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8.0
本书内容为访问中医药名家,及其经验方法三大成;访问中医名家名院名药,展示中医精华;挖掘民间中医,弘扬中医精神;走近几代中医人内心情感世界,道德境界。
现场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用针灸“醒脑开窍”治愈中风
一、“针灸外交家”的“圣诞树”
二、中医规范拿来主义
三、何谓醒脑开窍
四、针灸如何量化
五、治院有经验
六、“鬼手神针”的由来
现场七李可老中医谈人体的“阳气与病”
上篇传奇名医细说阴阳
一、急重症好治?!
二、中医里边没有高直压
三、阴虚?阳虚!
四、生死一阳牵?
五、剂量乃利刃!
六、中医需要一场革命
中篇在狱中相遇中医
一、与中医有缘
二、大小续命汤
三、“金匱肾气丸”可以常吃?
下篇如何得入中医之门
一、看什么书?
二、如何学脉学?
附文一:李可先生给作者田原的信
附文二:人啊应该逐“阳”息居
现场八北京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谈中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上篇与总经理的对话
下篇用良心奉良药(访同仁堂老药工)
现场九北京东直门医院教授肖承惊谈中医治疗妇科疾病
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二、四十年怜香惜玉的情怀
三、指头有生活随意画梅花
四、观音亦有世家传
五、“追悼会一个接着一个”
现场十北京国际针灸中心副主任王宏才针刺的发展与国际化
现场十一北京平心堂堂主张晓彤告诉你,什么是原版中医
一、古籍翻译,外行人怎能干内行活?
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医?
三、妙手目春绝不是神话
四、厚德才能载物
五、堂主的牢骚
六、堂主的梦
总目录
后记
前言
耗神费日,编完手头这部长达一千多页的中医访谈录,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之,却有了更深的忧虑,忧虑读者是否能接受这部书,能否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如果不接受,那么对于中医,还能有什么样的更好的传播方式?
当任何方式都无法奏效的时候,中医确乎也就走到了尽头,剩F的就是等待进入“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的命运了。
中医药情势不容乐观,而当下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传播方式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传播方式、乃至是否有效?已经关系到中医药能否适应时代、生命力能否得以延续的问题。
这是当下中医人的一个“集体性忧虑”。
这也是策划和编创本书的一个关节点。
如何传播中医,取决于这种传播能否与当下生活相对应。
三年前,怀着对中医的感恩心理,对自身文化母体的皈依渴望,本书作者开始了对中医的寻访过程。那是2004年4月,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们的一次座谈会上,谈到中医药发展忧患时,70多岁的老教授一们声音颤抖,语不成句,其爱之深,其痛之切,令人震动。最后发言的是王琦教授,语气平和,但含有更深的理性忧患。主持人介绍说:每一次出诊之后,哪怕是深夜到家,王教授都要用毛笔将医案记录下来,用荣宝斋的宣纸,蝇头小楷,一丝不苟,还要加盖印章,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今天!
这种对中医怀着宗教般的虔敬心理,该怎样去理解呢?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物质化生活时代,我们已经久违了这种文化操守或心灵契约。
接下来的寻访过程艰难而又容易。难的是接洽过程,名老专家们大多年事已高,惜时如金,一般性的采访他们已无暇或无兴趣接待,接洽几次或十几次都是正常;而一旦访谈开始,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沉酿多年的心曲一旦打开,话题真是收都收不回来,只能跟着地远天高地“神游”,这一游,倒是将事物内里的细节和中医的质感一一凸现出来。
由此我们也真切地感知到:中医需要理解,中医人尤其需要对话和理解。这是普遍存在于中医人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
动辄七八个小时的录音资料,在赋予其主题价值和整理写作成文的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保留了谈话的原始信息,从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和测视到中医原生态,这种原生态所透露出的信息,更能让我们感知和接近中医的真实面貌。
由此,这也就成为我们编撰本书的出发点。
口述与传统紧密相连
“语言是一种时间机器,它允许不同世代之间的社会实践得以再现,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化成为可能。
而口语是一种媒介,一种踪迹,……口述与传统不可避免地紧密相连”。
我们选择“对话”这种交流方式,是为了在平等的对话中,达成主客体的价值与情感认同。如果能使“对话”中的理念在传播过程当中落到实处,中医本体也就落到了实处。
……
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并没有使人的幸福感得以提升,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同时却又面临信仰、价值、道德和情感等一系列“人文危机”;不仅缺乏对人生的感悟,甚至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样的现状,导致我们必须对生命予以反思,也必须从自身开始。
我们太习惯了这种表面精致实质粗陋的现实主义生活。
我们太习惯那种以人和自然对立为前提、以人征服自然为目标、以科学理性为人性根据的知性文化了,而相反却忽略了中医所倡导的德性文化内涵,那种以人对自然的归属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自主和谐为目标,何尝不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最高诉求呢?
我们的身体被物性和欲望搜刮得只剩下浮躁。生活由欲望驱动,人变成了欲望机器,被欲驱动,奔向未来的无望。
我们是否忽略了中医所蕴含的终极关怀资源?忽略了中医从根本上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种最为本真与和谐的生存方式?
“中医药是座伟大的宝库”。换成当代视角来看,中医当中所蕴含的诸多现代性资源,完全可以医治或调谐我们的“现代病”,比如焦虑,浮躁,“郁闷”,乃至身与心的悖谬:仅就中医发生学,中医的文化人类学基础,中医语源学、符号学阐释,中医的存在学根基等方面就有多少活生生的资源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啊!
那些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是陈旧学问、与当下人没有什么干系的人,只要看一看王琦的中医体质学说,我们就会扪心自责:活得糊涂啊!
对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人体“阳气”的问题,我们早就忽略和忘记了,看看李可老中医的振聋发聩之言吧,所幸为时不算太晚。
大匠不仅示人方圆,而且诲人于细微。
金老包的粽子样的小药包多么可敬?时间的棱角都捏合在上面,挂扯着你的记忆,心性因此而得到无限延伸。
难忘李可那双弯曲的手指,那是经年累月为病人把脉而形成的“习惯”姿式。
满头直立的银发,花白的眉毛,78岁的李可老人手指瘦如竹枝,关节凸起,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始终微弯,就是这三只把脉的手指,五十多年来触摸了十余万病人的脉搏,将无数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简单的程莘农院士,一根银针,一张床,一台电视机,透着心灵的淡定与自给自足。
还有金老讲的那个关于麝的故事,正是因为好奇心的存在,在一只麝倒下去的那块岩石上,马上会有新的小麝登上来,继续向前方的未知昂首张望。
生命途中,人类何尝不应如此呢?
掩卷之余,记下这些文字,才想到今天是圣诞夜,推窗望去,整个北京城透出一派祥和与平安的祈愿,国人急于歆享来自上帝的恩惠,却没有自己的心灵皈依处。谨以此,算是一段心迹补白,为中医,也为自己正在被时间瓦解的生命健康。
赵中月
2007年12月25日凌晨
后记
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采访,也是不会结束的采访。
2007年最后几天,书稿即将交付印刷,该我写后记了,坐在电脑前,我却茫然没有了状态,一连几天无从下笔。
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如果一定要写这个后面的话,我想倒叙一下三个月前的那段日子。
那一天,母亲和妹妹们从长春把父亲带到我的身边;而就在前一天,妈妈和妹妹们在电话里泣不成声,66岁、从来没得过任何病的父亲突然被诊断出了胰腺肿瘤……电话这端的我没有恐慌,我安慰妈妈说,不要怕,我们有中医。
然而仅仅十天后,我送父亲离开北京,一切方法用尽,他只能返回老家去等待生命结束的那个时刻。显然父亲已经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在北京开往家乡小城的站台上,我看见一向乐观的父亲紧贴着车窗,眼睛里含满泪水,却举起军人的手,握紧拳头,示意他会坚持到底。他就这样与来送行的亲人告别了。
三天后,父亲在老家走了。我和所有的亲人守在他身边,看着生命从父亲身上一点点地消逝,而无力挽救。
七天后,我独自返回北京,坐在父亲回家的那次列车上,恍如隔世,一路不敢回望。
回京以后,我加紧了采访密度,似乎和某种力迢争夺着时间。在采访樊正伦,李可等名医的时候,重点谈了肿瘤的问题,人体的阳气和老年人的养生问题,偶尔又看到电视上李连杰的一个访谈,他说从小就懂得了阴阳与生死的关系,等等。这个时候,对父亲的负疚心理席卷而来,我开始一夜一夜地失眠,无数个“假如”咬啮着我的心假如父亲不那么喝酒,不那么偏食,不是“那样”的锻炼身体,没有“那样”的生活习惯,急躁的性情,假如他能多注重一下身体的警示……
从小到大,没见过从军人到警官、乐观而刚强的父亲的眼泪,而在北京的十天里,面对生死煎熬,他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观察着我每次进门时的眼神,接受我的每一个“医嘱”,一丝不苟的执行;忍着剧烈的疼痛,他仍然会笑,用他的幽默减轻亲人的痛楚;最忘不了他发自心底的那声长叹:咳,早一些了解中医就好喽!
那声长叹,每每想起痛入心腑……我知道,他在后悔自己过去不讲养生的继活方式。
时间连接着因果,我的父亲就这样走完了他的生命过程。参与抢救他的一位医师跟我说:没办法,谁也救不了他,太晚了!我知道,真的太晚了!到了这时,谁也救不了他。但是,我,我们为什么不在早五年,或者十年,二十年前开始自救?
或者在更早的时候,就能拥有正确的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
那一刻,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父亲!
而更止我刻骨铭心的是:父亲以男性的胸怀与坚忍维系了一生的尊严,却被病魔一点点的揪址、蹂躪乃至彻底粉碎。给他导尿,灌肠,他拒绝,因为他感到羞耻,但是他又无法拒绝对拒的渴望,对生活的眷恋,只能无奈而痛苦地去接受;火车进入老家的站台,父亲从担架上被抬出来那一刻,他用衣服遮住了自己的脸。病榻前,我们握着他的手,他一次次的挣扎,试图坐起来给我们看,然而只能坚持几秒钟。父亲的头像一棵衰败的枯草,低垂、萎靡:偶尔睁开眼睛,又像一个迷途的孩子一样孤独无助。待到为他擦洗完身体,刮净胡须的时候,他清晰地吐出最后两个字:好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已经飘散的意识中,父亲唯一的希求就是自己能够尊严地离去。
见过很多高龄老人离世,那是生命的自然终结,没有遗憾。采访很多中医大家,他们已八九十岁的高龄,坦然安康前行。而父亲的离去,令我悲伤至极。痛定思痛,更让我重新拷问健康与生命的尊严问题,人性的尊严建立在身体尊严的基础上,如果因为错误的过程失掉了健康,又如何能保持住我们的生命尊严?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龍平静。我不知道,父亲的离去与我现在的采访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偏偏在我与中医结缘的时候他猝然离去?为什么没有给我一点时间与机会……?
我宁愿这样理解:远去的父亲,以他生命的代价唤醒了我和家人;而我注定要以我的方式去警省更多浑沌的生命之旅;也为我的亲人,为我的朋友,为天下更多的父亲和母亲。
以中医的方式!
2008年1月1日
本书是迄今已来国内外第一部全景式、立体化、包含众多国宝级中医大师、针灸大师、中药大师、各有建树的理论和临床医家、名医传人、以及民间医者的坎坷经历、历史事件、独特经验、绝法奇方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口语化、访谈体、雅俗共赏的大众取向的中医文化普及读本。它将成为一幅21世纪的中医药《清明上河图》,或者一部中医药“新史记”。 一位文化女性,历时三年,历经辛苦,深入中医药领域,寻访中医大师、名药名院、民间隐医近百名;释名家之密,探病机之幽,解人体之疴。百余次访谈,记录了上千万字的谈话录音笔记,并从中集粹100万字,以原生态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您的面前。 作者直面中国人的生存窘况,鞭辟我们身心的悖谬常态,以众多杰出医家的经验方法给出扶危解病之道。率性问答透着真实性情,寻常话语生发道义力量,充满对生命的深度关怀和文化感召力。【作者简介】 田原:女,1965年生于吉林。大学毕业,从事文学写作及文化传播工作多年,记者、主持人、编辑。出版《追寻梦境》《欲望蝴蝶群》《蓝色收获》等作品百余万字。现居北京。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21世纪中医现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大道中医系列长卷 | ||
9787802313620 如需购买下载《21世纪中医现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300 | 印数 |
21世纪中医现场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R2 的主题关于 中国医药学-概况-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