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时间:1915年 2.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3.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是一场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近代化探索 事件 代表人物 口号、思想 学习西方内容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逐步深入 洋务运动 李鸿章 自强、求富 技术/器物 戊戌变法 康有为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君主立宪--制度 辛亥革命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主共和--制度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民主、科学 思想文化 第13课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
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1919.5.4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
6.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1.主力: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2.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 的力量
3.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