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之瓷
片面之瓷封面图

片面之瓷

白明, 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文字风趣,是著名收藏家白明继畅销书《打眼》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书籍目录:

引言瓷片古瓷文明留给我们“最后的晚餐”

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

一、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窑

二、印满花纹的绿色瓷片临汝窑

三、“雪拉同”与“叶青姬”龙泉窑

四、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宋代耀州窑

五、“千峰翠色”越窑,被龙泉“淘汰”的不朽青瓷

六、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官窑

七、“南青北白”话定窑

八、含英咀华說“斗茶”宋代黑釉瓷

九、色白花青,光照见影宋、元时期的影青瓷

十、乳汁羊毛化卵白元代的“枢府瓷”

十一、烈焰成就的第一缕“釉下彩长沙窑

十二、邛窑一红动天下工崃窑

十三、如梦似幻说绞胎唐、宋绞胎瓷

十四、“鲁山到段店,一日进万贯唐代鲁山窑“花釉瓷”印象

十五、火与土的神奇“窑变”钧瓷

十六、从“邯郸之梦”讲开去磁州窑

十七|民间最喜“红绿彩”金代的釉上彩瓷

十八、“黄沙吹尽始见金”说说元青花

十九、从郑和下西洋“盘点”出的青花至尊

二十、“中国白”里说德化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

二十一、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从清初的青花瓷器说起

二十二、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国古代陶瓷上的“款识”

二十三、幸得一缺补金瓯台湾“水里蛇窑”遗址见闻

后记文明的碎片让我们“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前言

有朋友关照我:“你干吗叫‘片儿白’?收藏家讲究的就是个深厚和稳重。‘片儿白’你丫忒单薄!”我朝朋友深作一揖:“您不愧是我一个人儿的大爷!太了解我的心思了!!天地良心,我从来不想让人叫我‘片儿白’,听着离‘片儿汤’就不远了。在古玩行我当然想被称为‘整白’或其他‘什么白’。问题是一来我没钱,买不起整的;二来整东西太少,能看上眼的玩意儿弄不好就是假的。算起来我上半辈子的这点积蓄大概齐都让整器给‘卷’了,好在买回来了写《打眼》一书的精气神儿。所以‘片儿白’就‘片儿白’吧,其实我就是个捡破烂儿的。”我坚信,高明的造假或许能复制出古代陶瓷的器型、釉色、画功甚至部分的神韵,但无论如何复制不了古代陶瓷的“年轮”,而这个历史的年轮,就是在火与土的热吻中瞬间镌刻在了瓷片的“断面”上。要说这瓷片是真够哥儿们,值不值钱咱先另说,至少现在它还不怎么骗人,冲这点我就“爱”它没商量,而且是“一片儿在手,笑傲江湖”!您别误会,我在这儿说的“江湖”是指造假者和贩假者。所以今儿个就特想用我手里这堆“片面之瓷”跟您聊聊我对中国古代陶瓷历史和文化的片面之词……

后记

文明的碎片让我们“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这句话一定是古人说的,而且一定是位古代哲人说的,但到底是谁说的?我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我寻思这里边的意思大概其可以理解为:对历史的尊重能让我们了解未来,借鉴看得见的东西能让我们去认知已经看不到了的东西。我很喜欢这两句话,冥冥中不就是我这么多年来“疯狂”搜集古代陶瓷碎片的真正目的之所在吗?或者说是被“升华”了的“收藏理念”。但我最初接触到这八个字却不是在书本上,而是从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嘴里听到的,他的名字叫子尤。

去年秋天我在某医院里,认识了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天使般的神童,当时患白血病的子尤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间,躯体被病魔消耗得令人看着心碎。但他依旧是两眼炯炯有神,似乎是在用智慧和绝症进行着最后的抗争。我本想以我自己对疾病与人生的认识来劝慰他一番,但在这个把生命看作是“生亦漂亮,死亦漂亮”(子尤在得知自己患绝症之后写的文章)的冲龄奇才面前,我的那些诸如“祝你早日康复”、“你一定能够战胜疾病”之类的话,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无聊”。于是我想到了借一个子尤不太熟悉的领域去“开导”他,就是我所收藏的古代陶瓷碎片。

我对子尤说:“小兄弟,‘片儿白’叔叔我决定送给你一件礼物,是一块明代的陶瓷碎片标本,距今500年矣。没事儿的时候你就抚摸它,把玩它,这叫触摸历史!或许你就能产生一种‘人的生命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延续’的感觉……”小伙子非常高兴,我们谈论起古人和陶瓷,子尤虽然不懂文玩的收藏和鉴赏,更搞不清楚古代陶瓷的林林总总,但在评论我费尽心机搜集了这么多的碎瓷烂瓦之行为的时候,他却借古人之语给了我八个字的启示:“以往知来,以见知隐”。道破了我多年来力求要去“拼对文明碎片”的“终极”目标。我感谢子尤,钦佩子尤,在他的面前我自愧弗如。

几天之后,当我正准备带着瓷片与子尤一起探讨如何“以往知来”的时候,孰料天有不公,子尤在那个秋雨绵绵的夜晚悄然而逝,不仅为所有热爱和关注他的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无法言喻的悲痛,也让我手中这块没有来得及送出去的“文明碎片”,与子尤那天际流星般闪亮而又促逝的生命失之交臂!于是,我把在子尤生前曾答应送给他的明代青花瓷片换成了宋代的汝窑瓷片,当夜前往医院的太平间,把瓷片摆放在了熟睡之中的子尤枕边,让华夏陶瓷史上那最高贵、最自然的一抹“天青色”永远地陪伴着子尤这位因上帝偏爱而被提前唤走的天使。

上述这段悲惋的故事,乍听起来似与本书所讲内容无太多关联,但我与子尤的这个“瓷片之约”一直以来让我如负重任,我毕竟未能在子尤有生之时把这份“感悟”亲手交给他,而于他的病榻前却学到了古人那八个沉甸甸的大字:“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我愧对斯人,而斯人于我授受大焉。所以,无论如何我得借谈论“片面之瓷”的机会,纪念并感谢与我仅有三面之交的小老师子尤同学。

“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我想不仅仅是古代陶瓷,历史留给我们任何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而这些破碎了的古瓷标本,似乎可以更加容易地让我们进入中国古代陶瓷历史那“来”和“隐”的神秘殿堂,或许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就是一把开启这座殿堂的“钥匙”?还是以我对此有着“独衷之情”的中国古代青瓷为例,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祖先在茫茫宇宙间那么多的色彩当中,为什么要把青与绿的“渐变色”最先凝固在陶瓷之上?现代科学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人眼在光亮处,对波长为555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在黑暗处对波长为507纳米的绿色光最敏感。而历代青瓷的分光反射率峰值恰好波动在450600纳米之间。”这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的青瓷艺术,对人类历史做出的不朽贡献。由此我们可以“推演”,人类对绿色的“敏感”完全是大自然赋予的基因,而这种基因造就了人类“永恒不变的视觉特征”,一代一代的遗传着,直至今日。这也就是青瓷之“往”留给我们对自然界那郁郁葱葱之绿色的“记忆”和“留恋”。而今天的人类正是凭着这份“记忆”和“留恋”,时刻警醒着自己应当如何对自然界绿色的创造、保护和发展。试想:当自然界的绿色彻底消失之日,恐怕也就是人类基因的毁灭之时,那我们还何谈有“来”?另外,在我收藏和整理的诸多汝窑青瓷瓷片当中,不乏有精美雕饰刻画者。然陶瓷界对汝窑传世品的“评价”历有“汝无大器”或“汝无雕工”之说。或许在汝窑的烧造进程中,还没有来得及将这更加精美、辉煌的一页展示给我们后人时,就因为社会发生的某种“急剧变迁”而暂将这段历史“隐匿”了?今天恰恰又是这些珍贵的文明碎片,充当着“以见知隐”的文明物证。

回想当时在子尤的病榻前,我很想问他一句:“此经典之语究竟出自哪位古人?”但面对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我实在没有“不耻下问”的勇气,于是权作“甚明此理”之状以饰恐慌。呜呼!我之虚伪较我之寡闻更令人不齿……再次的感谢子尤,是他告诉我并让我领会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两句赋有人生哲理和忧患意识的箴言:“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语出《墨子.非攻》。

白明2007年6月成书于“睦明堂古瓷标本博物馆”

内容摘要:

  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夜阑灯下,当你爱抚、把玩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时一定会豁然明了:“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  这是作者继《打眼》之后的又一部把玩艺术的著作。  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作者简介】  白明,1958年出生,回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崇文区委员会委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民营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片面之瓷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把玩艺术:专家版
9787805013732
如需购买下载《片面之瓷》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片面之瓷是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于2007.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894 的主题关于 古代陶瓷-收藏-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