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7.0
新版的《护士常用药物手册》仍将以内容丰富、便携为原则,以简明、实用为主导,尽可能全面地收载当前临床常用药物及其制剂的用法和用法,常见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置,护士对病人的用药护理等内容。此次修订对全书内容进行较大面积的调整,删去临床已较少使用的药品,将常用的国家药典公布药物、国家基本药物和国际非专利药物以及一些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药尽行收入。全部内容按药名、制剂规格、用法用量、应用和用药护理五个板块编写,重点则放在用药护理上。
第1章 抗微生物药物
1.1 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G(1) 青霉素V(2) 苄星青霉素(3) 苯唑西林(3) 氯唑西林(4) 氟氯西林(4) 氨苄西林(4) 阿莫西林(5) 羧苄西林(6) 哌拉西林(6) 磺苄西林钠(7) 呋布西林(7) 替卡西林(8) 美西林(8) 美洛西林(9) 阿洛西林钠(9) 匹美西林(10)
1.2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
阿莫西林一克拉维酸钾(10) 替卡西林一克拉维酸钾(11) 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11) 舒他西林(12)
1.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13) 帕尼培南一倍他米隆(14) 美罗培南(14) 厄他培南(15) 多尼培南(16) 氨曲南(16)
1.5 红霉素类药物
红霉素(32) 罗红霉素(33) 阿奇霉素(34) 克拉霉素(34) 乙酰螺旋霉素(35) 交沙霉素(35) 泰利霉素(35)
1.6 其他抗菌药物
林可霉素(36) 克林霉素(37) 万古霉素(37) 去甲万古霉素(38) 磷霉素(39) 多黏菌素B(39) 黏菌素(40) 替考拉宁(40)
1.7 氨基苷类药物
链霉素(41) 卡那霉素(42) 庆大霉素(43) 阿米卡星(43) 妥布霉素(44) 西索米星(44) 奈替米N(45) 依替米星(45) 阿司米星(46) 异帕米星(46) 小诺米星(47) 核糖霉素(47) 大观霉素(47)
1.8 广谱抗生素类药物
四环素(48) 多西环素(49) 米诺环素(49) 氯霉素(49) 甲砜霉素(50) 替加环素(51)
1.1 2硝咪唑类
甲硝唑(61) 替硝唑(62) 奥硝唑(62) 塞克硝唑(63)
1.1 3抗结核病药
异烟肼(63) 利福平(64) 利福喷汀(65) 对氨基水杨酸(65) 链霉素(66)
乙胺丁醇(66) 吡嗪酰胺(67) 乙硫异烟胺(67)
1.1 4抗麻风病药
氨苯砜(68) 醋氨苯砜(68) 氯法齐明(69)
1.1 5抗真菌药
咪康唑(69) 酮康唑(70) 氟康唑(70) 伊曲康唑(71) 益康唑(71) 伏立康唑(71) 特比萘芬(72) 氟胞嘧啶(73)
1.1 6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73) 阿昔洛韦(75) 伐昔洛韦(76) 喷昔洛韦(76) 泛昔洛韦(76) 更昔洛韦(77) 西多福韦(78) 膦甲酸钠(78) 阿糖腺苷(79)
金刚烷胺(80) 齐多夫定(80) 碘苷(81)
第2章 抗寄生虫病药物
2.1 驱肠虫药
哌嗪(82) 双羟萘酸噻嘧啶(83) 盐酸左旋咪唑(83) 噻苯达唑(84) 阿苯达唑(84) 甲苯咪唑(85) 氯硝柳胺(86) 噻嘧啶(86) 奥苯达唑(87)
2.2.2 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磷酸伯氨喹(91)
2.2.3 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乙胺嘧啶(92)
2.3 抗阿米巴病药
喹碘方(93) 依米丁(93)
2.4 抗滴虫病药
甲硝唑(94) 替硝唑(94) 奥硝唑(94)
2.5 抗血吸虫病药
吡喹酮(94) 硝硫氰胺(94)
2.6 其他
枸橼酸乙胺嗪(95) 伊维菌素(96) 葡萄糖酸锑钠(96) 硫氯酚(96)
第3章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4章 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
第5章 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第6章 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7章 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8章 主要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
第9章 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及泌乳功能的药物
第10章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11章 抗变态反应药物
第12章 激素类及有关药物
第13章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第14章 酶类及其他生化制剂
第15章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药
第16章 营养药及能力补充药
第17章 抗肿瘤药物
第18章 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第19章 解毒药
第20章 抗衰老药及中老年病用药
第21章 外用药、皮肤科、五官科用药
第22章 骨科用药
中文药名索引
英文药名索引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了变化,代之以疾病护理的健康护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预防用药、合理用药已不再被视为新鲜的话题。所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药学工作者和护理工作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把握用药新导向,及时、准确地把合理用药、用药护理的新知识、新理念介绍给民众。新版的《护士常用药物手册》仍以内容丰富、便携为原则,以简明、实用为主导,增加了新药、特药200余种。增加了药物的相互作用,包括药效学、药动学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