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课件
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课件第3页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思考: (1)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制度? (2)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度在唐朝为何会有人拥护,有人反对? (3)赵嘏诗道出科举制度的什么作用? (4)科举制的推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材料一: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材料三:隋朝已有科举的萌芽,到了唐朝,科举制才完备起来。唐代科举考生主要有两种:一是旧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另外,现任官员也可参加,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唐代科举考试科目有很多,其中进士科最受人崇慕,也最难考。 由于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就更提高了其声价。每次总有一两千人报考,而取中者时不过三四十人,少时仅几人。但科举制度受到丁广大中小地主知识分予的拥护。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直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