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封面图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王国芳, 吕英军,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54.0

书籍简介:

克莱因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她把弗洛伊德对成人的分析扩展到对儿童的分析,创立了儿童精神分析学;拜昂是克莱因理论的直接继承者和发展者,他把精神分析对从个体的分析扩展到对团体的分析,创立了团体精神分析学。本书详细介绍了克莱因和拜昂的精神分析思想。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克莱因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诞生 第一节 克莱因的生平与学术历程  一、克莱因的生平  二、克莱因的学术历程  三、克莱因的风格 第二节 克莱因学派的诞生 第三节 客体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适宜的文化土壤  二、对弗洛伊德客体观的继承  三、费伦茨与亚伯拉罕的思想启迪  四、琼斯的支持  五、与同代人的思想碰撞第二章 客体关系与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儿童心理性欲发展观  一、俄狄浦斯期的幻想  二、俄狄浦斯情结与抑郁性心态  三、俄狄浦斯期的客体关系  四、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心理性欲发展  五、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心理性欲发展 第二节 儿童心理结构观  一、心态  二、偏执一分裂样心态  三、抑郁性心态  四、两种心态的结构特征比较  五、两种心态观所引发的其他研究 第三节 儿童人格结构观  一、原发性的自我  二、迫害性的超我  三、克莱因与弗洛伊德在人格观上的不同 第四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观  一、嫉羡概念的提出  二、嫉羡与感恩的起源  三、嫉羡、嫉妒与贪婪  四、过度嫉羡的病理学意义  五、嫉羡观引发的争议第三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临床实践 第一节 游戏治疗技术的形成  一、游戏治疗的先驱  二、克莱因个人的临床经验 第二节 游戏治疗技术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一、分析性治疗的目标与分析者的作用  二、分析性的情境  三、移情分析  四、解释  五、嫉羡分析  六、游戏技术的环境设置 第三节 游戏治疗的病例分析  一、丽塔病例  二、里查德病例 第四节 治疗儿童精神病——分析自闭症儿童迪克第四章 游戏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克莱因学派在技术上的继承与发展  一、稳定的环境  二、分析者与病人的关系是“非社会性的”  三、反向移情与对分析者的分析  四、解释的平衡性 第二节 游戏治疗技术的广泛发展  一、精神分析取向的游戏治疗技术的发展  二、其他取向游戏治疗技术的发展第五章 对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贡献  一、对精神分析学和精神病学的贡献  二、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实践的贡献 第二节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局限  一、克莱因的矛盾性  二、克莱因的不足 第三节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影响  一、对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影响  二、对儿童心理学的影响  三、对卫生保健领域的影响  四、对文学和文艺批评领域的影响  五、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第六章 拜昂的生平与思想来源 第一节 拜昂:思考思想的人  一、生平与学术历程  二、思想发展阶段及主要著作 第二节 拜昂的思想来源  一、哲学来源  二、心理学来源第七章 容纳功能观 第一节 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发展  一、投射与认同  二、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观  三、拜昂的投射性认同观 第二节 心理元素的转化  一、贝塔元素  二、阿尔法元素  三、阿尔法功能 第三节 容器一被容纳者模式  一、容器一被容纳者模式的渊源与含义  二、容器与被容纳者的交互作用  三、案例分析第八章 团体动力学理论 第一节 团体心理及其操作模式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的产生  二、团体与团体心理  三、团体操作模式 第二节 团体的精神分析观点  一、团体中的分裂和投射性认同  二、团体中的退行  三、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实践第九章 精神病理学思想 第一节 精神病机制  一、有害的先天倾向  二、容纳功能的破坏 第二节 精神病的表现  一、人格的精神病部分与非精神病部分的分界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及思考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移情  四、对联结的破坏性攻击 第三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态度与目标  一、分析态度——无记无欲  二、分析目标——O的转化第十章 对拜昂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拜昂理论的主要贡献  一、提出了人际互动的容纳模式  二、提出了独特的团体精神分析理论  三、开创了塔维斯托克方法  四、发明了精神分析的独特方法——网格图  五、提出了独特的心理病理学观点和临床治疗思想  六、强调了情绪发展中的认知因素 第二节 拜昂理论的主要局限  一、容纳概念过于宽泛  二、基本假设理论过于注重“情绪性”  三、理论阐述模糊,缺乏整合性  四、语言晦涩,难于理解 第三节 拜昂理论的主要影响  一、对团体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二、对当今团体治疗学家、临床医生的影响  三、对同时代其他客体关系理论家的影响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克莱因和拜昂研究》中的克莱因部分是在作者郭本禹的博士学位论文《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研究》(2000)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充而成,拜昂部分是在吕英军的硕士学位论文《从个人到团体——拜昂客体关系理论研究》(2007)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充而成。之所以将克莱因和拜昂放在一本书中,一是因为这二人思想之间具有高度的继承性,二是因为两人在精神分析运动发展史上连续地实现了精神分析的两大转折,都起着承前启后的奠基作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
9787533454692
如需购买下载《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福州出版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4.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线装
页数 376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是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1.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4-065 的主题关于 克莱因-精神分析-研究 ,拜昂-精神分析-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