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读的基础我提出了"透过古诗的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让学生通过互相的交流、补充完整的表达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苦,在此环节中很自然地解决了孩子们自学中提出的疑问。
此时学生们对诗的意思完全理解后,提炼出 "可怜" 一词,我用语言和音乐的渲染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我抓住时机,请同学们把这种情感送进古诗再读,同学们对农民们悲惨生活的可怜之情自然的融入了朗读中。每个同学读完,我请其他同学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听出了"可怜、悲惨、难过"等等,然后再请同学来读,进而达到朗读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五、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过程
读中想象,理解了"诗意",读出"诗情"是教学的重点。然而要从作品的存在升华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学的难点。这里我大胆设计了想象环节,"透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双手拽着妈妈的衣角哭泣着说:"妈妈,我饿,我饿。"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拄着拐杖沿街乞讨... ..."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写下来。这样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张力。从情的感染说,使学生感受农民生活的极度悲惨。之后问孩子们"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么疑问吗?"来唤起学生的质疑,"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他们,没人来管他们?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诗人把对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不满和愤恨浓缩成了--悯农;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