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180.0
本书上编包括古、近代部份。其一对台湾原住民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进行搜集整理,从中寻找女作者身影,鉴别其性别形象与叙事的文化含义;其二从明郑至清治时期,鸦片战争至日据前期的地方文献、历史资料线索入手,尽可能挖掘并清理女作家作品,让其浮出历史地表,再现原貌与特定意义;其三从两岸特有的海洋交通文化入手,再现并阐释女性文学与女性形象在其间的表现形态与文化作用。中编为现代部份,主要是对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台湾现代女性创作与作品,进行全面发掘与疏理。下编为光复后至今的当代部份。主要是对两岸隔绝敌对状态时期的北下作家,和本土作家在特殊生活境遇中产生的女性文学,进行文学传统梳理与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主要是对70年代以后受世界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台湾女性文学质的变化与飞跃进行深度描述,梳理其与大陆80年代后兴起的女性文学间的内在关联,以展示两岸文化与学术关系在一个特定新时期下交相影响的状况与效果。
第一章 台湾远古文化与“原住民”口头文学中的女作者身影及其诉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神话与传说的性别分析
一、始祖神话
二、关于生殖器官的困惑
三、关于人与动物的跨界婚恋
四、关于近亲婚姻
五、关于食物的由来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歌谣创作的性别分析
一、反映爱情生活
二、反映婚姻家庭生活
三、反映女性生活的艰辛
四、反映母爱与童趣
第二章 明郑至清治时期台湾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濡染异域风情的人物特写——番女
第三节 渗透着双重意志的“偶像”——烈女
第三章 鸦片战争至日据中期的台湾女性创作(1840-193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宦游和本土文人的女眷与文学
第三节 日据前期汉学振兴与女性创作
第四节 日据中期诗社兴盛与女性诗人
第四章 两岸文化亲缘在台湾女性创作中的投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跨越海峡的文学对接
一、从传衍到交融:大陆来台文人与台湾女性创作
二、内渡、流寓和求学:台湾女诗人在大陆
第三节 台湾女性创作中的历史、风俗和宗教信仰
一、家国幽思与英雄情结
二、移垦社会女性生活风貌
三、兴盛不衰的女神崇拜
第五章 台湾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与兴起(1920-1945)
第一节 概述
一、台湾现代女性文学产生的历史动因
二、台湾现代女性文学的叙事主题及风格
第二节 台湾现代女性小说创作
一、日据时期台湾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
二、“皇民化”时期台湾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台湾现代女性散文创作
一、妇女解放与192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写作主旨
二、性别觉醒与三四十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写作热
三、日据时期台湾女性散文写作的历史特征
第四节 台湾现代女性诗歌创作
一、日据时期“皇民化”运动和日语现代诗
二、萌芽状态的女性现代诗歌
第六章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
一、“反攻复国”的同声应和
(一)潘人木:逃离大陆的莲漪表妹
(二)孟瑶:爱情杂烩意识形态的“美虹”
(三)谢冰莹:参军“复国”的受挫青年
二、怀乡思旧的异地书写
(一)林海音:苍凉悠远的北平记忆
(二)孟瑶:大陆体验的文学省思
(三)张漱菡:大家庭里的故事
三、观照现实的多方描写
(一)林海音、孟瑶、张秀亚、琦君等:背井离乡的生活之苦
(二)郭良蕙等:重回困境的主妇之怨
(三)钟梅音、繁露、孟瑶、林海音等:复杂多元的性别之战
(四)张秀亚、郭良蕙、孟瑶等:温情脉脉的人性之美
第三节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
一、“五四”女作家新文学经验的传承
(一)苏雪林:打杂文坛的归鸿忆语
(二)谢冰莹:女兵理事的文章典范
二、青年女作家台湾视野与体验的拓展
(一)张秀亚:大时代里的诗情爱梦
(二)艾雯:文化沙漠里的青春流年
(三)徐钟飒:驻外记者的中性特质
(四)钟梅音:乡居主妇的闲情细语
(五)琦君:初试啼声的琴心梦痕
第四节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
一、现代诗“横的移植”
二、男性主唱诗坛中的女低音伴唱
(一)蓉子:作为新女性的“维纳丽莎”
(二)林泠:“与顽石铸情”的理性
(三)从张秀亚到李政乃:林乌飞翔
第七章 196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196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
一、大陆情结的深沉释放
(一)林海音:女性历史的深情回顾
(二)聂华苓:直面现实的含泪的笑
二、留学海外的深刻体验
(一)於梨华:负笈海外的无根代言
(二)欧阳子:文化钟摆下的心理探寻
三、台湾现实的深入观照
(一)陈若曦:现代文学里的台湾乡土
(二)施叔青:奇异疯狂丑怪的美
(三)张秀亚:现代气息里的空虚与苦闷
(四)琼瑶:纯美爱情反衬现代人性
第三节 196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
一、怀乡忆旧纯粹个体情感
(一)琦君:温柔敦厚的如烟轻愁
(二)张秀亚:北窗下的曼陀罗
二、海外见闻拓宽孤岛视野
(一)林海音:作客美国的异域体验
(二)钟梅音:放眼世界心存故国
三、台湾视角呈现时代变迁
(一)罗兰:知心姐姐的哲思与情怀
(二)张晓风:地毯那一端的理性反思
四、精致文化带来修养散文的萌起
(一)张秀亚:即使得不到人爱也须爱人
(二)胡品清:红尘中的爱情独白
第四节 196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
一、现代派大行于世,现实主义“乡土”应声而起
二、《创世纪》的现代派女诗人
(一)罗英:超现实主义的感觉飞行
(二)朵思和古月:传统的背叛者
三、对现代派的反思
(一)复虹:由新古典转向新禅诗
(二)胡品清:反对现代主义,表现女性特质
(三)张香华:草根诗社的写实主义
(四)其他女诗人:回归婉约为主的风格
第八章 197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
二、三种走向及各自发展
第二节 197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
一、吾乡吾土与吾国吾民
(一)谢霜天:传统“地母”式的乡土想象
(二)萧丽红:演绎“桂花巷”里独活的女性
(三)聂华苓:不仅仅是一个中国人的寻根
二、现实人生之本岛版与海外版
(一)曾心仪:期待她自污血中站起
(二)季季:都市化进程中的众生相
(三)陈若曦:在大炼狱中体悟深邃
(四)荻宜:漩涡中的地狱之花
三、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经验
(一)李昂:从花季到人间世的鹿城故事
(二)施叔青:呈现两性关系问题的逻辑基础
(三)心岱:弱小者的视角与处境
四、情爱幻想与残酷言情
(一)琼瑶:台湾生活经验的出场
(二)玄小佛:特立独行的反言情书写
第三节 197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
一、“五四”余绪的承继者
(一)琦君:永远唱着怀乡的歌谣
(二)张秀亚:有情世界有情天
(三)林文月:通过苦痛经验的澄明
二、唯我唯美唯心的“私写作”
(一)三毛:我的故乡在远方
(二)胡品清:寻找自我的流浪者
三、主流文化的变形与突破
(一)张晓风:家国意识风云气概
(二)赵淑敏:小人物看大世界
(三)罗兰:清新小语滋养心智
(四)杏林子:在病痛中开出的生命之花
(五)丘秀芷、谢霜天:像树叶生长一般自然
第四节 197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
一、回归对乡土的想象与吁求台湾精神
(一)陈秀喜:台湾女性的文化母亲
(二)杜潘芳格:乡土女性诗的新发展
二、现代派对“情欲”的重新抒写
(一)冯青:与席慕蓉不同的境遇
(二)苏白宇、斯人:独立女诗人的都市感悟
三、现代派与古典派的融合
(一)淡莹和尹玲:华侨女诗人笔下别种情致
(二)刘延湘等:现代主义的触角
(三)涂静怡等:本土诗人的古典风
……
第九章 198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
第十章 199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
第十一章 21世纪初年的台湾女性文学
第十二章 台湾现代女性戏剧
第十三章 台湾现代女性主义批评
附录 台湾女性文学大事记
后记
《台湾女性文学史》上编包括古、近代部份。其一对台湾原住民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进行搜集整理,从中寻找女作者身影,鉴别其性别形象与叙事的文化含义;其二从明郑至清治时期,鸦片战争至日据前期的地方文献、历史资料线索入手,尽可能挖掘并清理女作家作品,让其浮出历史地表,再现原貌与特定意义;其三从两岸特有的海洋交通文化入手,再现并阐释女性文学与女性形象在其间的表现形态与文化作用。中编为现代部份,主要是对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台湾现代女性创作与作品,进行全面发掘与疏理。下编为光复后至今的当代部份。主要是对两岸隔绝敌对状态时期的北下作家,和本土作家在特殊生活境遇中产生的女性文学,进行文学传统梳理与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主要是对70年代以后受世界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台湾女性文学质的变化与飞跃进行深度描述,梳理其与大陆80年代后兴起的女性文学间的内在关联,以展示两岸文化与学术关系在一个特定新时期下交相影响的状况与效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台湾女性文学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1551929 如需购买下载《台湾女性文学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厦门 | 出版单位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8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1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台湾女性文学史是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14.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9.958 的主题关于 妇女文学-地方文学史-台湾省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