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入
1.出示例1主题图课件。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
生1:大石头。
生2:地毯。
生3:长方形布。
生4:竹竿。
......
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如果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办,教师可让他们继续观察情境图)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生4: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1:大石头有2个两臂伸直的长度。
生2:长方形布有5拃长。
生3:竹竿有4个脚长。
师:什么东西最长?
生:......
(因为测量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无法判断谁最长)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数学课本的宽)。
(1)选定标准。
①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量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也就是它的这条边有多长(手势比划),那么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作为量的标准呢?
②学生自主选定物品作标准。如硬币、曲别针、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2)学生测量操作。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选定的物品作标准量数学教科书的宽,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①用什么物品作标准;②量得的结果)
(4)学生思考讨论。
①我们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为什么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②为什么有的人量得的结果又是相同的呢?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得的结果就不同;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得的结果就相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1)师:我们再用我们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其他的长度,比如说文具盒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好吗?
(2)学生测量操作。
(学生分小组测量自己选定的物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①量的什么物品;②量得的结果)
3.比较、思考。
(1)教师质疑:我们进行了两次测量,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次测量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2)教师归纳:同学们,你们的比较与思考都非常有意义,正是因为用了不同的物品作标准,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才使得我们量得的结果各不相同,与事实不符、长短颠倒。所以,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选择相同的物品作标准,也就是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3)揭示并补充完整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4.(1)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应该选择统一的长度单位。
(2)教师提问:那么你认为选择什么物品作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自己的感受得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比较合适)
(3)组织学生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①用正方体小方块量文具盒的长。
②用正方体小方块量数学课本的宽。
(4)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通过交流得出文具盒的长大约都是24个小方块长,数学课本的宽大约都是15个小方块的长)
(5)教师归纳:文具盒大约有24个小方块长,课本的宽要短一些,大约是15个小方块的长,这样的结果才是符合事实的。可见,统一长度单位是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三、巩固应用
1.量一量下面图中蔬菜的长度。
(1)课件演示蔬菜由零乱到整齐
(2)教师提问:它们的长短还会不会混乱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作统一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学生在练习本上填写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
(4)集体订正。
2.估一估文具的长度。
(1)用课件展示零乱的文具。
(2)教师提问:
①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几个小方块长?
②你打算怎样估呢?
(3)学生在练习本上填写每种文具大约有几个小正方块长。
(4)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自主修改
用自己的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
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家里的三件物体并比较