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40.0
传统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与帝国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政府上层经济政策的制订,包括中央与政方财政、货币、赋役、公共工程、专利、农业、工矿业等经济政策,影响于国计民生至为深远。自唐宋以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方面的变化,对现代中国的形成奠下一定的基础。本书以实证分析为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正史、政书、实录、方志、公私档案、期刊、文集和中外专著为材料,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尝试为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寻求适当的解释。纵观本书各篇虽独立成篇,但大都与政府经济政策有关,故本书题为“经济与政治之间”,以反映其一贯的研究重点。〈导论〉以分析经济史料和研究方法为主,探讨经济史研究的新方向。第2篇为剖析宋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为主,并以财政方面为重点。第3、4篇为明代经济的专题研究,包括赋役和货币两个重点。第5-8篇是清代经济的个案分析,其中包括物价、工资、官督商办、专利、新式煤矿等课题。第9~15篇为清末民初的研究,主要课题包括经济与国防、新式运输系统、国煤案和工农业的研究。以上论文虽在不同阶段撰写,时间跨度从AD618~1949,但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题,均有相当的一致性,且论点皆从原始史料提炼出来,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序导论 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新路径序篇 第一章 《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一 绪论 二 高宗以后的东都与运河 三 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 四 大唐帝国的中衰与运河 五 大唐帝国的中兴与运河 六 大唐帝国的崩溃与运河 七 北宋的立国与运河 八 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 九 宋金对立与运河 十 结论上篇
序导论 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新路径序篇 第一章 《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 一 绪论 二 高宗以后的东都与运河 三 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 四 大唐帝国的中衰与运河 五 大唐帝国的中兴与运河 六 大唐帝国的崩溃与运河 七 北宋的立国与运河 八 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 九 宋金对立与运河 十 结论上篇 第二章 宋初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以赵普为中心 一 引言 二 宋太祖时期政策之制定者——赵普 三 宋初以收回地方财政权为目标之政策制定及推行 四 结论 第三章 重评“大明宝钞” 前言 一 明代的纸币发行 二 “大明宝钞”的流通问题 三 “大明宝钞”的回笼问题 四 “大明宝钞”的失败原因 结论 第四章 均徭法与里甲岁办:明代江西役法改革的初步实践 一 前言 二 明初徭役制度的多重缺陷 三 江西均徭法和银差的产生 四 里甲岁办法和里甲均平的出现 五 结论 第五章 条鞭与四差——数字管理与江西役法改革 一 前言 二 徭役的急剧膨胀和负担不均 三 四差之一:里甲银 四 四差之二:均徭银 五 四差之三:驿传银 六 四差之四:民壮银 七 江西一条鞭法的评价 八 结论中篇 第六章 从人口、物价、工资看17~18世纪的国民生活水平——《清朝乾、嘉之后国势衰颓的经济原因》导读 一 清代人口与国势衰颓之关系 二 从物价上升看人民生活水平 三 工资大幅下降下的生活水平 四 结论 第七章 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及其局限 一 煤矿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 二 煤炭市场运销 三 结论 第八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官僚化现象(1878~1893) 一 织布局的筹建及草创时期的艰困 二 停滞不前:1880—1887年织布局的困境 三 正式营运:1887年的改组与投产 结论 第九章 郑观应“专利经营”建议及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实践 一 郑观应“专利”思想的提出 二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设立背景 三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垄断特权 四 十年专利的影响 五 专利经营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下篇 第十章 民族主义之经济基础——以清末民初之西北为例 一 前言 二 清末的新疆与蒙古 三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疆与蒙古 四 民族危机下之铁路建设与西北经济和国防 五 结语:民族主义之经济基础 第十一章 由盛转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企业个案分析(1925~1936) 前言 一 业务过度扩充 二 相对优势被市场消化 三 内部管理不善 结论 第十二章 评“十年建国”(1928~1937) 一 “十年建国”的建设成就 二 “十年建国”的局限问题 三 结论 第十三章 长江煤荒危机(1928~1932) 前言 一 南北产销不平衡现象 二 北伐战争对煤业的影响 三 抚顺煤入侵下的长江煤业 四 抵制日货与长江煤荒危机 五 救济煤荒办法 结论 第十四章 抚顺煤倾销下之关内煤矿业(1932~1936) 前言 一 抚顺煤倾销的背景 二 抚顺煤倾销的经过 三 抚顺煤倾销关内的影响 四 国民政府救济国煤的措施与其成效 结论 后记
本书共分14个章节,主要对中国经济史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重评“大明宝钞”、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及其局限、郑观应“专利经营”建议及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实践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