚存诸多粗浅与不足,敬请同仁们不吝指正。汤毓贤2007年12月13日

内容摘要:

  太平军南方余部的故事,在现代人的脑中,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但是那一段烽烟岁月,特别是他们转入闽粤赣后所作所为,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实惠,而是灾难,但现在有谁能正视地去看待他们的活动呢?本书以多年的考古材料,加上生动的文学笔触,重新向人们展示了那一段残酷的日子,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受灾地区人民的抗争,不管是正方下的人民还是反方下的人民,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丰富而且别无他家。  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太平军南路西征主帅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统领太平军南方余部转战于赣、闽、粤三省之间。李世贤率部攻占漳州后,列王朱义德、天将宋北斗也随之攻入云霄,占据厅城长达7个月。漳南要邑诏安县也在太平天国天将丁太阳的铁蹄之下,惨遭屠城之祸,邑令赵人成及城内绅衿力战而死。云霄、诏安、饶平和海阳县诸乡勇齐聚云霄莆美城,同太平军“相持二百余日,首尾几一百战”,展开殊死的对抗与周旋,力捍此堡不破。闽浙总督左宗棠率湘军、淮勇与英法联军大举入闽,围剿侍王所属太平天国余部。败退后的祥王黄隆云命天将陈仔领太平军300余人,会同云霄岳坑朱姓民众留踞梁山土堡楼寨牵制清军,被淮军提督郭松林、杨鼎勋所部强行突破。藏匿于龙溪齐云楼的太平军及楼内民众,随之遭攻陷和杀戮。转战于广东嘉应州的太平军汪海洋残部,也最终走向覆亡。【作者简介】  汤毓贤,福建云霄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漳州市管中青年专家,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物、涉台民俗与文化学研究,有专著《云霄城隍文化》、《南国残阳》,论文120篇。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与海外刊物发表或获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席文化部全国青年论坛。曾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省职工自学成才奖,入载《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南国残阳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3449124
如需购买下载《南国残阳》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福州出版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40 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南国残阳是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