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回答。
(2)分析对比五四运动的前后两个阶段进行概括,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图片,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要点;联系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进行思考得出。
结论与评定
(1)以1919年6月3日为界线。
(2)变化:①地点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②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 。③斗争方式由学生罢课变为"三罢"斗争。④斗争结果变为初步胜利。
(3)胜利成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初步"理由:斗争的要求没有全部实现。
理念说明:专家研究发现: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动觉学习者(通过行为、移动、触摸学习的)占37%,听觉学习者(通过声音、音乐等)占34%,视觉学习者(看书、图片学习的)占29%;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亲身经历内容的80%。(引自《地球村在行动》)。因此,学习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全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
据此,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国的情感,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要求。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孩子们动手、动脑,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说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
探究点三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探究目标 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精神。
情景与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3日,北大学生集会,一名学生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
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
约"签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会后举行
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右图为北京大学的游行队
伍向天安门进发。
材料三 5月4日的游行示威遭镇压,三十多名学生被捕,学生们没有屈服,第二天,北京学生纷纷罢课。
材料四 1919年6月7日和6月9日,《申报》大幅报导,
上海工界和商界、学界一致行动,实行罢工、罢课、罢市。北
洋政府逮捕了八百多名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上海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全国各界纷纷联合起来。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沉
重打击了北洋政府。
请思考:
(1)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性质如何?
(2)运动中最强大的主力是谁?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彻底"的?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五四运动中体现的主要精神。
(4)通过学习,你认为五四运动有何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二中的斗争口号得出斗争对象;再由斗争对象得出运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四分析得出运动的主力。主要从斗争的坚决性分析理解其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