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代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
3.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6.文学革命
(1)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
(2)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公开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号,主张变革文学内容。
(3)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7.影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但是对于东西方文化带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第13课 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回青岛" 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
(3)爆发: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
(4)经过: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第二阶段,陈独秀起草《北京宣言》6月5日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斗争的主力军。
(5)结果:北洋政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6)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上海 嘉兴南湖 参加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3中共二大的召开
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残酷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