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25.0
本书是“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之一,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独特立场和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学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及当代的转型创生。本书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学术的转型发展对中国教育及教育学发展的影响,探讨教育学在中国的产生及转型的过程和机制,揭示当代中国教育学创生的路径和方法,为构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需要、适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学自身发展的中国教育学,提供理论参照。
导 论一、 转型与教育学转型二、 何种教育学的转型三、 教育学的转型努力与创生指向第一章 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第一节 前学科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教育思想一、 前学科时期的学术思想状况二、 前学科时期的教育思想状况第二节 近代学科形态教育学的确立与发展一、 近代学科体系的产生二、 夸美纽斯与学科形态教育学的确立三、 赫尔巴特与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 第二章 中国教育学术思想形态的突变第一节 教育思想转型的社会与学术背景一、 中国清末民初社会分析二、 “西学东渐”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三、 中国学术的整体转型第二节 强国之梦与中国近代教育实践的变革转型一、 晚清的教育实践转型二、 中国近代教育形态的确立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型一、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型演进二、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复杂生态 第三章 中国教育学学科形态的探索构建第一节 新中国教育制度的探索发展一、 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二、 新中国教育实践形态分析第二节 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批判与苏联教育学引进一、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批判二、 凯洛夫教育学引进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第三节 中国教育学学科创建的努力尝试一、 教育学的“中国化”二、 中国教育学的初创及其形态分析 第四章 教育转型性变革与教育学转型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教育实践变革一、 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二、 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第二节 教育学研究及学科建设推进一、 思想解放与教育学研究的拓展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第三节 中国教育学转型及其过程机制一、 中国教育学学科形态分析二、 中国教育学转型的过程机制 第五章 当代教育学转型的国际视野第一节 从赫尔巴特到杜威:教育学的现代转型一、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成功及之后的分化二、 杜威:教育学的“现代”转型第二节 当代国外教育学的重建:以本纳为例一、 关于教育的基本理论二、 关于普通教育学 第六章 当代中国教育学:在转型中创生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学创生的社会语境一、 时代的精神状况与教育的使命二、 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的转型变革与形态转换第二节 当代中国教育研究转型与教育学转型一、 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转型的相互缠绕二、 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认识的深化三、 当代中国教育学的转型创生第三节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一、 把脉生命律动培育生命自觉二、 教育实践“转型性变革”与教育理论重建三、 学科自我意识强化与学派创生 结语: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使命参考文献
教育应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第一价值,教育是点化人之生命发展的重要“实践”。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始终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基本理论研究”丛书·时代需求:中国教育学的转型与创生》通过对中西方社会形态和学术思想形态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外教育思想发展演变历程的差异。进而从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教育实践转型与教育学学科转型的相互交织、关联互动中,对近代以来中国从移植、引进国外教育学到逐步构建中国教育学的过程进行了探究。《“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基本理论研究”丛书·时代需求:中国教育学的转型与创生》始终贯穿着社会实践与学术思想、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当代中国教育学随着社会转型、学术转型与教育实践转型而转型创生的过程机制,并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创生为例,提出当代中国教育学转型创生的思考。【作者简介】周志平,男,湖北大冶人,教育学博士。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领导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